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P7

  ..续本文上一页,不着相。

  能取及所取 

  能取没有了,所取境界也没有了。

  与彼波浪同

  好像他们的波浪一样,也就空了,本来是空的。

  身资财安住

  身体、资财等等的安住。

  众生识所现

  都是众生的识所现。

  是故见此起

  所以见这些东西升起来。

  与浪无差别

  因为风在动,境风动了,浪就起来。本来水是清的,境风动,所以起波浪。意思说,这些一切都是空的,只要你离开执着,他就空掉了,他本来是空的。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识如是起 何故不觉知

  藏识这样的起波浪了,他是因为分别心起的。但是凡夫为什么不能觉知呢?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 转识同波浪

  为凡夫无智 譬喻广开演

  下面讲比喻了,广开演。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识破他,执着为真实。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 上下等皆照

  世间灯亦然 应为愚说实

  已能开示法 何不显真实

  大慧以颂言请佛用种种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使大众能够悟到这个道理,然后开出智慧来,从此不再执着境界,然后获得解脱、超越。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如果讲真实的话,众生的心是没有真实,心是空的,没有一个心。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比如海的波浪、镜中的像以及梦。

  俱时而显现 心境界亦然

  同时显现。

  境界不具故 次第而转生

  是次第,前浪推后浪一样,那个浪不可能一直停着不动。念头也是一样,前面的念头带起后面的念头。他都是空的,一个念头过去了,就没有了,当下就空掉了。所以说“次第而转生”。

  识以能了知 意复意谓然

  而识能够了知。

  五识了现境 无有定次第

  前五识是了现前的境界,没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 及画师弟子

  布彩图众像 我说亦如是

  彩色中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不是笔,也不是纸,画出的画不是笔、也不是纸,都是因缘和合、假像而已。

  为悦众生故 绮焕成众像

  那么,画师为了悦合众生,使大家开心,画出很多的众像。

  言说则变异 真实离文字

  言说就变异了,不是真实了。所以说,真实是离文字的。

  我所住实法 为诸修行说

  真实自证处 能所分别离

  真实自证的地方,就是能所分别心离开了。能所分别心离开了,就能证到真实的地方。

  此为佛子说 愚夫别开演

  这是对佛子说的法。对愚痴的凡夫,就不讲这个。讲五戒十善、讲你消灾消难、教你祈求福报,讲这些。教你怎么对治烦恼,他还是教你分别、教你求,所以说“愚夫别开演”。

  种种皆如幻 所见不可得

  但是种种都是幻化的。即使你见到佛、见到光明、有相的话,那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说都是幻化的。

  如是种种说 随事而变异

  随于因缘、众生不同,讲的话都不一样,佛所以讲这么多法门。所以说这些法门是对愚夫、愚痴凡夫讲的。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如果说的法不应机的话,那么,就不是正说了。

  譬如众病人 良医随授药

  不同的病,给他不同的药吃。所以说,法无定法。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世间依怙者 证智所行处

  世界大众都依怙佛,依佛的正智所行处。

  外道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外道不是这个境界,达不到这个境界。声闻也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说,这里讲的真实法就是能所分别离,就这句话,其他都是应机说法,没有定法。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

  菩萨想要了知能取和所取的分别的境界。

  皆是自心之所现者。

  有一天你悟到了,能取所取的分别、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的话。

  当离愦闹昏滞睡眠

  应该离开馈闹的地方、很吵闹的地方,还有昏沉、睡眠、停滞、执着、落在一个地方。

  初中后夜勤加修习。

  在没有开悟之前,要精进用功。

  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

  原来的外道、邪论、二乘法都要远离。

  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看自己的心在想什么、在起什么用。经常要观照这个心,叫观心嘛。观心、观心,妄想脱落、一念不生,这个时候,灵光自现、见到本来。所以在没有见到本来以前,要精进观照,观照自己的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

  他开悟以后,他住在什么地方?就住在智慧的心上。这个智慧的心既没有分别,又能够明白,又能够通达,又能够应用,又能够观察,不被境界所转,知道境界是空,又能够善用境界、善用诸法。这叫什么?这叫开悟的菩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这个相是智慧相,是本性的光明相。

  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在向上走了,禅宗叫“向上一着”。“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什么三相呢?

