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P2

  ..续本文上一页手掌抓不住虚空,虚空也抓不住手掌,而此二者却是相依互存,不能分离,而彼此没有障碍。

   真的好奇怪啊!本觉并没有一个“能觉”和“所觉”的东西,它本来就是这样,不曾动摇,从来没有形象,也没有感官的知觉,也没有是非好坏的判断,也没有染污和清净的样子。但又不是意识分别所能了知的“什么都没有”。

   真的好奇怪啊!一切众生原本都具足这个本觉,就象空气一样滋润着我们的生命,随起随坐,寸步不离。而我们却无缘面对,无从相识!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容颜。

   真的好奇怪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原本是如此的神圣庄严!为何人人都难以体会?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却不知道真正自由和幸福的人是谁?对生命的贪恋,反而成为对生死的恐惧,也不知道贪恋和恐惧的人是谁?

   真的好奇怪啊!生死并没有危害我们,烦恼并没有染污我们;涅槃也没有保护我们,菩提也没有嘉奖我们。而我们却受到了危害和染污,还可以得到保护和嘉奖,并为此精进不已,奋斗不已!

   本觉与生死是如此的紧密相连,却又毫无关系。生死之中的所有众生都是平等地拥有它,却又谁都不能认识,不能把握。生死的痛苦,完全是一场梦中的误会,完全是一个精致的谎言。因此,诸佛菩萨苦心劝慰,让我们从生死的苦梦中觉醒,于本觉的清净庄严中——安住!

  第二节  始觉与慈悲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始觉就是本觉被无明蒙蔽之后,沦为不觉的生死凡夫,又开始渐除无明,渐息妄心,开始恢复其固有的本觉。如《大乘起信论》说:所谓“始觉”,就是指因为本觉的原故而说有一个不觉,因为有了不觉的原故才说是有始觉。无量劫以来,一直流转三界六道,现在才听到了“真心不生不死”的道理,并能于此妙义深入观察,直下承当,勇于接受,坚信不移。从此,人生的目标和整个生命的价值取向,就有了新的突破,生命呈现出光明和宁静的景象。明白自己当体就是清净庄严的本觉真心,反而可笑过去久远以来的迷惑、造业、受报,轮回苦痛的冤枉!所谓: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在自己体会到本觉真心没有死亡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离开或者丢失过自己的本觉真心,只要能够回光返照,体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本觉真心,就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并且这个本觉真心与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都是一样的,完全平等,没有丝毫差别,至尊至贵。这样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切生命的无比尊严!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凡夫众生,却不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这种生命的尊严,反而为了生活受尽苦楚,梯山航海贸易经营,贪嗔痴慢杀盗淫妄,从迷入迷,不能自返,何等悲哀?于是,生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救济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心中常怀感激恭敬之诚意,从不忘记生命的尊严。

   佛法中所说的“慈悲”就是这样,是在自己觉醒内心世界的清净庄严之后,同时俱起的一种平等博大之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自己亦不例外。所以,在生命的任何时刻,在自己遇到的任何机缘,都是自利利他回归本觉真心的机遇。特别是对于临终者的关怀,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真正体会了生命的尊严之后,就比较容易与本觉真心的纯真、纯善、纯美、纯慧相应。

  一、始觉之层次

   当然始觉是有各个不同层次的,简单的说,就是从相信并承认了自己具有本觉真心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的究竟觉之前,此中经历了诸多的修证阶位,都是属于始觉的范围。如《起信论》说:比如凡夫之人觉知前念起恶,所以就能制止后念而令其不再生起。虽然这也是叫做觉,但属于我执范围之内的事也还是不觉了。比如二乘行人所观察的智慧,最初发心修道的菩萨等,他们的觉知在念念之间而有变化,念念都在观照那个无差别的空相,因为能够舍离粗重的分别执着之相状,所以就名为相似觉了。比如证得一分法身的菩萨等,他们的觉知就在念念之间而安住,念念之间并没有一个安住的相状可得,因为远离了粗重的妄想分别之相状,所以就名为随分觉。再比如十地和等觉的菩萨,圆满具足了一切方便善巧,每一个念头的生起,都能够与觉悟之心相应而起,最初生起觉悟之心也没有最初起心的相状可得,因为他们已经远离了微细的妄念,时时刻刻都能得见心性,此心即是常住法身,所以就名为究竟觉了。这里所说的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就是整个“觉者生涯”的顺序渐进之层次,如果配合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即:

