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的健康和安稳。这样或许能够使其对生命产生新的认识,体悟获得新生的感觉,非常珍贵!
第四,最好能够在老年的时候,就提醒他们死亡的真相和有生必有死的事实,对于死亡的过程以及心灵的转换,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坦然的准备,这样就可以在迈向死亡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具备美好的向往和究竟的归宿,这对于老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安慰了。孝子贤孙,不可不知!
第五,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最好的关怀就是静静地聆听他们唠叨,可以倾听他们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可以静听他们的悔恨怨言和得意笑声。但要在聆听的时候,怀着无比的崇敬与爱戴,尽量让他们的思路在无形当中转入洒脱的境界。
总之,知识分子类的老人,需要的是活泼的赞美和尊重,一般老百姓的老人,需要的是真诚的谅解和鼓励。如果能够尽心尽力的关怀老人,那么这位老人的临终也将会得到殊胜庄严的好相,死亡也会是一种温馨的礼物了。
祝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够珍惜这段美好的死亡前奏曲!
2、病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身体,只要稍不调和,就会使身体感觉不适,产生病苦之相。比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这就是四大病相。
佛经中说四大不调就会有四百四病,如《佛医经》说: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 如果此等诸病辗转相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其人必会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时节失所,卧起无常。所以,病苦亦是人生之一大悲哀,无能幸免啊!
《摩诃僧祇律》卷十叙述了医治四百四病之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若风病者,当用油脂治;热病者当用酥治;水病者,当用蜜治;杂病者,当尽用上三种药治。”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说病苦有五相:一、身性变坏,二、忧苦增长多倍,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强受用,五、能令命根速离坏。可见病痛会使人产生反常的心理,甚至失去理智,心力憔悴,形容枯槁,甚可哀怜。
虽然对于病苦者来说,如果能够用药物来调治的,只要用现代高科技的医学来解决问题就行了。但是,疾病的痛苦毕竟会影响到心灵的感受,而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也正是人们必须解决的关键所在。所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亦有身病与心病之分,身病则有因水、因风、因热引起之病及杂病等四种;心病则有踊跃、恐怖、忧愁、愚痴等四种。佛经中还常说“八万四千病”,就是指八万四千烦恼。这是以病譬喻烦恼。凡夫之人烦恼无穷,难以计量。佛所说法乃为对治众生之诸病,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毕竟来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同“老”一样,病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佛教的正面临终关怀必定要从老病开始。对待严重的疾病,以及患了绝症的病人,也必须展开全面细致的殷切关怀。
佛法中对于病人的关怀,亦是慈悲而广大的。经典记载,佛陀曾经帮助一位眼睛看不见的比丘穿针和缝衣服,也曾为一个重病的弟子擦洗身体,帮他打扫卫生和喂其服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透露出佛陀的完美人格,爱心和慈悲,以及佛陀一贯主张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
佛教的戒律是每个佛弟子必须严肃遵守的,但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令僧安住”和“令正法久住”,也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能够安心地实践智慧的人生。所以,每一条戒律都有“开缘”的规定,开缘就是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行为是不受该戒律条文之约束的。其中就有许多律文中注明了“除病”,说明生病的人是不受该条戒律所限制的。
就象对待老人一样对待病者,如上文所说,同样最重要的还是尊严和真诚的爱心!在尊严和真诚的感召下,病痛也会相应的减轻,如同做好了死亡的充分准备,在生与死之间留下生命的轨迹,会使人感到死亡更加接近生活。如果战胜了病痛的畏惧和恐慌,死亡就只是水到渠成的生命经历而已,就能以对待生活的态度来审视死亡,而无需逃避了。因此,对病痛的关怀也就成为临终关怀的神圣使命!
3、临终
临终就是指一期生命即将终结之时,即寿、暖、识三法将舍离之际,四大分离,水火交煎,如果平时没有刻苦修习认真训练,反而贪恋生活讲究享受的人,其间所经历之苦楚疼痛,犹如乌龟剥壳、热锅蚂蚁一般不堪忍受!即使没有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也会有精神上的绝望、恐惧、无奈之悲哀!古颂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即使豁达的人没有严重的痛苦和悲哀,也会是无能为力的“渺渺茫茫,不知何往?”
生不知从何所来,死不知去何所至,岂非人生之狭隘?岂非现实之悲哀?
