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P2

  ..續本文上一頁後即可到達生命的快樂天堂。

   這兩種死亡的微笑,都是從自我關懷中獲得,也是佛法與其它正統的宗教,乃至世間法的共同層面,學佛與不學佛,只要認真面對死亡的問題,在平時經常訓練涵養,就都能夠達到的。但是,這兩種死亡的微笑依然是處于輪回生死的狀態,並不是永恒的微笑,而是暫時的自我安慰,將來還會笑不出來而痛哭流淚的。佛法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並不滿足這兩種看似輕松隨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還在于超越世間的善和惡,獲得生命更深層次的灑脫。

   佛教臨終自我關懷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臨終者解脫輪回之痛,從此不再流浪生死險道,不再因風皺面,不再爲雪白頭。這是修習聲聞乘和緣覺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過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時臉上露出的燦爛微笑。

   首先,聲聞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羅漢,消除了思想和見地上的根本錯誤,一般來說,具有叁層含義:一、殺賊,賊,指見解、思維上的迷惑。阿羅漢能斷除叁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于叁界之中,故稱不生。叁、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生死的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所以,這才是能夠真正做到自我關懷的聖者,才是臨終時真正灑脫的實踐證明。

   其次,緣覺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聲聞乘的聖者。他們有的是無師自悟,稱爲獨覺;有的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稱爲緣覺。明白了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內容,死亡也是如此,本來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一種現象,所以不受這一切現象的束縛和世俗的糾纏,超然物外,釋然解脫。

   佛法中的這些理論方法,曆史上的這些實踐記載,都很豐富明了,清晰可辨,實踐起來也並不是特別困難,有心學人自可從中獲得生命品質的提升,實現生死自如的願望!當死亡來臨時,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開個玩笑,談笑間邁向解脫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將充滿人間!

  叁、生命的偉大

  生命的偉大就在于生命內在的無窮力量,具體表現在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上,佛法就是開發這種生命力的理論和方法。一個處于脆弱狀態的生命,並不知道自己這微小脆弱的個體也具有內在的完美性,特別是面臨死亡的時刻,更是不堪一擊,所以需要明眼人給予正面的關懷。而僅僅獲得自身的解脫,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關懷而已,所以並不是佛法的終極關懷,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內涵。而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仍然能夠反過來關懷還活著的人,也就是臨終的反向關懷,才是生命真正偉大的寫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廣博和偉大,原本就可以無窮盡的付出,在付出中獲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樂,真是不可思議!

   這種反向關懷也是大乘佛法的優越之處,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羅蜜,第一個就是修習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學習付出,包括財物體力方面的物質付出,和知識技能、思想理論甚至愛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真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面對死亡,能夠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已經是驚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豐富多彩的生命當中,這仍然顯得微不足道,可見佛法對死亡的透視和對真理的闡發,是達到何等圓滿無礙的境界。

   總之,無論是臨終的正面關懷,還是臨終的自我關懷,抑或臨終的反向關懷,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要謹慎地關心死亡,也是給我們一個警告,亦即是不要粗魯地漠視死亡!當你真正的關心死亡時,死亡就會變得不那麼凶殘可怕,會成爲生活的自動調劑,成爲光芒四射的無價寶珠。當你熟視並掌握了死亡的真相時,死亡就會變得幽默可愛,人間美妙無比,身心永遠清淨,生死不再迷惑,死亡的笑聲頓時響徹每個衆生的心靈世界。

  第二節  臨終關懷之範圍

  人生是個五味俱全的神秘盒,也是個豐富多彩的百寶箱。生活的色彩斑斓,心靈的波瀾壯闊,直令愚者茫然無措,智者感動不已!死亡是人生的終結,蘊含了生活的所有信息,帶走了生命的全部內容。因爲學會了生活,才能學會死亡,所以臨終關懷也就覆蓋了對于整個生命的關懷,包括生活和死亡。

   死亡,使許多人感到畏懼、討厭,人們都覺得死亡是個不祥的代稱,平時都不敢提到它,生怕說到死亡就會帶來晦氣。這種對于生命的無知,真的令人感到可笑而又可憐!大家都這樣認爲的事情,即使不是真理,也會習以爲常,約定成俗了。因此,人們也厭棄與死亡相關的老人、病人、瀕臨死亡的人。而行將就木的臨終者,在這樣的氛圍裏掙紮,其痛苦和孤獨的哀絕情緒,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把佛教說成是死亡的宗教,那是因爲佛教非常關注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死亡,佛教對于死亡的重視,一點兒也不亞于對生存的重視。也有人說佛法是人生的哲理,那是因爲佛法把死亡與生活看成同樣屬于生命的體現。而當生與死都超脫了的人,再來看佛教和佛法,就會明白佛法的真實意趣卻是在——不生不滅!

