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寶一樣,衆生所求,你自然滿他的願,而不作意,沒有覺得我在慈悲你、我幫助你什麼,沒有做。
令達唯心漸入諸地。
這樣子的話,令自己的修行達到唯心的境界,都是心量廣大的境界。“漸入諸地”,慢慢地進入菩薩地道而成佛。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于自悉檀應善修學。
自己的悉檀,“悉檀”就是相應,也是遍施,應該善于修學,這樣的境界。
這個已經告訴我們,一百零八句以後,達到大悟境界,然後怎麼才能成佛的,都說明白了。
這是《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的部分。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
大慧菩薩摩诃薩又對佛講。
世尊。唯願爲我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衆妙法門。此是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唯願如來爲此山中諸菩薩衆。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這是大慧菩薩對佛的請求,請佛講什麼呢?講什麼叫五法?五法是什麼?就是相,一切都是相。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所存在的一切叫相,這是存在相。相,衆生,第二就是妄想,在相上起種種想法:這個是高、是低、是是、是非、是好、是壞,有很多很多的想法。這些想法哪裏來呢?是因爲分別,分別來的。分別這個、分別那個,有了分別心,才有這些妄想。然後,當你開悟的時候,分別沒有了,相空了,妄念斷了,妄想斷了,分別沒有了,這個叫智,智慧來了,直心直照,不起分別,但是又能明白,這個明白就是智慧,明白事事物物的緣起,他的存在,他的道理,他的應用,他的因果,他的存在的各種形態,都能夠明白。明白內在的和外在的,當下就能明白,而不是通過妄想,也不是通過分別來的,這叫什麼?叫智。由于智的關系,不會再造業,不會再煩惱,不會再留影子,不會再落在叁界的這個因果煩惱當中。那麼,這叫什麼呢?就叫如如,自心清淨光明,如如不動,這個五種叫五法,中間最要緊的是智慧。所以說,了達于智慧就能證到如如,如如就是佛的境界,不動體的境界。就是原諸佛就不動佛,金剛薩朵也稱爲不動佛。那麼,什麼是心意以及意識?下面都要講的。還有自性,就是叁種性,一個是遍計所執性,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都是當真的,都會受他影響,叫遍計所執性。第二種叫依他起性,就是根據客觀的存在,這是茶葉、這是茶杯、這是燈,它是緣起,它存在,但是只觀沒有執著,對它們沒有執著,雖然知道這個存在,但是不起情感,不起執著,這種是知道客觀存在的,但是還是分別心。第叁種叫原呈識性,知道事物的實相,沒有分別,也沒有能所,沒有執著,都是它真實性的體現,全體是佛性的顯現,性相不二,這叫原呈識性,叫叁種性。以及五法自性相的法門,那麼這些法門、微妙的法門,是一切諸佛菩薩證入自心境界、證入自心心境的、離所行相、離對待的一種所的行相的,還有稱真實義的諸佛教的中心,“諸佛教心”,言教,所有佛的法門、佛的開示、言教的中心,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就在這裏。所以“唯願如來爲此山中諸菩薩衆。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爲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
有四種因緣眼識被境界轉。有哪四種呢?第一就是不覺自心現。不覺得這些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自心顯現的。因爲不知道的關系、不覺的關系,而執取他的實有,認爲是實實在在的。
無始時來取著于色虛妄習氣故。
第二是無始以來就取著于色這個虛妄的習氣。知道這個是色、是形形色色的事物、物質的存在。
識本性如是故。
還有執著什麼呢,認爲識的本性就是這樣的,就是去分別這些事物的。就會把這個事物當真的,執著于這個事物的。所以說“識本性如是故”。
樂見種種諸色相故。
“樂見”,喜歡,喜歡看到喜歡看的東西,喜歡看那些自己樂意的東西,所以說“樂見種種諸色相故”,這有四種,“眼識”眼睛的識就被境界轉了、被他迷惑了。
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
阿賴耶識好像流水一樣,他是不斷地流,不斷地流注在這個境界上去了。
生轉識浪。
“轉識浪”,就是第七識了,轉識之浪。
如眼識余亦如是。于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衆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系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身轉。
成爲“五識身”,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叫五識身,形成了。就是被境界所動,産生分別,形成相對的關系,然後被他深深地束縛在裏面,就眼睛不能離開物質色相,耳朵不能離開聲音,就成了相對。一個人一旦在山裏面,什麼都看不見、什麼都聽不到的時候,人就會覺得很恐懼、很寂寞、很難受,因爲這兩個成了相對的執著了。
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
