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
上篇——臨終之正面關懷
佛教就是令一切衆生覺悟真理之教育,佛法即是使一切衆生解脫痛苦之方法,只有覺悟真理才能解脫痛苦,也只有解脫痛苦了才能徹底的覺悟真理。
佛陀的大慈大悲,是不受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只要是衆生,就是佛陀教化的對象,只要有生命,就有覺悟真理和解脫痛苦的機會,無論身份的高低,上至國王將相,下至村野愚夫,無論壽命的長短,哪怕是長壽天的八萬四千大劫,或只有最後一口氣在,都是覺悟真理的寶貴時機。故言:如一衆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佛教史上,對于老者、病人、死亡的關懷,都有豐富而周足的記載,用心之誠,關懷之深,千載之下,萬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經伺候病人、開示老者、關懷其父王的臨終;祖師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傳,直至如今,感人不已!
現實人生的局限和脆弱,就是因爲不了解自己生命的豐富完美的內涵,不明白生命的本來面目,從而對老、病、死等等現象産生逃避和恐懼的心理。老病死本身已是肉體上最劇烈的痛苦,在這痛苦上又增加了更深一層的心理折磨,這就是佛陀說的“受了第二支箭”。由此可見,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因此,調心調身就是面對痛苦的基本方法,調身必須藥物,調心則需方法。
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因爲現實人生具有老病死之悲哀。既然生命是完美的,就應該沒有悲哀和痛苦,既然人們不能夠從悲哀痛苦中解脫出來,已經覺悟的解脫者也就應該對他們進行正面的關懷。臨終者的福德因緣和對其自身的信心,是走向解脫之道的內在主因。由于覺者圓滿的智慧和無我的慈悲,能夠給正在受苦受難的臨終者溫馨而喜悅的力量,使之開放自己而獲得徹底的自在,因此說正面的臨終關懷,是臨終者解脫痛苦和覺悟真理的重要助緣。
佛教各大宗派都對臨終者有著不同形式的關懷,而最爲突出的要算是淨土宗和密宗了。理論之豐富,方法之實用,範圍之廣闊,目標之明確,生命之尊嚴,實爲人類曆史上的一大奇迹——無與倫比之瑰寶。因此,本文就簡約地從淨土宗和密宗來介紹具體操作的方法,依此精神實質而類推,其它一切方法也都能夠使臨終者獲得解脫!
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 臨終關懷之概念
死亡,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一件悲哀、絕望、可怕和神秘的事情,而對另一些少部分人來說,卻只是極無所謂的一個過程而已,就如換了件衣服一樣的不當回事兒。佛法並不贊成這兩種態度,因爲這兩者都沒有如實了知死亡的真相。
畏懼死亡的人,是因爲貪戀生存的快樂和實在,也是因爲對于死亡之後的無知和迷茫,不願意承認生命的規律——有生必有死,這是在生死之間産生自相矛盾的人。同樣的,笑面死亡的人,是因爲看到生死規律的不能自主,與其痛苦不堪,不如豁達一些,但也只是懵懵懂懂的自以爲是而已,這是在死亡跟前掩耳盜鈴的人。
佛法中的臨終關懷,並不是無中生有的大喊恐懼之威脅論,也不是視而不見的高談灑脫之自由論。而是認認真真地面對各個不同層次的生命體悟,面對複雜紛繁的身心世界,作出理智與感情互不偏離的正當選擇。關懷就是要真誠地、發自內心地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病苦者、臨終者。
面臨一期生命的終結,能夠安住在法爾如是的真理之中,不會産生畏懼和驚慌,也不會有刻意做作的灑脫和浪漫,靜靜地走過生與死的轉彎處,細細地品味生與死的義趣,何其微妙不可思議而又難能可貴啊!生與死的真理也就是這樣,需要你認識它、適應它、改造它、超越它。
因此,臨終關懷的概念也就變得這麼簡單明了,只需要關心幫助臨終者認識死亡的真相、適應死亡的過程、改造死亡的情緒、超越死亡的束縛。當然這個臨終者,就包括了他人、自己、與臨終者相關的人。對于他人,我們就直接用正面的形式來關懷,故稱之爲臨終正面關懷;對于自己,則需要自我來進行悉心的關懷,所以叫做臨終自我關懷;對于相關的人,那就有必要進行慰勸和開導,畢竟學會了生活,才能學會死亡,故稱爲臨終反向關懷。
本書的首要目的,在于正面的臨終關懷,具體操作方法,將在第四、五、六章作深入詳細的介紹。同時,就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對佛教史上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臨終自我關懷和臨終反向關懷,也作一抛磚引玉的提示,希望在臨終關懷的思想領域裏有所突破!
一、生命的尊嚴
茫茫苦海,芸芸衆生,匆匆過客,碌碌何爲?古人說:不爲名來,即爲利往。人們平時就在“名利”上競走奔馳,追求尋覓,無暇顧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來時,方知歲月不饒人,老病交加,手足無措,心煩意亂,哭爹喊娘。
人世間,對于這種急需關懷的臨終者,或者不問不聞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觀無能爲力,或者憂愁灑淚以示同情,或者藥物麻醉求安樂死,或者虛狂妄語哄騙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傷感,虛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悲心泉湧!
