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P6

  ..续本文上一页意宝一样,众生所求,你自然满他的愿,而不作意,没有觉得我在慈悲你、我帮助你什么,没有做。

  令达唯心渐入诸地。

  这样子的话,令自己的修行达到唯心的境界,都是心量广大的境界。“渐入诸地”,慢慢地进入菩萨地道而成佛。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自己的悉檀,“悉檀”就是相应,也是遍施,应该善于修学,这样的境界。

  这个已经告诉我们,一百零八句以后,达到大悟境界,然后怎么才能成佛的,都说明白了。

  这是《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的部分。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大慧菩萨摩诃萨又对佛讲。

  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这是大慧菩萨对佛的请求,请佛讲什么呢?讲什么叫五法?五法是什么?就是相,一切都是相。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所存在的一切叫相,这是存在相。相,众生,第二就是妄想,在相上起种种想法:这个是高、是低、是是、是非、是好、是坏,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哪里来呢?是因为分别,分别来的。分别这个、分别那个,有了分别心,才有这些妄想。然后,当你开悟的时候,分别没有了,相空了,妄念断了,妄想断了,分别没有了,这个叫智,智慧来了,直心直照,不起分别,但是又能明白,这个明白就是智慧,明白事事物物的缘起,他的存在,他的道理,他的应用,他的因果,他的存在的各种形态,都能够明白。明白内在的和外在的,当下就能明白,而不是通过妄想,也不是通过分别来的,这叫什么?叫智。由于智的关系,不会再造业,不会再烦恼,不会再留影子,不会再落在三界的这个因果烦恼当中。那么,这叫什么呢?就叫如如,自心清净光明,如如不动,这个五种叫五法,中间最要紧的是智慧。所以说,了达于智慧就能证到如如,如如就是佛的境界,不动体的境界。就是原诸佛就不动佛,金刚萨朵也称为不动佛。那么,什么是心意以及意识?下面都要讲的。还有自性,就是三种性,一个是遍计所执性,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都是当真的,都会受他影响,叫遍计所执性。第二种叫依他起性,就是根据客观的存在,这是茶叶、这是茶杯、这是灯,它是缘起,它存在,但是只观没有执着,对它们没有执着,虽然知道这个存在,但是不起情感,不起执着,这种是知道客观存在的,但是还是分别心。第三种叫原呈识性,知道事物的实相,没有分别,也没有能所,没有执着,都是它真实性的体现,全体是佛性的显现,性相不二,这叫原呈识性,叫三种性。以及五法自性相的法门,那么这些法门、微妙的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证入自心境界、证入自心心境的、离所行相、离对待的一种所的行相的,还有称真实义的诸佛教的中心,“诸佛教心”,言教,所有佛的法门、佛的开示、言教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就在这里。所以“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

  有四种因缘眼识被境界转。有哪四种呢?第一就是不觉自心现。不觉得这些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心显现的。因为不知道的关系、不觉的关系,而执取他的实有,认为是实实在在的。

  无始时来取着于色虚妄习气故。

  第二是无始以来就取着于色这个虚妄的习气。知道这个是色、是形形色色的事物、物质的存在。

  识本性如是故。

  还有执着什么呢,认为识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就是去分别这些事物的。就会把这个事物当真的,执着于这个事物的。所以说“识本性如是故”。

  乐见种种诸色相故。

  “乐见”,喜欢,喜欢看到喜欢看的东西,喜欢看那些自己乐意的东西,所以说“乐见种种诸色相故”,这有四种,“眼识”眼睛的识就被境界转了、被他迷惑了。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

  阿赖耶识好像流水一样,他是不断地流,不断地流注在这个境界上去了。

  生转识浪。

  “转识浪”,就是第七识了,转识之浪。

  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

  成为“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叫五识身,形成了。就是被境界所动,产生分别,形成相对的关系,然后被他深深地束缚在里面,就眼睛不能离开物质色相,耳朵不能离开声音,就成了相对。一个人一旦在山里面,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的时候,人就会觉得很恐惧、很寂寞、很难受,因为这两个成了相对的执着了。

