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牟利性和目的性,也沒有任何理由的付諸行動。唯一的想法就是覺得很開心,願意這樣去讓所有的衆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本覺自性。懷著一種歡喜感恩和感激的心情來對任何人,內心也歡喜,給人也愉快,完全秉持“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之意願,這就是真正的“大慈”。
最後,慈悲是建立在生命尊嚴這個基礎上的,因爲是看到了所有生命的內在完美性,而衆生自己卻不知道,終日還在妄想顛倒的煩惱痛苦之中受盡折磨。所以,菩薩就以“看一切衆生都是佛”的眼光,滿懷敬意和尊重,對所有的衆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傲慢,從而在生命尊嚴和無比敬意的誠懇之中,幫助所有衆生離苦得樂。完全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不象有些世間人,給予別人布施或者恩惠的時候,總是以輕蔑或者瞧不起的態度來看待接受幫助的人,或是總覺得接受他幫助的人應該感激他,甚至還想人家能夠有機會報答他,既便都沒有這些想法,也絕對不會懷著至尊的“與佛平等”之心態來看待。
而真正佛法中的大慈悲就是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把對方看作是跟佛完全一樣來供養恭敬。不但內心沒有絲毫傲慢,沒有絲毫的看不起對方,而且還在內心深處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爲什麼呢?因爲是這一切衆生接受了我幫助,才使我的能力更加強大,才使我的菩薩行更加圓滿,才使我的福德和智慧得以顯現。這樣,在自己內心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生命尊嚴”的同時,也看到所有衆生與佛的生命是何等清淨莊嚴啊!此時,才算是對于“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華嚴境界,有了真正的領悟和實踐。
因此,慈悲的內涵就是生命尊嚴的一種體現。在人類的所有文化中,沒有哪一種文化能夠比得上這種對生命尊嚴的徹底透視了。所以,也只有佛陀才會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故一切衆生皆當作佛。”人權平等和人性的尊嚴,只有在這裏才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令我們這些後學,對自己和他人,乃至一切衆生的生命,都産生誠摯的愛護和崇高的敬意!
叁、修慈悲的機遇
行者在始覺的修習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後,所要努力的,就是對于修慈悲行之機遇的把握了。在對待所有衆生都能夠平等的基礎上,分別以各種適當的方法使他們體悟這個本覺真心,使他們能夠解脫生死的痛苦。只要有機會可以讓衆生種下善根的,也絕不放棄任何一次機遇!
就人生而言,當有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是修行慈悲奉獻菩薩精神的最佳機遇。從客觀情況而言,所有在生死苦海當中輪回的衆生,任何時刻都是最需要出離苦海的,所以任何時候都是菩薩行者修習大慈悲的好機會。當然,許多人並不理會這種生命內在的需要,而是仍然在追求生活的表面形式,直到老、病、死現前的時候,才有可能會醒悟過來,因此,在人的老、病、死到來之際,慈悲的行者就盡可能要抓住這個人生的機遇了。
佛教臨終關懷就是建立在對把握這種機遇的基礎上來說的,特別是“正面關懷”的部分,完全以一種大慈悲的心念,來關懷老者、病人和死亡。爲什麼呢?因爲:
第一,老、病、死的痛苦,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對于苦難者來說,就是最需要有人幫助的時候。慈悲的行者就可以在這些苦難中給予他們安慰,使其消除對老、病、死的恐懼,並能夠于此受苦的境遇中,深悟人生的無常苦空,進而看破人生的種種妄想執著,放下此生的許多挂礙,重新使生命恢複活潑的生機,感受生命內在的強大力量。
第二,人在苦難的時候,都是比較敏感的,容易接受善良和誠心的慰勸,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因此更加容易明白自心的本覺真如,容易把握生命的本來面目。尤其是在死亡將要來臨的時候,放下色身肉體的執著將成爲不可逆轉的事實了,此時的靈性也更加活躍,平時幾乎無法接受的觀點,只要是客觀而有道理的,經過認真誠懇的解釋之後,這個時候一般都比較容易接受。所以,這也是一個修習大慈悲的絕好機遇啊!
總之,慈悲就是對生命尊嚴的極高重視,是始覺之後的修習重心所在。而始覺則是一種對生命內涵親自了知的覺醒,這種覺醒伴隨著慈悲,便能在生命中體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自利利他!並且十分願意與一切衆生分享。自己開始覺悟了,然後就去幫助他人覺悟,覺悟生命、奉獻生命,這正是整個大乘佛法的菩薩道!
