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方,還不夠。所以說,還沒有滅盡根識,他還會帶起,帶起的時候呢,有時候會覆蓋,有時候會影響,有習氣在,這就是習氣,習氣還在。所以說“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滅掉了,“即一切根識滅”,沒有滅掉習氣,還會出現,所以
是名相滅。
這叫相滅。相上,相就現象,現象就滅掉了。所以說,證到本性的人才知道:相完全是空的、虛妄的。沒有證到之前,還多少帶有一種感覺在,還有實有在。
大慧。相續滅者。
什麼叫相續滅呢?
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
所依的因沒有了,因就是無明爲因啊。過去的戲論習氣爲因,沒有了,及所緣的境界也沒有了,相續就沒有了,相續性就沒有了。相續性沒有了,就不會再造業。
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
所依的因,無始以來,過去所裝下的那些戲論的習氣很多,虛妄的習氣。
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我們看到東西、分別境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就成道有余了,就會成就了。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的,兩個問題搞清楚。所以說,所緣的是什麼?自心所見的分別境界:天天看到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喜歡、那個不喜歡。天天在這裏面動,那永遠在生死當中。如果見了境界不動心,什麼好不好,什麼是我的你的,都不分別了,那麼相續就沒有了。相續沒有了,生死就沒有了,佛的功德自然開發、自然顯現。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
泥,泥巴,泥團和裏面的微塵“非異非不異”,不是兩樣,又不是一樣。
金與莊嚴具亦如是。
金和莊嚴具也是這樣的。“莊嚴具”,佛像都是金子做的,金子打造的,他也是金子,又不是原來的那種樣子的金子了,所以說,也是這樣。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這些分別滅掉以後,識的執著滅掉以後,這個本性的真相不滅,這就是證道,證到本性、真相。這裏講是比喻的意思,相上的破掉了,那麼微塵就是空了,微塵沒有什麼,就是化掉了,化掉以後呢,裏面就真相,這個真相就是虛空相,意思說,如如不動的真相。
大慧。識真相不滅
識的真相不滅。
但業相滅
業識滅掉了,虛妄的東西沒有了,真相就留下來了,本來存在。
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所以說,藏識的體是不滅的。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爲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爲能作者。複次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這些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智所行。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大慧。雲何爲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
外道是什麼?不知道境界是自心分別顯現的。
于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于自性第一義上,見有和見無,起一種言說。
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叁有苦及無知愛業緣。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有及有于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依緣生住。有已即滅。大慧。彼于若相續若作用若生若滅若諸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谛。是破壞斷滅論。何以故。不得現法故。
“現法”非常重要,自心所現,第一義當中如如不動,不作有見無見,種種見不生,現法得到法樂,這個法樂就是自性的、無分別的清淨顯現,就是自性法樂。
不見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種不能生牙。此亦如是。若蘊界處法已現當滅。應知此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是自心虛妄所見。複次大慧。若本無有識叁緣合生。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所作事業悉空無益。大慧。叁合爲緣是因果性可說爲有。過現未來從無生有。此依住覺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惡見熏習余氣。作如是說。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見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大慧。複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爲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薩摩诃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