  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与五识俱”,眼睛和色相对的时候,这个时候或是因为了别,去了别它的差别境相:这是录音机,这是台灯。了别它的差别:颜色差别、形状差别、功能的差别等等。那么,因为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升起了,就知道给它取名字,然后思维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产生感觉,享受这些境界。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但是在这个分别当中的人,他不知道他里面的这个发展出来的一种因,他不知道,是展转发展的,是一种互相对的作用的,他不知道。所以说,在这个各自的境界里面起了迷惑。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

  如果是修行人呢,他入于三昧正定当中,或者我们的觉意三昧当中,开发自性。

  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

  但是因为习的力,还是微起而不觉知。

  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因为识本来没有灭,就是本性的光明,只是不取于境界了,从此悟到了:噢,这个境界都是心量的作用,对境界的执着。如果现在不执着境界了,境界自然空了,而这个识自然不灭而灭。没有分别,他就本性放光了。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

  非常的微细。

  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这里面***微细的。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

  就是见到本性的、如实修行的人、悟到本心的人。

  以智慧力了诸地相

  知道他的这个识的诸地之相,他的差别微细的地方才知道他的变化。

  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

  “善达句义”,就是关于真理、对宇宙这些识、境界、流转,或者说本性开朗的那些道理、真理。那么,善达这些句义是“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也就是在无边的佛下广集了善根才能善达这些佛的句义的、甚深的真理的,才能开悟和明心见性的呢。所以说,他“不妄分别自心所见”,不会妄加分别,自心所见的任何境界不会妄加分别。

  能知之耳。

  他就能够知道,这样的人才能知道。不妄生分别的人,才能真正如实的知道这样的境界。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

  修行的人宴处在山林寂静的地方。

  上中下修。

  有上等的修:唯观自心。

  有中等的修:依佛的言教去观想、观修。

  下等的修:就是依着师父,老老实实的修一个简单的法门,或者持戒,或者苦行,等等。

  这些的修行人有上中下各种不同。

  能见自心分别流注。

  那么,他在定当中、用功当中,就会见到自己的思想、妄念特别多,一直在流在动,能够见到自己的妄想。已经见到,说明有定力了。有的妄想见不到,还没有定力,分别流注。

  得诸三昧自在力通。

  然后,他在这用功当中,不随着流注转,心能够空掉,那么他就“得诸三昧自在力通”,得到三昧了。心不随妄念转,就得到三昧。然后有自在的力量、神通。

  诸佛灌顶

  这个时候,诸佛给他灌顶,自然给他灌顶。

  菩萨围绕。

  菩萨会围绕着他。

  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

  知道心意识在那里作用,他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作用都能了知了。

  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这个时候,他超越了“爱”,一种所有的贪爱,还有“业”力,过去的业、业报,还有无明。生死大海就超越出来了。

  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要亲近这些诸佛菩萨,或者如实修行的大善知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等诸色 盐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异非不异

  意等七种识 应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 种种波浪转

  藏识亦如是 种种诸识生

  心意及意识 为诸相故说

  八识无别相 无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心能积集业 意能广积集

  了别故名识 对现境说五

  这是佛说的总结性的偈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青赤诸色像 众生识显现

  如浪种种法 云何愿佛说 

  青的红的种种的事物的色像,都是众生识的显现。那么,就是好像浪一样,大海的浪涛一样,种种的法,到底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转变的。那么,“云何愿佛说”,这到底怎么样,愿佛来开示。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 浪中不可得

  在这个波浪当中,本来不可得。

  言心起众相

  “言心”,讲这个心升起了众相。

  开悟诸凡夫

  说这样的话,主要是开悟凡夫用的,佛为了使众生明白,就讲了这样的话,说“心起众相”。

  而彼本无起

  识浪境相,青黄赤白,种种的相,本来没有起,本来没有升起。

  自心所取离

  只要你的自心对他的执着离开了,不去取他的相…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