   近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使許多人開始關注死亡,無論是哲學思想、科學理論、文化學說、宗教見地,還是醫學實踐、人倫需求、社會穩定,都對死亡以及相關的老病死進行不同程度的關懷。死亡學的産生,護理團的成立,也都說明了人類不應該漠視死亡。而在這些臨終關懷的領域裏,其關懷的範圍和深度,還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並沒有抓住生命內在的死亡真相。

   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對生與死進行了全面的透視,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年代,在老子“吾之大患以吾有身”的時候,在西方“生死由上帝來安排”的那刻,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就作了全面的臨終關懷,這不得不令人敬仰皈依!  

   從這裏可以看出,臨終關懷是人生的一項巨大工程,死亡和生存同樣是神聖莊嚴的人生大事,對臨終的關懷也就是對生命的珍愛,對生活的重視也就是對臨終的關懷,而這項工程的實踐範圍,遍布了所有生命的每個角落,這是我們必須明白的“生死一如”。

  一、關懷老病死

  對于整體的臨終關懷而言,表現得最爲切近而急需的,那就是正面的臨終關懷,因爲正面的關懷就是直接針對死亡的挑戰,這也是社會上所關注的臨終關懷之範圍。不過佛法中的關懷顯得更有系統,更有思想理論和操作方法,其中包含了對于老人、病者、臨終者的關懷。

  1、老者

   人生在世,衆苦充滿,八苦交煎,難以盡言!老,就是其中一種誰都不能避免的苦痛,佛經中稱之爲“老苦”,即衰老時身心所受的苦惱。如《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谛經〉所說的:“老者,謂彼衆生,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腳戾,體重氣上,拄均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顔色醜惡。是名爲老。”  體力之衰竭,生活之不便,  真是青少年強壯之時無法想象的悲哀啊!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指出老有五種相:一、盛色衰退,二、氣力衰退,叁、諸根衰退,四、受用境界衰退,五、壽量衰退。老,就有這五種衰退,所以能生衆多的痛苦。《大乘義章》卷叁本亦說:“衰變名老,老時有苦,就時爲目,名爲老苦。”世間的無常,能令一切壯色不停衰變。《梵網經》說:“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因此,佛陀在最後的涅槃會上語重心長地說:“世間一切,皆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沒有人能夠避免老死相催,也沒有人不曾見過老死的無奈和哀苦。佛陀也告訴我們“老死是苦”的。

   然而,對老者的關懷依舊是佛法中極爲重要的一課,因爲關懷老者就是臨終關懷的預習。

   佛陀是十分尊重老人的,有一天,佛陀出外遊化,有一位八十歲的老翁來到僧團要求出家修行,根據留在寺廟裏的佛弟子觀察,此人八萬大劫之內都沒有種下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是不能出家學佛修行的,所以就被拒絕了。老人很傷感地流著眼淚回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恰好遇到佛陀遊化歸來。佛陀問他爲何如此傷心哭泣?老人誠懇地說出了自己的心思。佛陀很同情這位老人,也很尊重他的選擇,就親自答應他,而度他出家修行。佛陀是珍愛真理的人,真理能夠使任何人得到解脫,但要人們能夠真正發起接受真理的誠心。

   在《雜寶藏經》卷一記載了“棄老國”的故事,提倡“一切國土,還聽養老。……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佛教寺院也常常設有“安養堂”,又叫“安老”,就是指禅院中,老僧與隱居者所安住的寮舍。于此安住的人,如果年齡到了七八十歲,則可免一切勤行作務而供給粥飯。專門讓年老而身體衰弱的僧人所住之處,也稱爲安老。另外,年齡雖老而能發道心,于僧堂中修行者,亦稱爲安老。這是教團中對于老人的特別關懷。

   從方法上看,對于老者的關懷,一般包括這幾個方面:

   第一,年老體衰行動不便,所以老年比丘可以不參加體力勞作和集體共修方面的事務,使之安養年邁之軀體。對于生活起居不便的老人,還要安排年青人爲之伺候,一般均由沙彌或新受戒的比丘來擔任,稱爲侍者。對于世俗中的老人,亦應極力幫忙關懷。子孫後代應該注重孝順贍養自他的老人,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最佳寫照。

   第二,在精神上給予充分的尊重,生命的尊嚴就在死亡面前也不會遜色,幫助老人們消除過去生活的陰影,創造一個溫馨、祥和、平靜,而又充滿尊嚴的氛圍,打消他們因爲“老態龍鍾”而産生的自卑心和恐懼感。

   第叁,有些老年人容易脾氣暴躁,抱怨親人和社會,有時候很難聽得進後輩的善言慰勸,這就需要尋訪他們能夠信任的人來開導他,或者恭請有智慧的長者來關懷其身…

《超越死亡·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