与苏州居士对话录
一、问:我现在有家庭,受各方面的影响,我现在想问,印祖说,生死心切,这种真实的心愿该如何发起?因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没想到死这么心切。而到死的时候,因为没有真实念佛,结果会不好。
答:其实说,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学佛的人,重点在于用自己的智慧,来洞晰人生,了悟万法的真实意义。然后,就如是观照因果缘起,以及人生的价值各方面。导向于一种自觉的行为,就是对人类,对社会有意义的,有作用的一种行为,这对现代人来讲是一种最好的修持。那么,为什么印祖,或者说很多大师们都要提倡生死心切呢?因为人沉沦在世俗的五欲当中,在各种烦恼的拼搏当中,欲望、追求,无明颠倒,充斥着内心世界,因为不了生死的痛苦,不了轮回不息茫茫无际,永无出头解脱之日,所以祖师就要提醒大家,无论在世俗上获得功名的成就,或者欲望的满足,都是过眼云烟,是暂时现象,所以要了生死。把生死贴在额头,就是为了生死大事而修行,这是历代祖师们的提倡。就是通过对三恶道的一种警告,使你对造业堕落的悲惨下场有一种清晰的认识,要积极向上。那么从这个角度讲,它的作用在哪里呢?不要再沉沦下去,不要再迷惑颠倒,要精进用功,努力向上。然而,我们作为现代人,通过对古代祖师的用心良苦的透彻明白,也知道生死轮回的可怕,也知道堕落的危险性,但是我们再一步站在菩萨的角度来看人生、看自己,因为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利他自利,自度度他的,是无我的一种慈悲愿力的行持。既然这样子的话,我们个人的生死又算什么呢?个人的忧患算什么呢?而现在的存在,我们的所学、所行、所为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既然我们现在这样做,众生觉得不满意,那么,我们换一种做法,使众生不烦恼,使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觉得对您非常欢喜,您和他们非常契合,使他们觉得非常幸福,那么,这本身体现出的就是菩萨行。这是第二方面。那么,再进一步来讲,当悟性高的时候,用智慧来观照生死、观照人生、观照各种因缘,知道这一切的存在都如化如幻的,生死不可得的,真了生死就在生死中了。因为什么叫生死?这个肉体、四大、五蕴,这个生生灭灭心物万有都是假象。我们的思想念念生灭、来来去去也是虚幻的,都是识心的分别作用。一切境界无常变易,本来就是空花幻影。那么生死在哪里呢?生死存在于人的观念当中,存在于人的执著当中,存在于自己对境界的一种误解、一种实有观。比如说人生病死了,觉得这个人就没有了,死掉了,或者真有个东西堕落了,灵魂啊,什么的,其实,这些都是人在做梦时对梦境中的执著,并不是真实有的。如果你能够悟到我法本空,即生死而了生死,即烦恼而无烦恼;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的话,那么您行于世道就是佛道,行于无常就是真常,在痛苦里面就是你的道用。这样修行,就体现了佛与祖师们所悟证的道。那么你所遇到的困难、烦恼,如果你能转变他们,用智慧来观照他们的时候,就成为了你的一种力量。就是人生一旦经历了风浪,经历了魔障,经历了生死的拼搏之后,他从这里闯出来了,他不受惑于他所面对的人生世界的种种问题。那么他是一个经得起风浪的、解脱的自在人,菩萨通过这些解脱自心的束缚之后,反过来解脱众生,那么就是大悲入世的精神。所以我们不必老是把生死问题放在心上,用自己的智慧去观照超越生死、超越烦恼、超越家庭、超越缘份、超越名利、男女种种私利。一切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平等的,像祖师说,黄金不会说它有多贵重,石头也不会说它有多贱,人对事物的取舍,好恶之心的产生是由分别来的,当领悟到无分别的时候,那么一切事物都是空,都是了不可得,无取无舍。以无取舍的心,安住于你的当下,去体现人生的实相,恰到好处地实现你的人生,实现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人已经和佛道相应了,不要另外去了生死,不要另外去断烦恼。这样的话,在你心中就会安心。所以安心或者欢喜,这本身就是契入道的关键,心不安,没有欢喜,没有如实的智慧与真实的行持,即与道不会相应,违缘逆道。
二、请问婚姻、家庭、孩子以及婚姻内在的行为,这些东西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否要故意的拒绝。请老师开示一下。
答:众生为什么有众生,就是因为无始以来,有无明的执著,有种种的贪爱,产生了内外的分别。人与人的差异,互相之间又有了一种利用。或者说一种执著、染污等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对立面。任何一个对立面都是从人的分别和执著派生出来的,通过矛盾的转化派生出来的,但它的本身是性空的,是因为缘起,是一种不好的烦恼、执著的缘起。在大道理上讲,既然有了这样一种烦恼,执著的缘起,人因为有欲望,就需要对方。人饿了,需要吃东西,人生理的需要,需要男女的性。一个人需要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房子和衣服等等,这些都是人的需要。那么,人为什么有需要呢?因为他内在有一种不满足,有渴望,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是有弱点的,人没有名与势力,他可能被人欺负,因而,他要追求名与势力。没有金钱,可能会很穷,难以过日子,他要追求金钱。这些是人性中的弱点。为什么有这些弱点,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贪执的关系造业,受了这个报,有共业和别业,就有正报和依报。