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

  一、問:我現在有家庭,受各方面的影響,我現在想問,印祖說,生死心切,這種真實的心願該如何發起?因爲自己還是個年輕人,沒想到死這麼心切。而到死的時候,因爲沒有真實念佛,結果會不好。

  答:其實說,在現代社會裏,一個學佛的人,重點在于用自己的智慧,來洞晰人生,了悟萬法的真實意義。然後,就如是觀照因果緣起,以及人生的價值各方面。導向于一種自覺的行爲,就是對人類,對社會有意義的,有作用的一種行爲,這對現代人來講是一種最好的修持。那麼,爲什麼印祖,或者說很多大師們都要提倡生死心切呢?因爲人沈淪在世俗的五欲當中,在各種煩惱的拼搏當中,欲望、追求,無明顛倒,充斥著內心世界,因爲不了生死的痛苦,不了輪回不息茫茫無際,永無出頭解脫之日,所以祖師就要提醒大家,無論在世俗上獲得功名的成就,或者欲望的滿足,都是過眼雲煙,是暫時現象,所以要了生死。把生死貼在額頭,就是爲了生死大事而修行,這是曆代祖師們的提倡。就是通過對叁惡道的一種警告,使你對造業墮落的悲慘下場有一種清晰的認識,要積極向上。那麼從這個角度講,它的作用在哪裏呢?不要再沈淪下去,不要再迷惑顛倒,要精進用功,努力向上。然而,我們作爲現代人,通過對古代祖師的用心良苦的透徹明白,也知道生死輪回的可怕,也知道墮落的危險性,但是我們再一步站在菩薩的角度來看人生、看自己,因爲菩薩是覺有情,自覺覺他,利他自利,自度度他的,是無我的一種慈悲願力的行持。既然這樣子的話,我們個人的生死又算什麼呢?個人的憂患算什麼呢?而現在的存在,我們的所學、所行、所爲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的,既然我們現在這樣做,衆生覺得不滿意,那麼,我們換一種做法,使衆生不煩惱,使家人、親戚、朋友、同事覺得對您非常歡喜,您和他們非常契合,使他們覺得非常幸福,那麼,這本身體現出的就是菩薩行。這是第二方面。那麼,再進一步來講,當悟性高的時候,用智慧來觀照生死、觀照人生、觀照各種因緣,知道這一切的存在都如化如幻的,生死不可得的,真了生死就在生死中了。因爲什麼叫生死?這個肉體、四大、五蘊,這個生生滅滅心物萬有都是假象。我們的思想念念生滅、來來去去也是虛幻的,都是識心的分別作用。一切境界無常變易,本來就是空花幻影。那麼生死在哪裏呢?生死存在于人的觀念當中,存在于人的執著當中,存在于自己對境界的一種誤解、一種實有觀。比如說人生病死了,覺得這個人就沒有了,死掉了,或者真有個東西墮落了,靈魂啊,什麼的,其實,這些都是人在做夢時對夢境中的執著,並不是真實有的。如果你能夠悟到我法本空,即生死而了生死,即煩惱而無煩惱;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的話,那麼您行于世道就是佛道,行于無常就是真常,在痛苦裏面就是你的道用。這樣修行,就體現了佛與祖師們所悟證的道。那麼你所遇到的困難、煩惱,如果你能轉變他們,用智慧來觀照他們的時候,就成爲了你的一種力量。就是人生一旦經曆了風浪,經曆了魔障,經曆了生死的拼搏之後,他從這裏闖出來了,他不受惑于他所面對的人生世界的種種問題。那麼他是一個經得起風浪的、解脫的自在人,菩薩通過這些解脫自心的束縛之後,反過來解脫衆生,那麼就是大悲入世的精神。所以我們不必老是把生死問題放在心上,用自己的智慧去觀照超越生死、超越煩惱、超越家庭、超越緣份、超越名利、男女種種私利。一切的存在它本身就是平等的,像祖師說,黃金不會說它有多貴重,石頭也不會說它有多賤,人對事物的取舍,好惡之心的産生是由分別來的,當領悟到無分別的時候,那麼一切事物都是空,都是了不可得,無取無舍。以無取舍的心,安住于你的當下,去體現人生的實相,恰到好處地實現你的人生,實現人的價值,那麼這樣的人已經和佛道相應了,不要另外去了生死,不要另外去斷煩惱。這樣的話,在你心中就會安心。所以安心或者歡喜,這本身就是契入道的關鍵,心不安,沒有歡喜,沒有如實的智慧與真實的行持,即與道不會相應,違緣逆道。

  二、請問婚姻、家庭、孩子以及婚姻內在的行爲,這些東西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否要故意的拒絕。請老師開示一下。

