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P4

  ..續本文上一頁土就是指有生死煩惱痛苦雜染之衆生所居住的世界,淨土則是指“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覺者世界。淨土又分爲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前叁土相當于始覺行者所居的淨土,最後者屬于究竟覺者所居的淨土。而生死凡夫的不覺者則只能居住在痛苦不堪的穢土了。因此,這四種淨土都是我們生命的完美歸宿。

   1、凡聖同居土

   又稱爲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是指人、天兩道的凡夫衆生,與聲聞、緣覺的聖者同居之國土。這又分爲兩種:第一種是凡居淨土,其國土之內亦有罪惡衆生所居住的“四惡趣”與善良衆生所居住的“人天趣”之別。第二種是聖居淨土,這也有實聖與權聖的區分。實聖就是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的六地菩薩、別教的十住菩薩等聖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是指方便有余土中的叁乘行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的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衆生的需要而權巧化生在這個凡聖共同居住的世界,普度衆生。

   此外,從這種淨土的結構而言,又有淨、穢二種區別,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則是同居之淨土。因爲在我們這個世界裏面也有聖人來居住,而極樂世界也有凡夫可以往生到那裏去。但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凡夫仍然是生死不能自在的受苦者,而極樂世界的凡夫則是已經解脫了生死之苦的自在者,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仍然屬于同居穢土,而極樂世界則算是真正的同居淨土。

   凡夫俗子,罪業深重,並不可怕,若能至誠懇切,當下一念回光,具備了信、願、行叁資糧,在臨終之際,只要至心稱念十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往生西方淨土。有的書上說信願懇切,只要臨終一念“阿彌陀佛”聖號,也可以立即往生西方,花開見佛永脫生死。這對于流浪在生死險道的愚癡黑暗的衆生來說,真是何等的喜事啊!就在現實的生活中,假如我們能夠一念改悔,頓覺身心一片清淨,無爲無求,不垢不淨,也是當下轉熱惱爲清涼,轉地獄爲天堂,轉穢土爲淨土了,有何困難呢?生命的歸宿就是這樣得到逐漸淨化的呀。

   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些穢土的煩惱衆生來說,這個凡聖同居土的歸宿,尤其顯得倍有意義。我們的真心和佛性,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從來不曾背叛我們,而我們卻不能善加了知,也不能得以受用。反而成天就是在濁惡的貪嗔癡當中打滾,受盡了冤枉的苦頭。我們自己現前的身心,就是十足的“凡聖同居土”啊!

   難道不應該使自己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幸福嗎?難道不應該回歸自心的微妙淨土嗎?難道對自己的生命就這樣冷漠,使之處在局限狹隘的煩惱穢土之中嗎?如果真的看清楚了生命內在的凡聖同居,我們就會馬上感受到生命的清淨莊嚴和徹骨徹髓的喜悅。你一定會感歎自身的奇妙!

   2、方便有余土

   又稱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初地之前菩薩所居的淨土。此等行人,就是修習佛法的方便道,斷除了見、思二惑的,所以稱之爲“方便”;但還殘余障覆中道實相的無明根本惑,故又稱其爲“有余”。當我們的生命,生死煩惱和貪嗔癡、殺盜淫等等的痛苦都沒有了,但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內容並未得到完整的展現。就象我們在回家路上已經看到了自己的家,但還沒有到家,可以在路亭裏面休息一下。因爲,無始劫來的流浪生死,已經使我們感到極度的疲倦了,暫時休息一回兒。所以,這個淨土也是一個美好的歸宿。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借助許多方便的手段,使自己體悟生命內在的清淨。比如觀察世間一切財色名食睡等五欲,都是虛幻不實而害人不淺的,所以就想辦法舍棄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通過心中的盤算分析之後,徹底不再被它們所束縛了,同時也就獲得了一種解脫的感覺。對于世間一切色心諸法的深入考察,最終明白這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于是不再爲了世間的任何事物去苦心經營,而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寂滅、寂靜”狀態,從而獲得方便的解脫。這也是現實的方便有余淨土,也就是說並非究竟之淨土。

   3、實報莊嚴土

   又稱實報土、果報國。這是斷除一分無明的菩薩所生之處。屬于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所以稱之爲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證得一分法身之後的菩薩所居,沒有凡夫和二乘人存在,乃是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居住的果報土。也就是真正徹底見到了中道佛性的菩薩,所感得的任性逍遙的淨土樂園。

   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就是在見性之後的菩薩,能夠親自感受到生命內在的真實性,此種真實性是亘古亘今,永不生滅的究竟真實。這是真正回家之後的事,久別的爹娘,終于重逢,何其慶快啊!從此再也不用流浪了。只是還沒有登堂入室,僅僅到了自己家的客廳而已。盡管如此,也可以放心的灑脫一回了。

