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P5

  ..续本文上一页地方,还不够。所以说,还没有灭尽根识,他还会带起,带起的时候呢,有时候会覆盖,有时候会影响,有习气在,这就是习气,习气还在。所以说“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灭掉了,“即一切根识灭”,没有灭掉习气,还会出现,所以

  是名相灭。

  这叫相灭。相上,相就现象,现象就灭掉了。所以说,证到本性的人才知道:相完全是空的、虚妄的。没有证到之前,还多少带有一种感觉在,还有实有在。

  大慧。相续灭者。

  什么叫相续灭呢?

  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

  所依的因没有了,因就是无明为因啊。过去的戏论习气为因,没有了,及所缘的境界也没有了,相续就没有了,相续性就没有了。相续性没有了,就不会再造业。

  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

  所依的因,无始以来,过去所装下的那些戏论的习气很多,虚妄的习气。

  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我们看到东西、分别境界,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成道有余了,就会成就了。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搞清楚。所以说,所缘的是什么?自心所见的分别境界:天天看到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天天在这里面动,那永远在生死当中。如果见了境界不动心,什么好不好,什么是我的你的,都不分别了,那么相续就没有了。相续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佛的功德自然开发、自然显现。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

  泥,泥巴,泥团和里面的微尘“非异非不异”,不是两样,又不是一样。

  金与庄严具亦如是。

  金和庄严具也是这样的。“庄严具”,佛像都是金子做的,金子打造的,他也是金子,又不是原来的那种样子的金子了,所以说,也是这样。

  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

  这些分别灭掉以后,识的执着灭掉以后,这个本性的真相不灭,这就是证道,证到本性、真相。这里讲是比喻的意思,相上的破掉了,那么微尘就是空了,微尘没有什么,就是化掉了,化掉以后呢,里面就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虚空相,意思说,如如不动的真相。

  大慧。识真相不灭

  识的真相不灭。

  但业相灭

  业识灭掉了,虚妄的东西没有了,真相就留下来了,本来存在。

  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所以说,藏识的体是不灭的。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

  这些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

  外道是什么?不知道境界是自心分别显现的。

  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于自性第一义上,见有和见无,起一种言说。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若生若灭若诸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是破坏断灭论。何以故。不得现法故。

  “现法”非常重要,自心所现,第一义当中如如不动,不作有见无见,种种见不生,现法得到法乐,这个法乐就是自性的、无分别的清净显现,就是自性法乐。

  不见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牙。此亦如是。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过现未来从无生有。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见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就是这一段,打破了外道以后,就指出来,能够体会到一切都是空中的云,“如旋火轮”,它本来没有圆轮嘛。一切世界都是这样,本来不是真实的。那么,他这样观照以后,离“分别缘”,心没有分别。“亦离妄心所取”的为义,执着什么概念、一种意义,以及“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知道自己的身体、所有的东西以及自己住的地方都是藏识,“藏识”就如来藏识嘛,这是本性,也可以说本性显现的,都是空的。那么,没有“能所取”,平时生活当中没有能取和所取,也没有“生住灭”的执着、变化。那么,“如是思惟恒住不舍”,经常这样观照、思维、明白、透彻,透彻这一切。那么,佛就讲了,大慧啊,这样的菩萨就是大菩萨了,他“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生死涅槃平等是什么?证得大道,生死就是涅槃,现在不用到哪个时候证什么涅槃,住什么涅槃,现在就是涅槃,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

  大悲方便无功用行。

  而且做到大悲方便利益众生是无功用行,不会执着这是功德,我一定要怎么去做,一定要布施多少钱、供养多少钱,一定要做什么。他知道这个大悲方便利益众生是无功用行、自然而行,该做什么做什么。

  观众生如幻如影

  自然观一切众生如幻如影,不会执着。

  从缘而起。

  都是从因缘而起,由缘而起,由缘而灭,缘生缘灭,当体就是空的,当体即空。

  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

  这一切境界离开心都没有,都是心的显现。

  行无相道

  而从此有行无相道,“无相道”,就不着相的道,不执着是男的女的,不执着自己高和低、好和坏,什么都不执着,外面也是一样,一切无内无外,行无相行。

  渐升诸地

  这样子自然升上诸地,菩萨地道自然升上去了。

  住三昧境。

  这样就安住在这个灵知不动的三昧境界当中。

  了达三界皆唯自心。

  了达三界一切法都是自心。

  得如幻定

  得到如幻的定,不是说:噢,我定下来很清净,这是定。不执着这个。一切如幻如幻的显现就是定,做游戏。管理家庭、工作、带孩子、做什么事,都是定,这些如幻嘛,就是定。知道如幻,我不动心,就是定了,如幻定。

  绝众影像。

  什么电视看了,影子都没有。什么事经过了,影子有没有,没有在脑里翻影子。“绝众影像”,影像没有,不会老是有影子:啊,什么影子出来了。看过电视、看过什么人、什么什么------,都在放电影。这心里面没有什么电影,一片空明。

  成就智慧证无生法。

  “成就智慧”,事情来了,自然有相应的智慧会解决这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证无生法。

  入金刚喻三昧。

  “金刚喻三昧”能断一切烦恼,心不动,像金刚一样。

  当得佛身

  这样的人,他“当得佛身”,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都圆满了。

  恒住如如。

  如如,体如如、用如如,就是如如境界了。

  起诸变化力通自在。

  到后来就起诸变化,“力”,道力,神通得自在。

  大慧。方便以为严饰

  这样的人修行到这里,以方便作为庄严。“方便”,什么叫方便?方便就是究竟,方便就是你需要咸的,我给你咸的吃;你需要甜的,我甜的给你吃。一切随着需要、随着存在而显现的都是方便。别人需要的银子,你不用金子给他。别人需要银子,你金子给他就不方便、不庄严了。一切呈现都是方便呈现,就是为庄严、严饰。

  游众佛国。

  游一切众多的佛国。

  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这就告诉我们,修道成佛是怎么成的,就是这么成过来的。

  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心因缘所作生住灭法戏论分别。

  佛总结了:大慧啊,大菩萨他想证得佛身,应当远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心这个因缘所作的生住灭法的戏论分别。归纳就是最后一句话:不要在这些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以及心数作法的种种生住灭上起什么戏论分别。应该不要分别,用智慧观照。什么叫戏论?有好有坏、有取有舍、比高比低,这些叫戏论。心里面没有什么,就不戏论了。

  但住心量观察三有

  但住自己的广大心量,圆观万法,来作出种种观察三有的境界,要观察的,不是不观察,要显现的。

  无始时来妄习所起。

  这个时候,还要观察无始以来的虚妄的习气所起:我有什么习气,有什么动念处。这个一观察,马上化掉;一观察,马上化掉,自己心里面所显现的,化掉。

  思惟佛地无相无生

  还要思维佛的境界,没有相,也没有生,不要老是在相上去找佛、去找境界,无相也无生。

  自证圣法。

  自己证得圣人的法,都是自证的。

  得心自在无功用行。

  得到心自在,无论睡觉也好、在外面跑路也好,逛街、跑路、做什么、开玩笑也好,都是在用功。“无功用行”,没有有意去用功,自然用功,这就是大圆满的功行、成佛。

  如如意宝随宜现身。

  像如意宝一样,到后来“随宜现身”,哪里人需要你,需要你怎么样做,你就怎么做、怎么说、怎么表现出来,像如…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