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牟利性和目的性,也没有任何理由的付诸行动。唯一的想法就是觉得很开心,愿意这样去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觉自性。怀着一种欢喜感恩和感激的心情来对任何人,内心也欢喜,给人也愉快,完全秉持“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之意愿,这就是真正的“大慈”。
最后,慈悲是建立在生命尊严这个基础上的,因为是看到了所有生命的内在完美性,而众生自己却不知道,终日还在妄想颠倒的烦恼痛苦之中受尽折磨。所以,菩萨就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眼光,满怀敬意和尊重,对所有的众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傲慢,从而在生命尊严和无比敬意的诚恳之中,帮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完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不象有些世间人,给予别人布施或者恩惠的时候,总是以轻蔑或者瞧不起的态度来看待接受帮助的人,或是总觉得接受他帮助的人应该感激他,甚至还想人家能够有机会报答他,既便都没有这些想法,也绝对不会怀着至尊的“与佛平等”之心态来看待。
而真正佛法中的大慈悲就是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把对方看作是跟佛完全一样来供养恭敬。不但内心没有丝毫傲慢,没有丝毫的看不起对方,而且还在内心深处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是这一切众生接受了我帮助,才使我的能力更加强大,才使我的菩萨行更加圆满,才使我的福德和智慧得以显现。这样,在自己内心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生命尊严”的同时,也看到所有众生与佛的生命是何等清净庄严啊!此时,才算是对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华严境界,有了真正的领悟和实践。
因此,慈悲的内涵就是生命尊严的一种体现。在人类的所有文化中,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比得上这种对生命尊严的彻底透视了。所以,也只有佛陀才会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故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人权平等和人性的尊严,只有在这里才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令我们这些后学,对自己和他人,乃至一切众生的生命,都产生诚挚的爱护和崇高的敬意!
三、修慈悲的机遇
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只要有机会可以让众生种下善根的,也绝不放弃任何一次机遇!
就人生而言,当有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修行慈悲奉献菩萨精神的最佳机遇。从客观情况而言,所有在生死苦海当中轮回的众生,任何时刻都是最需要出离苦海的,所以任何时候都是菩萨行者修习大慈悲的好机会。当然,许多人并不理会这种生命内在的需要,而是仍然在追求生活的表面形式,直到老、病、死现前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醒悟过来,因此,在人的老、病、死到来之际,慈悲的行者就尽可能要抓住这个人生的机遇了。
佛教临终关怀就是建立在对把握这种机遇的基础上来说的,特别是“正面关怀”的部分,完全以一种大慈悲的心念,来关怀老者、病人和死亡。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老、病、死的痛苦,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对于苦难者来说,就是最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慈悲的行者就可以在这些苦难中给予他们安慰,使其消除对老、病、死的恐惧,并能够于此受苦的境遇中,深悟人生的无常苦空,进而看破人生的种种妄想执著,放下此生的许多挂碍,重新使生命恢复活泼的生机,感受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
第二,人在苦难的时候,都是比较敏感的,容易接受善良和诚心的慰劝,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因此更加容易明白自心的本觉真如,容易把握生命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在死亡将要来临的时候,放下色身肉体的执著将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了,此时的灵性也更加活跃,平时几乎无法接受的观点,只要是客观而有道理的,经过认真诚恳的解释之后,这个时候一般都比较容易接受。所以,这也是一个修习大慈悲的绝好机遇啊!
总之,慈悲就是对生命尊严的极高重视,是始觉之后的修习重心所在。而始觉则是一种对生命内涵亲自了知的觉醒,这种觉醒伴随着慈悲,便能在生命中体会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自利利他!并且十分愿意与一切众生分享。自己开始觉悟了,然后就去帮助他人觉悟,觉悟生命、奉献生命,这正是整个大乘佛法的菩萨道!