   因爲,過去無量劫以來,一直在外頭,輾轉流浪于生死險道,來回曲折于刀山劍樹,徘徊猶豫于是非恩怨,煩恨交加于悲歡離合,濁亂的身心,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回家的渴望,一毫也沒有放松過。直到如今,方得以真實的安心。激動之情,何能言表?生命之莊嚴,佛恩之浩蕩,師長父母之偉大,直令身毛豎立,踴躍無量,淚流滿面,莫名所以!因此這個淨土,才是衆生真正的歸宿。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擺脫過去所有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偏面執著,當下放棄一切是非好壞的束縛,言語動作、思維概念統統抛卻得幹幹淨淨,直下看住“無所求、無所得、無我、無人”的根本,于此“無所求、無所得”的千鈞一發之際,猛然觸到現實世界的一塵一物,頓時根塵脫落,山河粉碎,大地平沈。六根門頭放大光明的就是自家主人,此時的世界也就是實報莊嚴淨土了。何其迅速!何其安逸!

   4、常寂光淨土

   又稱理性土。爲全然斷除根本無明的佛陀之住處,也就是妙覺究竟果佛所居的淨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的佛土。究竟覺與淨土在這裏才是完全平等一致的。此乃圓滿極致的生命景況,徹底進入了自家堂奧,可謂生命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全部體現。完美的甯靜和光明也得到了全面的顯發,真是微妙無比,難以形容啊!

   常住、寂滅、光明這叁種德性,都是我們生命中完美極致的歸宿。在身心中無論尋找到其中哪一種,無論是體悟了其中的哪一少分,也足夠使自己的身心感到一片安甯和愉悅。所以,這是我們生命的終極努力之方向,也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我們一直朝著這個“淨土”的方向走下去,一定可以探索到宇宙萬法的真實面目!

   需要說明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也是四土具足的,只要往生到那裏,就一定能夠逐步上升,最終證得常寂光淨土。所以,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圓證叁不退,也就必定不會退轉墮落,從而到達究竟覺了。這是佛教臨終關懷一個殊勝的地方,下文我們將詳細介紹其方法。

   總之,佛法認爲覺悟就是人生的真谛,一切受苦的生命,如果不能如實了知生命的內外景象,迷失自我,不得開悟,而想要得到真實究竟的解脫,那是不可能的。佛法中的一切行爲也都是以“覺悟”爲圭臬,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爲導。”般若就是覺悟世出世間的淨妙大智慧。

  如上所述,我們已經把“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背景”作了梗概的介紹。佛教基于對“生死大事”的重視,對人生苦痛的關懷,而啓發了內在的慈悲與智慧,通過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覺悟之道的追求,從而達到了生命圓滿極致的灑脫境界,反過來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包括對于“死亡”和“中陰”狀態的生命也要不懈努力,給予終極的升華。

   而就“臨終關懷”這一方面來說,從佛教史上所顯示的情況來看,更是廣博深遠。

   首先,對于現實受苦的凡夫衆生,進行了正面的臨終關懷,包括對老、病、死的尊重和指示。這是因爲輪回中的衆生非常脆弱,在老病死現前的時候,充滿了厭棄、無奈、不滿和恐懼。而這些心態的出現和存在,只能使其生命更加脆弱,從迷入迷、從苦入苦,束縛之堅固,痛苦之程度,不堪忍受。所以,應該以最有效的方法,使他們能夠在老病死的跟前,得到慈悲和智慧的關懷,使之覺醒生命內在的力量,振作精神,消除畏懼,獲得正常輕安喜悅的受用。

   其次,雖然許多人在生死關頭,不能自我把握,從而受盡苦痛。但是也有不少人能夠自己懷著一種豁達的心態,認真而坦然地面對。佛門中這種“自我關懷”的情況,更是多不勝舉,這是從成年開始就要訓練的生死態度,值得我們充分的引起注意。這是社會意義的臨終關懷的一大突破,我們必須在有生之年,對“自我關懷”作一深入的觀察和培養!

   最後,不但對臨終者要進行關懷,最好能夠讓臨終者也能反過來關懷還活著的人。此中除了體現臨終者生命尊嚴外,也能給臨終者更加難以言喻的安慰。比如佛教中的高僧大德,乃至佛陀本人,都是在臨終時刻,還對弟子們說最後那慈悲感人的智慧法語。使我們盡此生世,乃至生生世世受用不盡。因此,我們必須在意“臨終的反向關懷”,並認真地加以訓練。

   下面就從這叁個角度展開對臨終關懷作深入系統的討論,分爲上篇“臨終之正面關懷”和下篇“臨終之自我與反向關懷”,以此體現佛教生死學的豐富和東方文明的博大。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