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三章、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P2

  ..续本文上一页后即可到达生命的快乐天堂。

   这两种死亡的微笑,都是从自我关怀中获得,也是佛法与其它正统的宗教,乃至世间法的共同层面,学佛与不学佛,只要认真面对死亡的问题,在平时经常训练涵养,就都能够达到的。但是,这两种死亡的微笑依然是处于轮回生死的状态,并不是永恒的微笑,而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将来还会笑不出来而痛哭流泪的。佛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并不满足这两种看似轻松随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还在于超越世间的善和恶,获得生命更深层次的洒脱。

   佛教临终自我关怀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临终者解脱轮回之痛,从此不再流浪生死险道,不再因风皱面,不再为雪白头。这是修习声闻乘和缘觉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过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时脸上露出的灿烂微笑。

   首先,声闻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罗汉,消除了思想和见地上的根本错误,一般来说,具有三层含义:一、杀贼,贼,指见解、思维上的迷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生死的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所以,这才是能够真正做到自我关怀的圣者,才是临终时真正洒脱的实践证明。

   其次,缘觉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声闻乘的圣者。他们有的是无师自悟,称为独觉;有的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称为缘觉。明白了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内容,死亡也是如此,本来就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一种现象,所以不受这一切现象的束缚和世俗的纠缠,超然物外,释然解脱。

   佛法中的这些理论方法,历史上的这些实践记载,都很丰富明了,清晰可辨,实践起来也并不是特别困难,有心学人自可从中获得生命品质的提升,实现生死自如的愿望!当死亡来临时,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开个玩笑,谈笑间迈向解脱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将充满人间!

  三、生命的伟大

  生命的伟大就在于生命内在的无穷力量,具体表现在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上,佛法就是开发这种生命力的理论和方法。一个处于脆弱状态的生命,并不知道自己这微小脆弱的个体也具有内在的完美性,特别是面临死亡的时刻,更是不堪一击,所以需要明眼人给予正面的关怀。而仅仅获得自身的解脱,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关怀而已,所以并不是佛法的终极关怀,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内涵。而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仍然能够反过来关怀还活着的人,也就是临终的反向关怀,才是生命真正伟大的写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广博和伟大,原本就可以无穷尽的付出,在付出中获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乐,真是不可思议!

   这种反向关怀也是大乘佛法的优越之处,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罗蜜,第一个就是修习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学习付出,包括财物体力方面的物质付出,和知识技能、思想理论甚至爱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面对死亡,能够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丰富多彩的生命当中,这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可见佛法对死亡的透视和对真理的阐发,是达到何等圆满无碍的境界。

   总之,无论是临终的正面关怀,还是临终的自我关怀,抑或临终的反向关怀,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谨慎地关心死亡,也是给我们一个警告,亦即是不要粗鲁地漠视死亡!当你真正的关心死亡时,死亡就会变得不那么凶残可怕,会成为生活的自动调剂,成为光芒四射的无价宝珠。当你熟视并掌握了死亡的真相时,死亡就会变得幽默可爱,人间美妙无比,身心永远清净,生死不再迷惑,死亡的笑声顿时响彻每个众生的心灵世界。

  第二节  临终关怀之范围

  人生是个五味俱全的神秘盒,也是个丰富多彩的百宝箱。生活的色彩斑斓,心灵的波澜壮阔,直令愚者茫然无措,智者感动不已!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蕴含了生活的所有信息,带走了生命的全部内容。因为学会了生活,才能学会死亡,所以临终关怀也就覆盖了对于整个生命的关怀,包括生活和死亡。

   死亡,使许多人感到畏惧、讨厌,人们都觉得死亡是个不祥的代称,平时都不敢提到它,生怕说到死亡就会带来晦气。这种对于生命的无知,真的令人感到可笑而又可怜!大家都这样认为的事情,即使不是真理,也会习以为常,约定成俗了。因此,人们也厌弃与死亡相关的老人、病人、濒临死亡的人。而行将就木的临终者,在这样的氛围里挣扎,其痛苦和孤独的哀绝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把佛教说成是死亡的宗教,那是因为佛教非常关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死亡,佛教对于死亡的重视,一点儿也不亚于对生存的重视。也有人说佛法是人生的哲理,那是因为佛法把死亡与生活看成同样属于生命的体现。而当生与死都超脱了的人,再来看佛教和佛法,就会明白佛法的真实意趣却是在——不生不灭!