佛法的临终关怀不但要令人微笑着面对死亡,而且还要阐明死亡之后的去向,甚至引导临终者当下觉悟真理,走向解脱自在的净土,一览生命中寂静光明的庄严美景!临终关怀的思想理论和操作方法,也是极为丰富圆满的。
如古印度之祇洹精舍设有“无常院”,系安置僧众中之重病者,使他们于面临死亡之时,能够放下对房舍、衣钵、道具等等物质的贪著,从而自在洒脱地走过死亡的关口,投向另一期生命的光明乐园。堂内一般都是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其左手下垂,执五彩幡,临终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随佛往生之意。后世之延寿堂、重病阁等,即采用无常院之范例。
对于临终者的开示,消除其心中之疑虑,令其身心愉悦;领导临终者念佛持咒或诵经,清净梵音使其心情明朗,解决其恐惧惊惶的心里障碍,而以积极平静的态度面对死亡。
重要的是为临终者解说佛法义理,使其明白人死并不是如灯灭一样什么都没有了,也不是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而是随着一生的善恶行为之力量,在六道中沉浮不定。更重要的是,轮回六道并不是生命的全部,而是一种迷惑的误会,消除生命中思想见地的迷惑,便可以当下解脱,冲出三界火宅、消除六道苦轮,到达常乐我净的微妙世界,那才是我们的究竟归宿。并且可以通过适合于临终者的方法,如临终助念等,帮助其获得这种胜妙的结果,才是真正值得赞叹的终极关怀。
二、觉醒成年人
佛陀告诉我们说:死亡随时都会降临,不要等待老病相催的时候才开始关注它,应该从此时此地就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死问题。是啊!人命在呼吸间,谁能保证自己明天或者下个月,死亡就不会降临呢?
现代人特别流行“自助”,自助餐、自助商场等等,这说明人们正在追求一种自由洒脱和独立自主的生活。我们在讨论临终关怀的时候,在佛法中,也同样表明了死亡也是可以“自助”的,而且也是比正面关怀的“他助”更为自由洒脱,所以我们这里就称其为“临终的自我关怀”。
但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却大大地影响了自我关怀的质量和数量。佛法修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脱生死之苦,而于生死自在,亦即训练自我的临终关怀。通常,佛教徒也是以一个人的临终是否预知时至、洒脱自在,来判断其修行的功德是否成就。
有人说:伟人能够征服别人,却不能征服自己;圣人是征服自己,而感化别人。可见想征服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感化别人那就更难了。自我关怀就是要在临终之前能够征服自己,而反向关怀却要以自己的死亡来感化他人!
1、关怀自我
临终自我关怀的范围又如何呢?
首先,表现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自己作主,死生来去自由自在。对待自己的肉体和心灵之衰变,都没有任何挂碍,犹如“生故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不但明白了生何所来、死何所去,而且把握了自己的生命罗盘,任无常之风吹拂飘逝,此心也只有宁静洒脱和明亮。
其次,体现在死亡的形式上,可以坐脱立亡,可以安祥而逝,三昧火的自焚、化虹光而去、灭尽定涅槃,都是自我关怀的榜样。知道了自己要去的方向,明白了如何去的方法,就象拿起行囊离开旅店一样的平常,回归故乡一样的大方,死亡原来就是一台戏的曲终,另一台戏的登场,肉体的损坏,也只是换了一套戏装。
能够自我关怀的人,无论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里,还是在形而下的物质现象中,都能够坦然应付游刃有余,这是什么力量而导致的呢?
2、觉醒自我
成年人要懂得觉醒自我,所谓成年人,就是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懂得追求人生之完美幸福的人。这比起临终的正面关怀只是关怀老者、病人、临终者的范围要更加宽大,但这主要是由自己来觉悟、来关怀的。
当一个懂事的成年人,觉察到生命的意义时,他一定会在生与死之间思考许多问题,并且努力去探索生死的真相。佛法就要从这里开始指导和关怀,关怀其生死的迷惑、唤醒其生命的觉醒。
在佛教史上,得到这类关怀的人,真的是多不胜举。他们都是从成年懂事的时候开始思考,从接触到佛法的时候就开始觉醒,开始实践与生死赛跑的健康运动,打败了死亡的威胁,而最终获得生死自如的巨大胜利!
因此,当你读到这里时,无论你觉得死亡离你还有多远,你都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决心战胜这生死的迷阵,突出死亡的重围,看清死亡背后的真相,回到如实的生命乐园。
是时候了,你可以追求学习的成绩,可以追求工作的业绩,可以追求生活美好的结果,但是我告诉你,这一期生命的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这是事实,并非…
《超越死亡·第三章、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