受了报,在这个报当中,他不得自由,他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他摆脱不了这种制约。摆脱不了的时候,一方面他受制于环境、受制于自身的条件,自身智力、他的福报、他们的不平衡性,他的自心欲望的扩张、或者一种烦恼性向外的作用。等等方面构成自身的制约、环境又不断地制约他,引诱他,所以他内在产生了一种变化,产生了欲望、追求,向外的东西,就是外面引起内在不平衡性,内在的不平衡又需要得到外在事物的补充,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几万年以来的一直发展。人类社会就是以这个发展来推动的,不断的需要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们又回到人的男女的问题上来,因为人在最初的无明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安慰。象《楼碳经》所讲的,原来都是无性的,因为某个人生了病,一个朋友对他特别关心,给他烧饭,抚摸他,结果呢,时间一长,那个被爱的人,就变成了女的,她要感受到温暖,她渐渐地变成了异性。这样就有了男女。这说明男女是烦恼性的,执著性的,所以在佛教里,在这层次上讲是要“破”的。经中说男女性欲是堕落的,男的看女的是毒蛇,是猛虎,是妖惑人心的,使人无法修行的。其中的真义是使你把欲望这种向外追求的心转移到道上来,不然有这个在,就是颠倒不安,是不可能修道的。《圆觉经》上讲众生有爱欲,所以众生要造业,系缚于三界轮回当中,如果世界上还有第二种,象男女的爱一样重的话,那就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的。人的子子孙孙的延续下去,就是因为爱欲的关系。爱欲是以贪为本的,没有贪就没有爱,贪身体的柔软、贪声音的好听,所以说从一开始来就要破的。要做一些观,观男女的染污性、危险性、堕落性、它是众苦之因,使你清醒过来,这是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从人的角度讲,是正常的,人的家庭、夫妻是维系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男女,没有家庭,社会不可能成为社会,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没有子子孙孙。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孩子,通过夫妻的恩爱,对家庭的责任,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发展。家庭、夫妻是社会的基本要素,这是非常正常的,符合道德、伦理的,非常好的事情,没有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子孙,没有子孙,怎么有出家人,就没有人可以修道了。活佛也是人生的,佛祖也有母亲啊!所以在这个层次上讲,佛教是肯定夫妻关系的,性生活是美好的,是要立的,是社会必然的东西。
第一层次的破和第二层次的立是同时成立,在修道的本质上讲是要破的,在人乘上讲是要立的。
第三层次,同时存在破和立,有一种修行的居士,他们已经懂得欲望的危害性,这是烦恼的根本,但同时他们不可能离开家庭、夫妻、社会、工作、人际关系,所以他们用智慧,以清净的心,行于世道。在工作中干好工作,在家庭中照顾好家人,在朋友中照顾好朋友。在社会上不妨有地位,不妨有金钱,只要用好你的地位,用好你的钱。将两者结合好,自己是清净的,夫妻生活也照旧,不贪著,满足对方的要求。使对方慢慢地明白,渐渐地超越出来。
自己超越需要,他不是以欲望来的,不是以执著心而行事,在需要的当中不执著于这个需要,不是以需要为最终目标,心里是清净的,这个转变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如果是出家僧人,则完全离欲清净,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证佛道与弘法事业中去,则以自心的解脱无碍中去摄受一切有情。如是独身的居士则身居红尘其行清净,就与出家无异了。
第四个层次,通过他的修证、他完全超越了男女、超越了世俗、通达了世俗、通达了众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对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显现。他非常明白你是怎么一个人,有怎样的需求。他自己成为一片空、一片明朗、一片观照、一片慈悲,他内在的需要没有了,所以到这时他可以超越生理的,可以超越睡眠、饮食的执著。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但是他可以在这世上做游戏,来应化众生。这是第四阶段,道的阶段。道的阶段,讲到男女都是妙用,他就是度众生的方式,一般人是到不了的,象密宗讲的双修,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这不是可以随便提倡的境界。
以上四个层次,既可以分开,也可以融和,四个就是一个,这取决于你的智慧,最终这四层次都要超越的,要在波浪中还能清净的那才是真正的清净。
三、问:当这种感情出来特别强烈的时候,怎样转变?
答: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转过来:
1,用理智,知道这种感情最终会导致造业…
《空谷的回音 与苏州居士对话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