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P7

  ..續本文上一頁,不著相。

  能取及所取 

  能取沒有了,所取境界也沒有了。

  與彼波浪同

  好像他們的波浪一樣,也就空了,本來是空的。

  身資財安住

  身體、資財等等的安住。

  衆生識所現

  都是衆生的識所現。

  是故見此起

  所以見這些東西升起來。

  與浪無差別

  因爲風在動,境風動了,浪就起來。本來水是清的,境風動,所以起波浪。意思說,這些一切都是空的,只要你離開執著,他就空掉了,他本來是空的。

  爾時大慧複說頌言

  大海波浪性 鼓躍可分別

  藏識如是起 何故不覺知

  藏識這樣的起波浪了,他是因爲分別心起的。但是凡夫爲什麼不能覺知呢?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阿賴耶如海 轉識同波浪

  爲凡夫無智 譬喻廣開演

  下面講比喻了,廣開演。凡夫沒有智慧,沒有識破他,執著爲真實。

  爾時大慧複說頌言

  譬如日光出 上下等皆照

  世間燈亦然 應爲愚說實

  已能開示法 何不顯真實

  大慧以頌言請佛用種種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使大衆能夠悟到這個道理,然後開出智慧來,從此不再執著境界,然後獲得解脫、超越。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若說真實者 彼心無真實

  如果講真實的話,衆生的心是沒有真實,心是空的,沒有一個心。

  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

  比如海的波浪、鏡中的像以及夢。

  俱時而顯現 心境界亦然

  同時顯現。

  境界不具故 次第而轉生

  是次第,前浪推後浪一樣,那個浪不可能一直停著不動。念頭也是一樣,前面的念頭帶起後面的念頭。他都是空的,一個念頭過去了,就沒有了,當下就空掉了。所以說“次第而轉生”。

  識以能了知 意複意謂然

  而識能夠了知。

  五識了現境 無有定次第

  前五識是了現前的境界,沒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 及畫師弟子

  布彩圖衆像 我說亦如是

  彩色中無文 非筆亦非素

  不是筆,也不是紙,畫出的畫不是筆、也不是紙,都是因緣和合、假像而已。

  爲悅衆生故 绮煥成衆像

  那麼,畫師爲了悅合衆生,使大家開心,畫出很多的衆像。

  言說則變異 真實離文字

  言說就變異了,不是真實了。所以說,真實是離文字的。

  我所住實法 爲諸修行說

  真實自證處 能所分別離

  真實自證的地方,就是能所分別心離開了。能所分別心離開了,就能證到真實的地方。

  此爲佛子說 愚夫別開演

  這是對佛子說的法。對愚癡的凡夫,就不講這個。講五戒十善、講你消災消難、教你祈求福報,講這些。教你怎麼對治煩惱,他還是教你分別、教你求,所以說“愚夫別開演”。

  種種皆如幻 所見不可得

  但是種種都是幻化的。即使你見到佛、見到光明、有相的話,那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說都是幻化的。

  如是種種說 隨事而變異

  隨于因緣、衆生不同,講的話都不一樣,佛所以講這麼多法門。所以說這些法門是對愚夫、愚癡凡夫講的。

  所說非所應 于彼爲非說

  如果說的法不應機的話,那麼,就不是正說了。

  譬如衆病人 良醫隨授藥

  不同的病,給他不同的藥吃。所以說,法無定法。

  如來爲衆生 隨心應量說

  世間依怙者 證智所行處

  世界大衆都依怙佛,依佛的正智所行處。

  外道非境界 聲聞亦複然

  外道不是這個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聲聞也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說,這裏講的真實法就是能所分別離,就這句話,其他都是應機說法,沒有定法。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

  菩薩想要了知能取和所取的分別的境界。

  皆是自心之所現者。

  有一天你悟到了,能取所取的分別、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心的顯現的話。

  當離愦鬧昏滯睡眠

  應該離開饋鬧的地方、很吵鬧的地方,還有昏沈、睡眠、停滯、執著、落在一個地方。

  初中後夜勤加修習。

  在沒有開悟之前,要精進用功。

  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

  原來的外道、邪論、二乘法都要遠離。

  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看自己的心在想什麼、在起什麼用。經常要觀照這個心,叫觀心嘛。觀心、觀心,妄想脫落、一念不生,這個時候,靈光自現、見到本來。所以在沒有見到本來以前,要精進觀照,觀照自己的心。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

  他開悟以後,他住在什麼地方?就住在智慧的心上。這個智慧的心既沒有分別,又能夠明白,又能夠通達,又能夠應用,又能夠觀察,不被境界所轉,知道境界是空,又能夠善用境界、善用諸法。這叫什麼?這叫開悟的菩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這個相是智慧相,是本性的光明相。

  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在向上走了,禅宗叫“向上一著”。“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什麼叁相呢?