   近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使许多人开始关注死亡,无论是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文化学说、宗教见地,还是医学实践、人伦需求、社会稳定,都对死亡以及相关的老病死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怀。死亡学的产生,护理团的成立,也都说明了人类不应该漠视死亡。而在这些临终关怀的领域里,其关怀的范围和深度,还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并没有抓住生命内在的死亡真相。

   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对生与死进行了全面的透视,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年代,在老子“吾之大患以吾有身”的时候,在西方“生死由上帝来安排”的那刻,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作了全面的临终关怀,这不得不令人敬仰皈依!  

   从这里可以看出,临终关怀是人生的一项巨大工程,死亡和生存同样是神圣庄严的人生大事,对临终的关怀也就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重视也就是对临终的关怀,而这项工程的实践范围,遍布了所有生命的每个角落,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生死一如”。

  一、关怀老病死

  对于整体的临终关怀而言,表现得最为切近而急需的,那就是正面的临终关怀,因为正面的关怀就是直接针对死亡的挑战,这也是社会上所关注的临终关怀之范围。不过佛法中的关怀显得更有系统,更有思想理论和操作方法,其中包含了对于老人、病者、临终者的关怀。

  1、老者

   人生在世,众苦充满,八苦交煎,难以尽言!老,就是其中一种谁都不能避免的苦痛,佛经中称之为“老苦”,即衰老时身心所受的苦恼。如《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所说的:“老者,谓彼众生,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均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  体力之衰竭,生活之不便,  真是青少年强壮之时无法想象的悲哀啊!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指出老有五种相:一、盛色衰退,二、气力衰退,三、诸根衰退,四、受用境界衰退,五、寿量衰退。老,就有这五种衰退,所以能生众多的痛苦。《大乘义章》卷三本亦说:“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世间的无常,能令一切壮色不停衰变。《梵网经》说:“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因此,佛陀在最后的涅槃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世间一切,皆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没有人能够避免老死相催,也没有人不曾见过老死的无奈和哀苦。佛陀也告诉我们“老死是苦”的。

   然而,对老者的关怀依旧是佛法中极为重要的一课,因为关怀老者就是临终关怀的预习。

   佛陀是十分尊重老人的,有一天,佛陀出外游化,有一位八十岁的老翁来到僧团要求出家修行,根据留在寺庙里的佛弟子观察,此人八万大劫之内都没有种下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是不能出家学佛修行的,所以就被拒绝了。老人很伤感地流着眼泪回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恰好遇到佛陀游化归来。佛陀问他为何如此伤心哭泣?老人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佛陀很同情这位老人,也很尊重他的选择,就亲自答应他,而度他出家修行。佛陀是珍爱真理的人,真理能够使任何人得到解脱,但要人们能够真正发起接受真理的诚心。

   在《杂宝藏经》卷一记载了“弃老国”的故事,提倡“一切国土,还听养老。……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佛教寺院也常常设有“安养堂”,又叫“安老”,就是指禅院中,老僧与隐居者所安住的寮舍。于此安住的人,如果年龄到了七八十岁,则可免一切勤行作务而供给粥饭。专门让年老而身体衰弱的僧人所住之处,也称为安老。另外,年龄虽老而能发道心,于僧堂中修行者,亦称为安老。这是教团中对于老人的特别关怀。

   从方法上看,对于老者的关怀,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

   第一,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所以老年比丘可以不参加体力劳作和集体共修方面的事务,使之安养年迈之躯体。对于生活起居不便的老人,还要安排年青人为之伺候,一般均由沙弥或新受戒的比丘来担任,称为侍者。对于世俗中的老人,亦应极力帮忙关怀。子孙后代应该注重孝顺赡养自他的老人,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最佳写照。

   第二,在精神上给予充分的尊重,生命的尊严就在死亡面前也不会逊色,帮助老人们消除过去生活的阴影,创造一个温馨、祥和、平静,而又充满尊严的氛围,打消他们因为“老态龙钟”而产生的自卑心和恐惧感。

   第三,有些老年人容易脾气暴躁,抱怨亲人和社会,有时候很难听得进后辈的善言慰劝,这就需要寻访他们能够信任的人来开导他,或者恭请有智慧的长者来关怀其身…

《超越死亡·第三章、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