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黯黯不知春!
面對死亡的種種肉體劇痛,和如此淒慘哀絕的情境,既不可若無其事的樣子漠不關心,也不可杞人憂天的樣子庸人自擾,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氣和毅力,敢于爲臨終者扯破虛僞的面紗,直示本來之面目。
第一,有生必有死,這是生命曆程不可抗拒的規律,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必有死,聚散無常,自是世間之常規,必須首先告知臨終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實。
第二,死亡無有定期,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無論身份地位如何,無論壽命長相如何,無論何時何處,生而爲人備受黑白無常之威脅,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著削減了生存的歲月。雪峰頌雲:“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了襪和鞋。叁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
第叁,死亡是生命轉折的關鍵,不是遊戲的結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另一期生命的開端。猶如開著一輛車,到了機器部件都已損壞,再也開不動的時候,就必須帶著裝在車廂裏面的物品,選擇另一輛新車,延續原來的目標,回歸故鄉的家園。否則,永遠只能流浪在他鄉,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溫馨。
第四,在死亡面前,過去生活的一切負面記憶,都顯得不足挂齒,首先要原諒自己,其次要原諒別人,然後再原諒其它的人和事,原諒一生中所有的不滿、積憤和誤會。順便就要放下肉體和心靈的痛苦與創傷。
第五,臨命終時,可以尋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歸宿,放下包袱的清淨身心多麼完美無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何等微妙絕倫,向往著生命中究竟覺悟的灑脫自在,這是尋找安全港灣的最佳時刻,多給臨終者贊歎、引導和鼓勵。
第六,生命之尊嚴,並沒有因爲死亡而摧毀,一切來源于尊重。對臨終者産生了發自內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親敵友的差別,沒有國界膚色和種族的區分,亦無男女老少相貌美醜的執著,更無身份地位行爲善惡的評判。生命就是生命,離開一切現象上的差別,完全投入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閃爍著無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佛法中的臨終正面關懷,不僅要讓臨終者能夠安詳地逝去,還要讓他們在這生命轉折的關鍵時刻把握機會,升華生命的層次,踏進另一期生命的美妙花園,獲得真實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是認真嚴肅和周密細致的,其理論和方法,將在下文作全面詳細的介紹。
二、生命的灑脫
從懂事的時候起,我們就不停的關懷自己,不停地爲自己打算。從小就打算能夠過得開心好玩,無憂無慮;稍長又打算自己能夠名利財色樣樣如意,出人頭地;後來還打算自己能夠妻賢子孝人際和美,安享天倫之樂。難道就不能爲自己的死亡和下一期生命做一次打算嗎?當然是可以的。
無論在社會曆史上,還是在宗教曆史中,古今中外,都有數不清的聖賢們完成了臨終自我關懷的大業,顯示了生命的灑脫!佛教自然是特別重視“自度度人”之實踐性的宗教,具有非常清晰的“自度度人”的理論和方法,可以說: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實踐智慧學史,一部《高僧傳》,就是一部生命的自由灑脫傳。
能夠微笑著面對死亡,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的古老傳說,而是潇灑大方的自我關懷,也是實事求是的現實主義。當死亡無情地降臨時,與其哀傷悲歎和十萬個不願意,不如冷靜一點兒承認這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坦然面對而不逃避,其實,眼淚和微笑也就在一念之間。
不過,同樣的死亡微笑,卻有不同的微笑內涵,這又是生命的另一個豐富多彩的層面,也只有透過佛法的眼睛,才能讓我們徹底看清楚此中的富有和莊嚴。佛法中的五乘正法,就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能夠獲得此五乘中的任何一乘,就都可以在死亡的時候,面帶笑容而不會憾恨交加、痛苦不堪。但是,菩薩乘的重點卻在利益他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會忘記關懷他人,所以並不局限于自我關懷。
首先,最低程度的死亡微笑,也要在臨終時超越惡業的束縛,包括事相上的去惡從善,以及心靈上的沒有惡業之陰影。人乘就是實踐做人的善良行爲(善業)——五戒,相當于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具有嚴格意義的正人君子之素質,也就是對待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善意的諒解。世間許多豁達的人,並不信仰什麼宗教,也能夠笑面死亡,就是屬于這種情況。按照佛法看,此人來生還有資格獲得美好的人生。
其次,稍微安甯的死亡微笑,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實踐了純善純美的人,無論是行爲上,還是心念中,都沒有讓自己留下悔恨和痛苦,從善如流的生活態度,一直延續到臨終時刻。社會上陰暗醜惡的漫布和泛濫,也不能侵擾內心純善的唯美主義,這是天乘的實踐結果,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心靈的無貪、無嗔、無癡,身心世界一片祥和善意,死亡之…
《超越死亡·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