“與五識俱”,眼睛和色相對的時候,這個時候或是因爲了別,去了別它的差別境相:這是錄音機,這是臺燈。了別它的差別:顔色差別、形狀差別、功能的差別等等。那麼,因爲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升起了,就知道給它取名字,然後思維它的意義和作用,然後産生感覺,享受這些境界。
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爲因。而于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
但是在這個分別當中的人,他不知道他裏面的這個發展出來的一種因,他不知道,是展轉發展的,是一種互相對的作用的,他不知道。所以說,在這個各自的境界裏面起了迷惑。
大慧。諸修行者入于叁昧。
如果是修行人呢,他入于叁昧正定當中,或者我們的覺意叁昧當中,開發自性。
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
但是因爲習的力,還是微起而不覺知。
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于叁昧。實不滅識而入叁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爲識滅。
因爲識本來沒有滅,就是本性的光明,只是不取于境界了,從此悟到了:噢,這個境界都是心量的作用,對境界的執著。如果現在不執著境界了,境界自然空了,而這個識自然不滅而滅。沒有分別,他就本性放光了。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
非常的微細。
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這裏面***微細的。
唯有修行如實行者。
就是見到本性的、如實修行的人、悟到本心的人。
以智慧力了諸地相
知道他的這個識的諸地之相,他的差別微細的地方才知道他的變化。
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
“善達句義”,就是關于真理、對宇宙這些識、境界、流轉,或者說本性開朗的那些道理、真理。那麼,善達這些句義是“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也就是在無邊的佛下廣集了善根才能善達這些佛的句義的、甚深的真理的,才能開悟和明心見性的呢。所以說,他“不妄分別自心所見”,不會妄加分別,自心所見的任何境界不會妄加分別。
能知之耳。
他就能夠知道,這樣的人才能知道。不妄生分別的人,才能真正如實的知道這樣的境界。
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
修行的人宴處在山林寂靜的地方。
上中下修。
有上等的修:唯觀自心。
有中等的修:依佛的言教去觀想、觀修。
下等的修:就是依著師父,老老實實的修一個簡單的法門,或者持戒,或者苦行,等等。
這些的修行人有上中下各種不同。
能見自心分別流注。
那麼,他在定當中、用功當中,就會見到自己的思想、妄念特別多,一直在流在動,能夠見到自己的妄想。已經見到,說明有定力了。有的妄想見不到,還沒有定力,分別流注。
得諸叁昧自在力通。
然後,他在這用功當中,不隨著流注轉,心能夠空掉,那麼他就“得諸叁昧自在力通”,得到叁昧了。心不隨妄念轉,就得到叁昧。然後有自在的力量、神通。
諸佛灌頂
這個時候,諸佛給他灌頂,自然給他灌頂。
菩薩圍繞。
菩薩會圍繞著他。
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
知道心意識在那裏作用,他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作用都能了知了。
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
這個時候,他超越了“愛”,一種所有的貪愛,還有“業”力,過去的業、業報,還有無明。生死大海就超越出來了。
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要親近這些諸佛菩薩,或者如實修行的大善知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 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 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 種種波浪轉
藏識亦如是 種種諸識生
心意及意識 爲諸相故說
八識無別相 無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能積集業 意能廣積集
了別故名識 對現境說五
這是佛說的總結性的偈子。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以頌問曰
青赤諸色像 衆生識顯現
如浪種種法 雲何願佛說
青的紅的種種的事物的色像,都是衆生識的顯現。那麼,就是好像浪一樣,大海的浪濤一樣,種種的法,到底他是怎麼形成的、怎麼轉變的。那麼,“雲何願佛說”,這到底怎麼樣,願佛來開示。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青赤諸色像 浪中不可得
在這個波浪當中,本來不可得。
言心起衆相
“言心”,講這個心升起了衆相。
開悟諸凡夫
說這樣的話,主要是開悟凡夫用的,佛爲了使衆生明白,就講了這樣的話,說“心起衆相”。
而彼本無起
識浪境相,青黃赤白,種種的相,本來沒有起,本來沒有升起。
自心所取離
只要你的自心對他的執著離開了,不去取他的相…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