就是這一段,打破了外道以後,就指出來,能夠體會到一切都是空中的雲,“如旋火輪”,它本來沒有圓輪嘛。一切世界都是這樣,本來不是真實的。那麼,他這樣觀照以後,離“分別緣”,心沒有分別。“亦離妄心所取”的爲義,執著什麼概念、一種意義,以及“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知道自己的身體、所有的東西以及自己住的地方都是藏識,“藏識”就如來藏識嘛,這是本性,也可以說本性顯現的,都是空的。那麼,沒有“能所取”,平時生活當中沒有能取和所取,也沒有“生住滅”的執著、變化。那麼,“如是思惟恒住不舍”,經常這樣觀照、思維、明白、透徹,透徹這一切。那麼,佛就講了,大慧啊,這樣的菩薩就是大菩薩了,他“不久當得生死涅槃二種平等”,生死涅槃平等是什麼?證得大道,生死就是涅槃,現在不用到哪個時候證什麼涅槃,住什麼涅槃,現在就是涅槃,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
大悲方便無功用行。
而且做到大悲方便利益衆生是無功用行,不會執著這是功德,我一定要怎麼去做,一定要布施多少錢、供養多少錢,一定要做什麼。他知道這個大悲方便利益衆生是無功用行、自然而行,該做什麼做什麼。
觀衆生如幻如影
自然觀一切衆生如幻如影,不會執著。
從緣而起。
都是從因緣而起,由緣而起,由緣而滅,緣生緣滅,當體就是空的,當體即空。
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
這一切境界離開心都沒有,都是心的顯現。
行無相道
而從此有行無相道,“無相道”,就不著相的道,不執著是男的女的,不執著自己高和低、好和壞,什麼都不執著,外面也是一樣,一切無內無外,行無相行。
漸升諸地
這樣子自然升上諸地,菩薩地道自然升上去了。
住叁昧境。
這樣就安住在這個靈知不動的叁昧境界當中。
了達叁界皆唯自心。
了達叁界一切法都是自心。
得如幻定
得到如幻的定,不是說:噢,我定下來很清淨,這是定。不執著這個。一切如幻如幻的顯現就是定,做遊戲。管理家庭、工作、帶孩子、做什麼事,都是定,這些如幻嘛,就是定。知道如幻,我不動心,就是定了,如幻定。
絕衆影像。
什麼電視看了,影子都沒有。什麼事經過了,影子有沒有,沒有在腦裏翻影子。“絕衆影像”,影像沒有,不會老是有影子:啊,什麼影子出來了。看過電視、看過什麼人、什麼什麼------,都在放電影。這心裏面沒有什麼電影,一片空明。
成就智慧證無生法。
“成就智慧”,事情來了,自然有相應的智慧會解決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證無生法。
入金剛喻叁昧。
“金剛喻叁昧”能斷一切煩惱,心不動,像金剛一樣。
當得佛身
這樣的人,他“當得佛身”,佛的叁身:法身、報身、化身都圓滿了。
恒住如如。
如如,體如如、用如如,就是如如境界了。
起諸變化力通自在。
到後來就起諸變化,“力”,道力,神通得自在。
大慧。方便以爲嚴飾
這樣的人修行到這裏,以方便作爲莊嚴。“方便”,什麼叫方便?方便就是究竟,方便就是你需要鹹的,我給你鹹的吃;你需要甜的,我甜的給你吃。一切隨著需要、隨著存在而顯現的都是方便。別人需要的銀子,你不用金子給他。別人需要銀子,你金子給他就不方便、不莊嚴了。一切呈現都是方便呈現,就是爲莊嚴、嚴飾。
遊衆佛國。
遊一切衆多的佛國。
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
“轉依次第成如來身”,這就告訴我們,修道成佛是怎麼成的,就是這麼成過來的。
大慧。菩薩摩诃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滅法戲論分別。
佛總結了:大慧啊,大菩薩他想證得佛身,應當遠離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心這個因緣所作的生住滅法的戲論分別。歸納就是最後一句話:不要在這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以及心數作法的種種生住滅上起什麼戲論分別。應該不要分別,用智慧觀照。什麼叫戲論?有好有壞、有取有舍、比高比低,這些叫戲論。心裏面沒有什麼,就不戲論了。
但住心量觀察叁有
但住自己的廣大心量,圓觀萬法,來作出種種觀察叁有的境界,要觀察的,不是不觀察,要顯現的。
無始時來妄習所起。
這個時候,還要觀察無始以來的虛妄的習氣所起:我有什麼習氣,有什麼動念處。這個一觀察,馬上化掉;一觀察,馬上化掉,自己心裏面所顯現的,化掉。
思惟佛地無相無生
還要思維佛的境界,沒有相,也沒有生,不要老是在相上去找佛、去找境界,無相也無生。
自證聖法。
自己證得聖人的法,都是自證的。
得心自在無功用行。
得到心自在,無論睡覺也好、在外面跑路也好,逛街、跑路、做什麼、開玩笑也好,都是在用功。“無功用行”,沒有有意去用功,自然用功,這就是大圓滿的功行、成佛。
如如意寶隨宜現身。
像如意寶一樣,到後來“隨宜現身”,哪裏人需要你,需要你怎麼樣做,你就怎麼做、怎麼說、怎麼表現出來,像如…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