  何者为三。所谓无影像相。

  第一个是没有影子。心里面不留影子,这个人来了,那个人走了,不要老是想着他。电视上看了,没有留影子。一切圣人他都要修到第一种的没有影像相,心里面不留影子。这样的话,心里面就很清净,非常空朗,空空明明,非常的一种觉性的一种自在,他会流现出来。

  一切诸佛愿持相。

  第二种相是什么?“一切诸佛愿持相”,一切诸佛都持着本愿、持着大悲、持着自性的功德,就“愿持之相”他自然会流现出来,愿救度众生,愿恭敬于诸佛,愿利益于一切,愿善巧的利益方便一切事业、一切作为当中。第三种相是什么呢?

  自证圣智所趣相。

  在这个第三种当中,就是自证的圣智所趣的相,自证圣智趣相什么呢?趣相于道,趣相于圆满的成就的一种法界的量,像华严法界,无上的道果的、圆满的果上功德。第三种相要具备。所以说,这三种是已经开悟的人要修学的地方,这里是着重点。

  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舍跛驴智慧心相。

  就是修行的人,获得这个相以后,他就是智慧相,就舍于“跛驴智慧心相”。驴子,他是跛脚的驴子,站不稳的、走不远的,经常碰到问题、有障碍的。他就超越了这个智慧相了,即依文解意、理解的这种智慧相就超越了。

  入菩萨第八地。

  这样子一直修,这三种相于无相,就是说三相的修学一直到后来就证到第八地境界了。

  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这三相修学不舍,一直修下去。

  大慧。无影像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意思说,第一种无影像的是什么境界呢?“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原来外道也修空、二乘也修空,后来影子都没有,什么影子都没有,就能生起心中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什么影子都没有的一种境相,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愿力相是怎么来呢?因为过去是“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因为诸佛的本愿力加持你,使你也生起一个愿,每一个菩萨开悟以后,他都会生起一种愿力,这是诸佛加持的关系,当然这个愿也不执着,虽然他生起。这是第二种相。

  自证圣智所趣相者。

  是哪里来呢?怎么产生呢?

  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

  第三种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前两种也不行。今天有人就问这个问题,陶老师问,他说:修行人的空了以后,是不是都会成就?我就说了:这个空是看他是什么空。如果空了以后,他真的影子都没有,空了以后能够觉性开现,空觉不二,那么这个空是正空。有的人见到空了,觉性没有生起,被空所迷,执着空的的境界,或者在空里面产生了一种执着相:神通啊、感觉啊、什么的。那么他是偏空,不是正空。如果正空生起以后,我给他讲第二步,就会生起出生功德,出生清净、无分别的智慧、愿力、慈悲、方便,他要出生。人就越来越平和、安祥,越来越有方便,对众生越来越慈悲,自然自然地开发,这个第二种要有,才会成就。第二种没有的话,也不会成就,第二种要相对的。第三种,这里讲的,我还没有给他讲到。这第三种是更重要的,“自证圣智”,就是说,第三种达到了,就第八地了。第一种达到了,就初地,起码是初地了,但是这里面有反复的。第二种达到了,就是二地,一点点作上去了,功德自然会增长、开发,一直到第七地。到第八地的时候,“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说,“谓由不取一切法相”,到这个时候,一切法相都不会执着,所有的法相都不会执着。“成就如幻诸三昧身”,什么叫三昧身呢?就是说,在这个本性当中,有种种的变化身自然具备,由三昧定所获得的身就是意生身,意生身具备。“趣佛地”,若这样的话,种种变化、殊胜开发的话,就是趣于佛地,慢慢的趣于佛地的智故。所以说,这里面最起码的就是入第八地开始了,“而得生起”。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

  这就是禅宗讲的,开悟以后“向上一路”,其实就是向上一路。就说不讲,已经讲到了。这三种做到是很难的。有的人为什么多少年功夫不增长,他虽然明白了,影子还很多,有影子,他没有去掉;第二种,愿力、功德没有开发;第三种,没有趣相于圣智,就是“自证圣智所趣相”没有,还有取相,取师父相发、取境界相、取光明相、取神通相、取种种法相,还有取着,还有这个在。禅宗讲:你还有这个在。意思说,还不能够成就如幻的三昧身,开发不出来。这样的话,就不成就了。所以说,这个成就,这三点就能表示出:怎么样修行才能成就。所以说“是名上圣智三种相”。

  若得此相即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

  就能够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应该精进修学这个。这里一直到第八地,然后再上升到佛地位。

  所以说,这个影子也没有,很难的啊。一个人什么事过了,都万里晴空一样新啊,空空朗朗,什么都没有,而且觉性空了,一直保持在这无念清净当中,要保得住。还有一个愿力,慈悲、智慧,这些不断开发,不断相应开发。这…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