  答:衆生爲什麼有衆生,就是因爲無始以來,有無明的執著,有種種的貪愛,産生了內外的分別。人與人的差異,互相之間又有了一種利用。或者說一種執著、染汙等等的關系,形成了一種對立面。任何一個對立面都是從人的分別和執著派生出來的,通過矛盾的轉化派生出來的,但它的本身是性空的,是因爲緣起,是一種不好的煩惱、執著的緣起。在大道理上講,既然有了這樣一種煩惱,執著的緣起,人因爲有欲望,就需要對方。人餓了,需要吃東西,人生理的需要,需要男女的性。一個人需要陽光和空氣,還需要房子和衣服等等,這些都是人的需要。那麼,人爲什麼有需要呢?因爲他內在有一種不滿足,有渴望,這是人性的弱點。人是有弱點的,人沒有名與勢力,他可能被人欺負,因而,他要追求名與勢力。沒有金錢,可能會很窮,難以過日子,他要追求金錢。這些是人性中的弱點。爲什麼有這些弱點,因爲衆生從無始以來,由于無明、貪執的關系造業,受了這個報,有共業和別業,就有正報和依報。受了報,在這個報當中,他不得自由,他受自身因素的製約和客觀環境的製約,他擺脫不了這種製約。擺脫不了的時候,一方面他受製于環境、受製于自身的條件,自身智力、他的福報、他們的不平衡性,他的自心欲望的擴張、或者一種煩惱性向外的作用。等等方面構成自身的製約、環境又不斷地製約他,引誘他,所以他內在産生了一種變化,産生了欲望、追求,向外的東西,就是外面引起內在不平衡性,內在的不平衡又需要得到外在事物的補充,這就形成了人類社會幾萬年以來的一直發展。人類社會就是以這個發展來推動的,不斷的需要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我們又回到人的男女的問題上來,因爲人在最初的無明的關系,彼此之間的安慰。象《樓碳經》所講的,原來都是無性的,因爲某個人生了病,一個朋友對他特別關心,給他燒飯,撫摸他,結果呢,時間一長,那個被愛的人,就變成了女的,她要感受到溫暖,她漸漸地變成了異性。這樣就有了男女。這說明男女是煩惱性的,執著性的,所以在佛教裏,在這層次上講是要“破”的。經中說男女性欲是墮落的,男的看女的是毒蛇,是猛虎,是妖惑人心的,使人無法修行的。其中的真義是使你把欲望這種向外追求的心轉移到道上來,不然有這個在,就是顛倒不安,是不可能修道的。《圓覺經》上講衆生有愛欲,所以衆生要造業,系縛于叁界輪回當中,如果世界上還有第二種,象男女的愛一樣重的話,那就沒有一個人可以超越的。人的子子孫孫的延續下去,就是因爲愛欲的關系。愛欲是以貪爲本的,沒有貪就沒有愛,貪身體的柔軟、貪聲音的好聽,所以說從一開始來就要破的。要做一些觀,觀男女的染汙性、危險性、墮落性、它是衆苦之因,使你清醒過來,這是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從人的角度講,是正常的,人的家庭、夫妻是維系社會安定,人類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男女,沒有家庭,社會不可能成爲社會,人類社會不可能發展,沒有子子孫孫。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成爲有教養的孩子,通過夫妻的恩愛,對家庭的責任,社會才能成爲社會,才能向美好的、幸福的方向發展。家庭、夫妻是社會的基本要素,這是非常正常的,符合道德、倫理的,非常好的事情,沒有這件事情不可能有子孫,沒有子孫,怎麼有出家人,就沒有人可以修道了。活佛也是人生的,佛祖也有母親啊!所以在這個層次上講,佛教是肯定夫妻關系的,性生活是美好的,是要立的,是社會必然的東西。

  第一層次的破和第二層次的立是同時成立,在修道的本質上講是要破的,在人乘上講是要立的。

  第叁層次,同時存在破和立,有一種修行的居士,他們已經懂得欲望的危害性,這是煩惱的根本,但同時他們不可能離開家庭、夫妻、社會、工作、人際關系,所以他們用智慧,以清淨的心,行于世道。在工作中幹好工作,在家庭中照顧好家人,在朋友中照顧好朋友。在社會上不妨有地位,不妨有金錢,只要用好你的地位,用好你的錢。將兩者結合好,自己是清淨的,夫妻生活也照舊,不貪著,滿足對方的要求。使對方慢慢地明白,漸漸地超越出來。

  自己超越需要,他不是以欲望來的,不是以執著心而行事,在需要的當中不執著于這個需要,不是以需要爲最終目標,心裏是清淨的,這個轉變過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

  如果是出家僧人,則完全離欲清淨,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證佛道與弘法事業中去,則以自心的解脫無礙中去攝受一切有情。如是獨身的居士則身居紅塵其行清淨,就與出家無異了。

  第四個層次,通過他的修證、他完全超越了男女、超越了世俗、通達了世俗、通達了衆生的生理、心理、社會現象。對一切的存在都以道的智慧去顯現。他非常明白你是怎麼一個人,有怎樣的需求。他自己成爲一片空、一片明朗、一片觀照、一片慈悲,他內在的需要沒有了,所以到這時他可以超越生理的,可以超越睡眠、飲食的執著。這些境界他都可以超越,但是他可以在這世上做遊戲,來應化衆生。這是第四階段,道的階段。道的階段,講到男女都是妙用,他就是度衆生的方式,一般人是到不了的,象密宗講的雙修,就是這個階段的産物,這不是可以隨便提倡的境界。

  以上四個層次,既可以分開,也可以融和,四個就是一個,這取決于你的智慧,最終這四層次都要超越的,要在波浪中還能清淨的那才是真正的清淨。

  叁、問:當這種感情出來特別強烈的時候,怎樣轉變?

  答: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轉過來:

  1,用理智,知道這種感情最終會導致造業…

《空谷的回音 與蘇州居士對話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