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健康和安穩。這樣或許能夠使其對生命産生新的認識,體悟獲得新生的感覺,非常珍貴!
第四,最好能夠在老年的時候,就提醒他們死亡的真相和有生必有死的事實,對于死亡的過程以及心靈的轉換,都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坦然的准備,這樣就可以在邁向死亡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具備美好的向往和究竟的歸宿,這對于老人來說是最爲重要的安慰了。孝子賢孫,不可不知!
第五,對于很多老人來說,最好的關懷就是靜靜地聆聽他們唠叨,可以傾聽他們數十年的風雨滄桑,可以靜聽他們的悔恨怨言和得意笑聲。但要在聆聽的時候,懷著無比的崇敬與愛戴,盡量讓他們的思路在無形當中轉入灑脫的境界。
總之,知識分子類的老人,需要的是活潑的贊美和尊重,一般老百姓的老人,需要的是真誠的諒解和鼓勵。如果能夠盡心盡力的關懷老人,那麼這位老人的臨終也將會得到殊勝莊嚴的好相,死亡也會是一種溫馨的禮物了。
祝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夠珍惜這段美好的死亡前奏曲!
2、病痛
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由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組成的身體,只要稍不調和,就會使身體感覺不適,産生病苦之相。比如身體苦重,堅結疼痛,枯痹痿瘠,屬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腫,膚肉浮滿,屬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熱,骨節酸楚,呼吸乏力,屬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悶忘失,屬風大之病相。這就是四大病相。
佛經中說四大不調就會有四百四病,如《佛醫經》說: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叁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如果此等諸病輾轉相鑽,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其人必會極寒、極熱、極饑、極飽、極飲、極渴,時節失所,臥起無常。所以,病苦亦是人生之一大悲哀,無能幸免啊!
《摩诃僧祇律》卷十敘述了醫治四百四病之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風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雜病有百一。若風病者,當用油脂治;熱病者當用酥治;水病者,當用蜜治;雜病者,當盡用上叁種藥治。”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說病苦有五相:一、身性變壞,二、憂苦增長多倍,叁、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強受用,五、能令命根速離壞。可見病痛會使人産生反常的心理,甚至失去理智,心力憔悴,形容枯槁,甚可哀憐。
雖然對于病苦者來說,如果能夠用藥物來調治的,只要用現代高科技的醫學來解決問題就行了。但是,疾病的痛苦畢竟會影響到心靈的感受,而內心的痛苦和絕望,也正是人們必須解決的關鍵所在。所以《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亦有身病與心病之分,身病則有因水、因風、因熱引起之病及雜病等四種;心病則有踴躍、恐怖、憂愁、愚癡等四種。佛經中還常說“八萬四千病”,就是指八萬四千煩惱。這是以病譬喻煩惱。凡夫之人煩惱無窮,難以計量。佛所說法乃爲對治衆生之諸病,故有八萬四千法門。所謂: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畢竟來說,心病還需心藥醫。
同“老”一樣,病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佛教的正面臨終關懷必定要從老病開始。對待嚴重的疾病,以及患了絕症的病人,也必須展開全面細致的殷切關懷。
佛法中對于病人的關懷,亦是慈悲而廣大的。經典記載,佛陀曾經幫助一位眼睛看不見的比丘穿針和縫衣服,也曾爲一個重病的弟子擦洗身體,幫他打掃衛生和喂其服藥。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卻透露出佛陀的完美人格,愛心和慈悲,以及佛陀一貫主張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平等觀。
佛教的戒律是每個佛弟子必須嚴肅遵守的,但是佛陀製定戒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令僧安住”和“令正法久住”,也就是爲了讓弟子們能夠安心地實踐智慧的人生。所以,每一條戒律都有“開緣”的規定,開緣就是說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行爲是不受該戒律條文之約束的。其中就有許多律文中注明了“除病”,說明生病的人是不受該條戒律所限製的。
就象對待老人一樣對待病者,如上文所說,同樣最重要的還是尊嚴和真誠的愛心!在尊嚴和真誠的感召下,病痛也會相應的減輕,如同做好了死亡的充分准備,在生與死之間留下生命的軌迹,會使人感到死亡更加接近生活。如果戰勝了病痛的畏懼和恐慌,死亡就只是水到渠成的生命經曆而已,就能以對待生活的態度來審視死亡,而無需逃避了。因此,對病痛的關懷也就成爲臨終關懷的神聖使命!
3、臨終
臨終就是指一期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即壽、暖、識叁法將舍離之際,四大分離,水火交煎,如果平時沒有刻苦修習認真訓練,反而貪戀生活講究享受的人,其間所經曆之苦楚疼痛,猶如烏龜剝殼、熱鍋螞蟻一般不堪忍受!即使沒有肉體上的極大痛苦,也會有精神上的絕望、恐懼、無奈之悲哀!古頌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即使豁達的人沒有嚴重的痛苦和悲哀,也會是無能爲力的“渺渺茫茫,不知何往?”
