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P2

  ..續本文上一頁手掌抓不住虛空,虛空也抓不住手掌,而此二者卻是相依互存,不能分離,而彼此沒有障礙。

   真的好奇怪啊!本覺並沒有一個“能覺”和“所覺”的東西,它本來就是這樣,不曾動搖,從來沒有形象,也沒有感官的知覺,也沒有是非好壞的判斷,也沒有染汙和清淨的樣子。但又不是意識分別所能了知的“什麼都沒有”。

   真的好奇怪啊!一切衆生原本都具足這個本覺,就象空氣一樣滋潤著我們的生命,隨起隨坐,寸步不離。而我們卻無緣面對,無從相識!聽不見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容顔。

   真的好奇怪啊!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原本是如此的神聖莊嚴!爲何人人都難以體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卻不知道真正自由和幸福的人是誰?對生命的貪戀,反而成爲對生死的恐懼,也不知道貪戀和恐懼的人是誰?

   真的好奇怪啊!生死並沒有危害我們,煩惱並沒有染汙我們;涅槃也沒有保護我們,菩提也沒有嘉獎我們。而我們卻受到了危害和染汙,還可以得到保護和嘉獎,並爲此精進不已,奮鬥不已!

   本覺與生死是如此的緊密相連,卻又毫無關系。生死之中的所有衆生都是平等地擁有它,卻又誰都不能認識,不能把握。生死的痛苦,完全是一場夢中的誤會,完全是一個精致的謊言。因此,諸佛菩薩苦心勸慰,讓我們從生死的苦夢中覺醒,于本覺的清淨莊嚴中——安住!

  第二節  始覺與慈悲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始覺就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淪爲不覺的生死凡夫,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開始恢複其固有的本覺。如《大乘起信論》說:所謂“始覺”,就是指因爲本覺的原故而說有一個不覺,因爲有了不覺的原故才說是有始覺。無量劫以來,一直流轉叁界六道,現在才聽到了“真心不生不死”的道理,並能于此妙義深入觀察,直下承當,勇于接受,堅信不移。從此,人生的目標和整個生命的價值取向,就有了新的突破,生命呈現出光明和甯靜的景象。明白自己當體就是清淨莊嚴的本覺真心,反而可笑過去久遠以來的迷惑、造業、受報,輪回苦痛的冤枉!所謂: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在自己體會到本覺真心沒有死亡的時候,同時也看到了一切衆生都是如此,從來就沒有離開或者丟失過自己的本覺真心,只要能夠回光返照,體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本覺真心,就可以解脫生死之苦。並且這個本覺真心與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都是一樣的,完全平等,沒有絲毫差別,至尊至貴。這樣就能夠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無比尊嚴!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凡夫衆生,卻不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這種生命的尊嚴,反而爲了生活受盡苦楚,梯山航海貿易經營,貪嗔癡慢殺盜淫妄,從迷入迷,不能自返,何等悲哀?于是,生起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救濟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心中常懷感激恭敬之誠意,從不忘記生命的尊嚴。

   佛法中所說的“慈悲”就是這樣,是在自己覺醒內心世界的清淨莊嚴之後,同時俱起的一種平等博大之心,看一切衆生都是佛,自己亦不例外。所以,在生命的任何時刻,在自己遇到的任何機緣,都是自利利他回歸本覺真心的機遇。特別是對于臨終者的關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真正體會了生命的尊嚴之後,就比較容易與本覺真心的純真、純善、純美、純慧相應。

  一、始覺之層次

   當然始覺是有各個不同層次的,簡單的說,就是從相信並承認了自己具有本覺真心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最後成佛的究竟覺之前,此中經曆了諸多的修證階位,都是屬于始覺的範圍。如《起信論》說:比如凡夫之人覺知前念起惡,所以就能製止後念而令其不再生起。雖然這也是叫做覺,但屬于我執範圍之內的事也還是不覺了。比如二乘行人所觀察的智慧,最初發心修道的菩薩等,他們的覺知在念念之間而有變化,念念都在觀照那個無差別的空相,因爲能夠舍離粗重的分別執著之相狀,所以就名爲相似覺了。比如證得一分法身的菩薩等,他們的覺知就在念念之間而安住,念念之間並沒有一個安住的相狀可得,因爲遠離了粗重的妄想分別之相狀,所以就名爲隨分覺。再比如十地和等覺的菩薩,圓滿具足了一切方便善巧,每一個念頭的生起,都能夠與覺悟之心相應而起,最初生起覺悟之心也沒有最初起心的相狀可得,因爲他們已經遠離了微細的妄念,時時刻刻都能得見心性,此心即是常住法身,所以就名爲究竟覺了。這裏所說的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就是整個“覺者生涯”的順序漸進之層次,如果配合大乘菩薩修行之各種階段,即:

   1、不覺

   這是指十信位(外凡資糧位)的修行人,雖然已經覺知惡業會招致苦果,而不再造作身、口之惡,但是還沒有生起斷除見思惑的智慧,只是屬于伏惑階段。知道去惡從善,卻未能真正見到本覺的真心,也不能在心念當中時時刻刻都觀照得住自己,只是一介凡夫而已,所以還只能叫不覺。  

   2、相似覺

   此謂二乘之人及叁賢位之菩薩,雖然已經遠離我執,覺知“我空”的道理,而斷滅貪、嗔、見、愛等煩惱,但是還沒有舍離“法執”分別的妄念。從初住菩薩一直到十回向位的菩薩,都是處于這個相似的階位,所以說他們是相似覺。

   3、隨分覺

   這是指初歡喜地以上至第九善慧地的菩薩,已經遠離“法執”的妄念,了知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即隨修證境地之轉升而逐地增悟一分對真如法身之理的覺知。這是屬于別教“分證即佛”的位次,從初地開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煩惱隨分而破,本覺真心也就隨分而證,所以叫做隨分覺。

   4、究竟覺:此謂第十法雲地的菩薩,既然已經滿足因地上的修行,就以一念相應慧覺知心之本源,並遠離微細之念,窮源澈底,徹證全部的真心和佛性。

   在這些修習的位次當中,菩薩的心量和對本覺真心的了知也是逐漸擴大的。由此可見,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圍繞這個“覺”字,一切言語動作、參禅念佛,無不回歸到覺悟上來。此中所體現出來的就是——生命無窮盡的奮鬥!

  二、慈悲之內涵

   經常聽到人們念叨“菩薩慈悲”,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慈悲”的真實內涵,就僅僅把它看作是做善事、好事而已,這是不確切的。因爲慈悲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

   慈悲的定義就是“拔苦與樂”,經論中有兩種說法:一是拔苦爲慈,與樂爲悲。如南本《涅槃經》卷十四說:“爲諸衆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衆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  《往生論注》卷下也說:“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衆生心。”  二是與樂爲慈,拔苦爲悲。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十地論》卷二雲:“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  不過,從慈祥和悲戚這個意義上說,似乎給予快樂應該是慈的意思,而代人受苦則應是悲的意思。總之,就是給予衆生快樂,代替衆生受苦。

   慈悲在佛法裏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佛道的門戶,諸佛的心念。如南本《涅槃經》卷十四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爲根本。”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又,慈悲爲萬善之基本、衆德之伏藏。《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  

   慈悲有叁種表現形式:一是衆生緣慈、二是法緣慈、叁是無緣慈。如《往生論注》卷上所說:“慈悲有叁緣:一者衆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叁者無緣是大悲。”  《涅槃經》還指出這叁種慈悲各具兩種含義,一種是:緣貧窮衆生而施予安樂,此名衆生緣慈;緣彼衆生所須之物,而施之,名法緣慈;緣于如來,名無緣慈。如來永離貧窮,受第一樂,故不以衆生緣、法緣爲可緣,故雲無緣。而欲以大樂與衆生,故雲無緣慈悲。這是從教化衆生給予利益的角度而分爲叁緣。另一種是:緣一切衆生、父母、妻子、眷屬,名衆生緣慈;不見父母、妻子、眷屬,見一切諸法皆自緣生起,名法緣慈;不住法相及衆生相,任運而轉,名無緣慈。這是從內在破除執著的程度來分爲叁緣的。

   那麼,在大乘佛法裏面的真正大慈悲又如何呢?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開始生起來的呢?這就是我們這裏要討論的“始覺與慈悲”之核心問題。

   慈悲不同于世間一般的善事、好事,善事好事主要是從具體事相上來表現的,而慈悲則主要是從內心世界來決定的。修學佛法者在進入始覺之後,才能夠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而在相似覺的位次時,也不能發起真正的慈悲,只是生起了相似的慈悲心而已。隨分覺時也只能生起部分的真正大慈悲,始覺與慈悲就是從這裏說的。

   首先,關于“同體大悲”,這個“體”字就是本覺之體。修行者通過靜慮和智慧的觀照之後,發明了心地,看到了自己的本覺真心,同時也就發現一切衆生都有這個本覺真心,而且此心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完全等同,無有任何差別,原本就是清淨莊嚴,微妙無比。真正看見了這個真如本體是完全相同的,毫無疑問,毫無動搖,這就是真的“同體”了。然而,眼前的一切衆生,他們卻並不知道自己這個毫無痛苦、清淨無比的真心,反而受到了種種煩惱痛苦的折磨,曆盡苦楚,真是冤枉得很,冤屈得很啊!內心中油然生起強烈的大悲,衆生之苦,感同己受,頓時具足“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的至誠恭敬之心,這才是真的“大悲”。

   其次,關于“無緣大慈”,這個“緣”就是緣故、理由的意思;無緣就是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個人的目的,就是應該如此的意思。在明白清淨平等本覺的時候,就會自然生起願意告訴衆生,使他們都能夠明白這個人人自己內在的本覺…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