   1、不觉

   这是指十信位(外凡资粮位)的修行人,虽然已经觉知恶业会招致苦果,而不再造作身、口之恶,但是还没有生起断除见思惑的智慧,只是属于伏惑阶段。知道去恶从善,却未能真正见到本觉的真心,也不能在心念当中时时刻刻都观照得住自己,只是一介凡夫而已,所以还只能叫不觉。  

   2、相似觉

   此谓二乘之人及三贤位之菩萨,虽然已经远离我执,觉知“我空”的道理,而断灭贪、嗔、见、爱等烦恼,但是还没有舍离“法执”分别的妄念。从初住菩萨一直到十回向位的菩萨,都是处于这个相似的阶位,所以说他们是相似觉。

   3、随分觉

   这是指初欢喜地以上至第九善慧地的菩萨,已经远离“法执”的妄念,了知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现;即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对真如法身之理的觉知。这是属于别教“分证即佛”的位次,从初地开始,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烦恼随分而破,本觉真心也就随分而证,所以叫做随分觉。

   4、究竟觉:此谓第十法云地的菩萨,既然已经满足因地上的修行,就以一念相应慧觉知心之本源,并远离微细之念,穷源澈底,彻证全部的真心和佛性。

   在这些修习的位次当中,菩萨的心量和对本觉真心的了知也是逐渐扩大的。由此可见,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围绕这个“觉”字,一切言语动作、参禅念佛,无不回归到觉悟上来。此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生命无穷尽的奋斗!

  二、慈悲之内涵

   经常听到人们念叨“菩萨慈悲”,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慈悲”的真实内涵,就仅仅把它看作是做善事、好事而已,这是不确切的。因为慈悲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经论中有两种说法:一是拔苦为慈,与乐为悲。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往生论注》卷下也说:“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二是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十地论》卷二云:“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  不过,从慈祥和悲戚这个意义上说,似乎给予快乐应该是慈的意思,而代人受苦则应是悲的意思。总之,就是给予众生快乐,代替众生受苦。

   慈悲在佛法里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佛道的门户,诸佛的心念。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  《观无量寿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又,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慈悲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众生缘慈、二是法缘慈、三是无缘慈。如《往生论注》卷上所说:“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  《涅槃经》还指出这三种慈悲各具两种含义,一种是:缘贫穷众生而施予安乐,此名众生缘慈;缘彼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之,名法缘慈;缘于如来,名无缘慈。如来永离贫穷,受第一乐,故不以众生缘、法缘为可缘,故云无缘。而欲以大乐与众生,故云无缘慈悲。这是从教化众生给予利益的角度而分为三缘。另一种是:缘一切众生、父母、妻子、眷属,名众生缘慈;不见父母、妻子、眷属,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起,名法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任运而转,名无缘慈。这是从内在破除执著的程度来分为三缘的。

   那么,在大乘佛法里面的真正大慈悲又如何呢?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生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始觉与慈悲”之核心问题。

   慈悲不同于世间一般的善事、好事,善事好事主要是从具体事相上来表现的,而慈悲则主要是从内心世界来决定的。修学佛法者在进入始觉之后,才能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而在相似觉的位次时,也不能发起真正的慈悲,只是生起了相似的慈悲心而已。随分觉时也只能生起部分的真正大慈悲,始觉与慈悲就是从这里说的。

   首先,关于“同体大悲”,这个“体”字就是本觉之体。修行者通过静虑和智慧的观照之后,发明了心地,看到了自己的本觉真心,同时也就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本觉真心,而且此心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完全等同,无有任何差别,原本就是清净庄严,微妙无比。真正看见了这个真如本体是完全相同的,毫无疑问,毫无动摇,这就是真的“同体”了。然而,眼前的一切众生,他们却并不知道自己这个毫无痛苦、清净无比的真心,反而受到了种种烦恼痛苦的折磨,历尽苦楚,真是冤枉得很,冤屈得很啊!内心中油然生起强烈的大悲,众生之苦,感同己受,顿时具足“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至诚恭敬之心,这才是真的“大悲”。

   其次,关于“无缘大慈”,这个“缘”就是缘故、理由的意思;无缘就是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就是应该如此的意思。在明白清净平等本觉的时候,就会自然生起愿意告诉众生,使他们都能够明白这个人人自己内在的本觉…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觉为本——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