生不知從何所來,死不知去何所至,豈非人生之狹隘?豈非現實之悲哀?
佛法的臨終關懷不但要令人微笑著面對死亡,而且還要闡明死亡之後的去向,甚至引導臨終者當下覺悟真理,走向解脫自在的淨土,一覽生命中寂靜光明的莊嚴美景!臨終關懷的思想理論和操作方法,也是極爲豐富圓滿的。
如古印度之祇洹精舍設有“無常院”,系安置僧衆中之重病者,使他們于面臨死亡之時,能夠放下對房舍、衣缽、道具等等物質的貪著,從而自在灑脫地走過死亡的關口,投向另一期生命的光明樂園。堂內一般都是供奉阿彌陀佛立像,其左手下垂,執五彩幡,臨終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隨佛往生之意。後世之延壽堂、重病閣等,即采用無常院之範例。
對于臨終者的開示,消除其心中之疑慮,令其身心愉悅;領導臨終者念佛持咒或誦經,清淨梵音使其心情明朗,解決其恐懼驚惶的心裏障礙,而以積極平靜的態度面對死亡。
重要的是爲臨終者解說佛法義理,使其明白人死並不是如燈滅一樣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而是隨著一生的善惡行爲之力量,在六道中沈浮不定。更重要的是,輪回六道並不是生命的全部,而是一種迷惑的誤會,消除生命中思想見地的迷惑,便可以當下解脫,沖出叁界火宅、消除六道苦輪,到達常樂我淨的微妙世界,那才是我們的究竟歸宿。並且可以通過適合于臨終者的方法,如臨終助念等,幫助其獲得這種勝妙的結果,才是真正值得贊歎的終極關懷。
二、覺醒成年人
佛陀告訴我們說:死亡隨時都會降臨,不要等待老病相催的時候才開始關注它,應該從此時此地就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死問題。是啊!人命在呼吸間,誰能保證自己明天或者下個月,死亡就不會降臨呢?
現代人特別流行“自助”,自助餐、自助商場等等,這說明人們正在追求一種自由灑脫和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們在討論臨終關懷的時候,在佛法中,也同樣表明了死亡也是可以“自助”的,而且也是比正面關懷的“他助”更爲自由灑脫,所以我們這裏就稱其爲“臨終的自我關懷”。
但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依賴性,卻大大地影響了自我關懷的質量和數量。佛法修學的重要目標就是了脫生死之苦,而于生死自在,亦即訓練自我的臨終關懷。通常,佛教徒也是以一個人的臨終是否預知時至、灑脫自在,來判斷其修行的功德是否成就。
有人說:偉人能夠征服別人,卻不能征服自己;聖人是征服自己,而感化別人。可見想征服自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感化別人那就更難了。自我關懷就是要在臨終之前能夠征服自己,而反向關懷卻要以自己的死亡來感化他人!
1、關懷自我
臨終自我關懷的範圍又如何呢?
首先,表現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自己作主,死生來去自由自在。對待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之衰變,都沒有任何挂礙,猶如“生故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不但明白了生何所來、死何所去,而且把握了自己的生命羅盤,任無常之風吹拂飄逝,此心也只有甯靜灑脫和明亮。
其次,體現在死亡的形式上,可以坐脫立亡,可以安祥而逝,叁昧火的自焚、化虹光而去、滅盡定涅槃,都是自我關懷的榜樣。知道了自己要去的方向,明白了如何去的方法,就象拿起行囊離開旅店一樣的平常,回歸故鄉一樣的大方,死亡原來就是一臺戲的曲終,另一臺戲的登場,肉體的損壞,也只是換了一套戲裝。
能夠自我關懷的人,無論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裏,還是在形而下的物質現象中,都能夠坦然應付遊刃有余,這是什麼力量而導致的呢?
2、覺醒自我
成年人要懂得覺醒自我,所謂成年人,就是自己能夠獨立思考,並且懂得追求人生之完美幸福的人。這比起臨終的正面關懷只是關懷老者、病人、臨終者的範圍要更加寬大,但這主要是由自己來覺悟、來關懷的。
當一個懂事的成年人,覺察到生命的意義時,他一定會在生與死之間思考許多問題,並且努力去探索生死的真相。佛法就要從這裏開始指導和關懷,關懷其生死的迷惑、喚醒其生命的覺醒。
在佛教史上,得到這類關懷的人,真的是多不勝舉。他們都是從成年懂事的時候開始思考,從接觸到佛法的時候就開始覺醒,開始實踐與生死賽跑的健康運動,打敗了死亡的威脅,而最終獲得生死自如的巨大勝利!
因此,當你讀到這裏時,無論你覺得死亡離你還有多遠,你都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決心戰勝這生死的迷陣,突出死亡的重圍,看清死亡背後的真相,回到如實的生命樂園。
是時候了,你可以追求學習的成績,可以追求工作的業績,可以追求生活美好的結果,但是我告訴你,這一期生命的結果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這是事實,並非…
《超越死亡·第叁章、饬終關懷——關懷爲真情之透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