第三节 究竟觉与净土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回归净土心。
究竟觉是圆满究竟的觉悟,是终极彻底的解放,是完美极致的归宿,觉悟了一切心源,究竟终穷,也就是佛的觉悟。此是佛法修证中的最后结果,内觉究竟,外显圆明,而无内外之别。如《大乘起信论》说:“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又说:“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佛法的修学重点就是在心地上作功夫,无论自己修学,还是教化他人,都是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为终极目标,一直到究竟觉的时候,才是真正达到了这个目标,从此才彻底明白宇宙之实相、人生之真理。
在究竟觉者的心灵世界里,没有任何束缚,也没有丝毫的不自在,就象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漫步一样来去自如,同时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清净庄严无与伦比。因此,佛经中又常常把它称之为“净土”。净土就是生命的完美归宿,从解脱分段生死来说,可以等同于究竟觉的世界,这是我们最向往的生命乐园,我们应该为此作努力,勤精进,不放逸。
一、心灵的彻底解放
有一位烦恼不堪,备受痛苦折磨的人,来到佛陀的跟前,非常诚恳地祈求佛陀能够帮他解脱。佛陀从心中流露出一种深远宁静的智慧和安祥,具有无上慈悲魄力的声音,严肃而和雅地告诉他说:“没有人能够束缚你!”被佛陀那斩钉截铁的法语所震撼,那人的所有烦恼痛苦,也就当下烟消云散,不留痕迹了。
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神光为法断臂,疼痛难忍,遂乞求说:“吾心未宁,乞师为吾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与汝安心竟。”神光即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二祖。
二祖出道弘法,僧璨浑身得风疾之病,感自罪障深重,前来乞求二祖为其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说:“觅罪了无痕迹。”二祖说:“与汝忏罪竟。”僧璨即于言下大悟,身心欢悦,疾病消除,遂传正法眼藏,绍为三祖。
三祖广度众生,道信前来谒见,请益说:“不为别事,唯求解脱之法,乞师赐予!”三祖说:“谁缚汝?”道信深自内观,随即说:“不曾有谁缚我。”三祖说:“与汝解脱竟。”道信于言下大悟,遂传正法眼藏,绍为四祖。
四祖出道弘法,路上遇一小儿,相貌超群,祖问:“汝姓氏如何?”小儿说:“无常姓,是佛性。”祖问:“汝无姓耶?”小儿说:“性空故!”祖知其器宇非凡,遂至小儿家,向小儿父母化缘此儿,度其出家,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这正是:
断臂安心不见心,
浑身风疾罪无痕。
寻求解脱何曾缚?
佛性小儿唱空音!
这是中国禅宗最初的五位祖师,对于心灵彻底解放的一种表现。二祖、三祖都是在极为痛苦的时候,得以明心见性;四祖是在求道之心至诚恳切的情况下,了悟无缚解脱自性的;五祖更是洒脱了,就在游戏娱乐之际,对答心性的实相。可见,心灵的彻底解放,属于“悟”,而不属于“修”。在未悟之前的修行,都是为了最后的“悟”做准备,只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机缘一成熟,马上就能悟入。但是,想要真正悟入,一定要放下那个“修”才灵,否则的话,甭想!
就在身心极为痛苦难忍的时候,如果能够灵光一照,直下体悟这个不生不灭的本觉真心,一把拽住,当下便可妙用无穷。生命的爆发力真是不可思议,犹如“大死而后,方能大活。”剿落一切知识的是非计较,超脱所有身心的爱恨执取,放开任何世间的名闻得失,就在“悬崖撒手”之际,丧身失命,何其豪壮!何其妙哉!
如果还不能作大盗一次破门而入,那就只好寻找“主人”了,等掌握钥匙之后,自然也能登堂入室,稳坐堂奥的。所以,佛法的修学法门极多,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能入大道,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又显示了心灵本身的妙用恒沙。
因此,除了禅宗的直指之外,还有净土宗、密宗等许多修证法门,特别是在帮助临终者体悟法性方面的,就算此二宗最为殊胜微妙了。而且在临终的时候,心性也最容易被揭示。可以说,对心灵解放最有效的,就是这三个极具实践性的宗派了,每一宗都有直到妙觉极果的妙法,在下文将相应的予以介绍。
当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之后,一切虚妄的执著和偏见,都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身心世界的真实受用。即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啊?本来看到的这些都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缘起缘灭的虚妄之法,而今却成为了生命中究竟真实的完美体现。本来是颠倒分别的痛苦执著,而今却成为了微妙观察的智慧和喜悦。本来是局限隔阂的凌乱无序的知识结构,而今却成为了圆满广大的剔透明亮的洒脱自在。
此时,世间一切法也就不再是无常苦空的展现了,而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一真法界。动乱的身心世界也不再是无可奈何的轮回,而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如如不动。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性的显现,妙用无边,自在无碍。心灵的解放,到此究竟圆满。
二、生命的完美归宿
我常常为生命的庄严而感动不已!努力不已!因为佛陀的教导,而使这一期的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究竟妙觉,和究竟的归宿——极乐净土。这真是以往从来不敢想象的天大喜事啊!
净土是相对于秽土来说的,秽…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