  何者爲叁。所謂無影像相。

  第一個是沒有影子。心裏面不留影子,這個人來了,那個人走了,不要老是想著他。電視上看了,沒有留影子。一切聖人他都要修到第一種的沒有影像相,心裏面不留影子。這樣的話,心裏面就很清淨,非常空朗,空空明明,非常的一種覺性的一種自在,他會流現出來。

  一切諸佛願持相。

  第二種相是什麼?“一切諸佛願持相”,一切諸佛都持著本願、持著大悲、持著自性的功德,就“願持之相”他自然會流現出來,願救度衆生,願恭敬于諸佛,願利益于一切,願善巧的利益方便一切事業、一切作爲當中。第叁種相是什麼呢?

  自證聖智所趣相。

  在這個第叁種當中,就是自證的聖智所趣的相,自證聖智趣相什麼呢?趣相于道,趣相于圓滿的成就的一種法界的量,像華嚴法界,無上的道果的、圓滿的果上功德。第叁種相要具備。所以說,這叁種是已經開悟的人要修學的地方,這裏是著重點。

  諸修行者獲此相已。即舍跛驢智慧心相。

  就是修行的人,獲得這個相以後,他就是智慧相,就舍于“跛驢智慧心相”。驢子,他是跛腳的驢子,站不穩的、走不遠的,經常碰到問題、有障礙的。他就超越了這個智慧相了,即依文解意、理解的這種智慧相就超越了。

  入菩薩第八地。

  這樣子一直修,這叁種相于無相,就是說叁相的修學一直到後來就證到第八地境界了。

  于此叁相修行不舍。

  這叁相修學不舍,一直修下去。

  大慧。無影像相者。謂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諸佛願持相者。謂由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意思說,第一種無影像的是什麼境界呢?“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原來外道也修空、二乘也修空,後來影子都沒有,什麼影子都沒有,就能生起心中萬裏無雲的晴空一樣、什麼影子都沒有的一種境相,這是第一種。第二種,願力相是怎麼來呢?因爲過去是“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因爲諸佛的本願力加持你,使你也生起一個願,每一個菩薩開悟以後,他都會生起一種願力,這是諸佛加持的關系,當然這個願也不執著,雖然他生起。這是第二種相。

  自證聖智所趣相者。

  是哪裏來呢?怎麼産生呢?

  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諸叁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

  第叁種是最重要的,但是沒有前兩種也不行。今天有人就問這個問題,陶老師問,他說:修行人的空了以後,是不是都會成就?我就說了:這個空是看他是什麼空。如果空了以後,他真的影子都沒有,空了以後能夠覺性開現,空覺不二,那麼這個空是正空。有的人見到空了,覺性沒有生起,被空所迷,執著空的的境界,或者在空裏面産生了一種執著相:神通啊、感覺啊、什麼的。那麼他是偏空,不是正空。如果正空生起以後,我給他講第二步,就會生起出生功德,出生清淨、無分別的智慧、願力、慈悲、方便,他要出生。人就越來越平和、安祥,越來越有方便,對衆生越來越慈悲,自然自然地開發,這個第二種要有,才會成就。第二種沒有的話,也不會成就,第二種要相對的。第叁種,這裏講的,我還沒有給他講到。這第叁種是更重要的,“自證聖智”,就是說,第叁種達到了,就第八地了。第一種達到了,就初地,起碼是初地了,但是這裏面有反複的。第二種達到了,就是二地,一點點作上去了,功德自然會增長、開發,一直到第七地。到第八地的時候,“自證聖智所趣相”就是說,“謂由不取一切法相”,到這個時候,一切法相都不會執著,所有的法相都不會執著。“成就如幻諸叁昧身”,什麼叫叁昧身呢?就是說,在這個本性當中,有種種的變化身自然具備,由叁昧定所獲得的身就是意生身,意生身具備。“趣佛地”,若這樣的話,種種變化、殊勝開發的話,就是趣于佛地,慢慢的趣于佛地的智故。所以說,這裏面最起碼的就是入第八地開始了,“而得生起”。

  大慧。是名上聖智叁種相。

  這就是禅宗講的,開悟以後“向上一路”,其實就是向上一路。就說不講,已經講到了。這叁種做到是很難的。有的人爲什麼多少年功夫不增長,他雖然明白了,影子還很多,有影子,他沒有去掉;第二種,願力、功德沒有開發;第叁種,沒有趣相于聖智,就是“自證聖智所趣相”沒有,還有取相,取師父相發、取境界相、取光明相、取神通相、取種種法相,還有取著,還有這個在。禅宗講:你還有這個在。意思說,還不能夠成就如幻的叁昧身,開發不出來。這樣的話,就不成就了。所以說,這個成就,這叁點就能表示出:怎麼樣修行才能成就。所以說“是名上聖智叁種相”。

  若得此相即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

  就能夠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勤修學。

  應該精進修學這個。這裏一直到第八地,然後再上升到佛地位。

  所以說,這個影子也沒有,很難的啊。一個人什麼事過了,都萬裏晴空一樣新啊,空空朗朗,什麼都沒有,而且覺性空了,一直保持在這無念清淨當中,要保得住。還有一個願力,慈悲、智慧,這些不斷開發,不斷相應開發。這…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