第叁節 究竟覺與淨土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回歸淨土心。
究竟覺是圓滿究竟的覺悟,是終極徹底的解放,是完美極致的歸宿,覺悟了一切心源,究竟終窮,也就是佛的覺悟。此是佛法修證中的最後結果,內覺究竟,外顯圓明,而無內外之別。如《大乘起信論》說:“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又說:“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佛法的修學重點就是在心地上作功夫,無論自己修學,還是教化他人,都是以獲得心靈的解放爲終極目標,一直到究竟覺的時候,才是真正達到了這個目標,從此才徹底明白宇宙之實相、人生之真理。
在究竟覺者的心靈世界裏,沒有任何束縛,也沒有絲毫的不自在,就象在自己家的花園裏漫步一樣來去自如,同時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清淨莊嚴無與倫比。因此,佛經中又常常把它稱之爲“淨土”。淨土就是生命的完美歸宿,從解脫分段生死來說,可以等同于究竟覺的世界,這是我們最向往的生命樂園,我們應該爲此作努力,勤精進,不放逸。
一、心靈的徹底解放
有一位煩惱不堪,備受痛苦折磨的人,來到佛陀的跟前,非常誠懇地祈求佛陀能夠幫他解脫。佛陀從心中流露出一種深遠甯靜的智慧和安祥,具有無上慈悲魄力的聲音,嚴肅而和雅地告訴他說:“沒有人能夠束縛你!”被佛陀那斬釘截鐵的法語所震撼,那人的所有煩惱痛苦,也就當下煙消雲散,不留痕迹了。
禅宗初祖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神光爲法斷臂,疼痛難忍,遂乞求說:“吾心未甯,乞師爲吾安心!”初祖說:“將心來,與汝安。”神光說:“覓心了不可得。”初祖說:“與汝安心竟。”神光即于言下大悟,遂傳正法眼藏,紹爲二祖。
二祖出道弘法,僧璨渾身得風疾之病,感自罪障深重,前來乞求二祖爲其忏罪。二祖說:“將罪來,與汝忏。”僧璨說:“覓罪了無痕迹。”二祖說:“與汝忏罪竟。”僧璨即于言下大悟,身心歡悅,疾病消除,遂傳正法眼藏,紹爲叁祖。
叁祖廣度衆生,道信前來谒見,請益說:“不爲別事,唯求解脫之法,乞師賜予!”叁祖說:“誰縛汝?”道信深自內觀,隨即說:“不曾有誰縛我。”叁祖說:“與汝解脫竟。”道信于言下大悟,遂傳正法眼藏,紹爲四祖。
四祖出道弘法,路上遇一小兒,相貌超群,祖問:“汝姓氏如何?”小兒說:“無常姓,是佛性。”祖問:“汝無姓耶?”小兒說:“性空故!”祖知其器宇非凡,遂至小兒家,向小兒父母化緣此兒,度其出家,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師。這正是:
斷臂安心不見心,
渾身風疾罪無痕。
尋求解脫何曾縛?
佛性小兒唱空音!
這是中國禅宗最初的五位祖師,對于心靈徹底解放的一種表現。二祖、叁祖都是在極爲痛苦的時候,得以明心見性;四祖是在求道之心至誠懇切的情況下,了悟無縛解脫自性的;五祖更是灑脫了,就在遊戲娛樂之際,對答心性的實相。可見,心靈的徹底解放,屬于“悟”,而不屬于“修”。在未悟之前的修行,都是爲了最後的“悟”做准備,只有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機緣一成熟,馬上就能悟入。但是,想要真正悟入,一定要放下那個“修”才靈,否則的話,甭想!
就在身心極爲痛苦難忍的時候,如果能夠靈光一照,直下體悟這個不生不滅的本覺真心,一把拽住,當下便可妙用無窮。生命的爆發力真是不可思議,猶如“大死而後,方能大活。”剿落一切知識的是非計較,超脫所有身心的愛恨執取,放開任何世間的名聞得失,就在“懸崖撒手”之際,喪身失命,何其豪壯!何其妙哉!
如果還不能作大盜一次破門而入,那就只好尋找“主人”了,等掌握鑰匙之後,自然也能登堂入室,穩坐堂奧的。所以,佛法的修學法門極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能入大道,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又顯示了心靈本身的妙用恒沙。
因此,除了禅宗的直指之外,還有淨土宗、密宗等許多修證法門,特別是在幫助臨終者體悟法性方面的,就算此二宗最爲殊勝微妙了。而且在臨終的時候,心性也最容易被揭示。可以說,對心靈解放最有效的,就是這叁個極具實踐性的宗派了,每一宗都有直到妙覺極果的妙法,在下文將相應的予以介紹。
當心靈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之後,一切虛妄的執著和偏見,都銷聲匿迹,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身心世界的真實受用。即所謂“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這是何等奇妙的境界啊?本來看到的這些都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緣起緣滅的虛妄之法,而今卻成爲了生命中究竟真實的完美體現。本來是顛倒分別的痛苦執著,而今卻成爲了微妙觀察的智慧和喜悅。本來是局限隔閡的淩亂無序的知識結構,而今卻成爲了圓滿廣大的剔透明亮的灑脫自在。
此時,世間一切法也就不再是無常苦空的展現了,而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的一真法界。動亂的身心世界也不再是無可奈何的輪回,而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的如如不動。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佛性的顯現,妙用無邊,自在無礙。心靈的解放,到此究竟圓滿。
二、生命的完美歸宿
我常常爲生命的莊嚴而感動不已!努力不已!因爲佛陀的教導,而使這一期的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究竟妙覺,和究竟的歸宿——極樂淨土。這真是以往從來不敢想象的天大喜事啊!
淨土是相對于穢土來說的,穢…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