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P8

  ..續本文上一頁個地位就上去了,自然上來了。還有到一切法相都不執著,而且成就如幻叁昧身,在光明當中,雖然無相,能夠起變化身了,意生身,很多很多變化,然後這樣子的話,到後來就是證到佛地位。那些仁波切、成就者就是這樣證過來了。我們這段是很重要。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爲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爲諸菩薩摩诃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淨治二無我觀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叁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舍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

  剛才這裏講的,問的問題,菩薩修學這個叁相,以後怎麼樣超越一切、怎麼樣得到成就、怎麼樣自莊嚴入如幻的叁昧境界,而且“住一切刹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怎麼樣成如來。意思說,怎麼成佛。到這一段問的問題,就怎麼樣成佛。菩薩已經開悟了,也這麼修了,到後來他怎麼樣成佛的呢?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于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複有外道。見大種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于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雲何兔角離于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

  聖人所行的聖智,行什麼?遠離一切分別見,有見無見,一切見不生,一切知見不生,就是聖智所行的地方,“遠離彼見”。

  是故于此不應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何以故。彼以分別爲生因故。以角分別爲其所依。所依爲因離異不異。非由相待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于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于誰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不正因故。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大慧。複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于分別。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言彼角無。大慧。分柝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彼塵其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有分別。

  意思說,不要在這個外道啊、這些哲學啊,這些觀念上老是去分別,不要有分別。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于一切國土爲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只要觀察自心,不要在這些方面去討論、去觀察什麼。觀察自心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影子、能不能出現功德而不執著,等等。要說修自心的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心所見無有

  心所見有或者無

  唯依心故起

  都是依心起

  身資所住影 衆生藏識現

  身體和我們的生活資具所住的地方,都是影子。

  心意及與識 自性五種法

  二無我清淨 諸導師演說

  長短共觀待 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 因無故成有

  有無是相待的。

  微塵分析事 不起色分別

  唯心所安立 惡見者不信

  外道非行處 聲聞亦複然

  救世之所說 自證之境界

  這裏所說的是超越外道和二乘的,是什麼?是“救世之所說”,救度世人成就的這個所說,是佛、大菩薩自證的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爲淨心現流故而請佛言。

  爲了清淨自心的現業流識,現在心在動、在流動,怎麼淨化這個心的流動呢?那麼,大慧菩薩就提出問題了。

  世尊。雲何淨諸衆生自心現流。爲漸次淨爲頓淨耶。佛言大慧。漸淨非頓。

  是慢慢淨的,不是一下子淨的,心裏面的流注、那些心念、微細的地方,不是一下子頓淨的,慢慢淨。

  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

  是慢慢的,不要急。只要你開悟了,不分別,不取相,自然有一天會成就的,他慢慢的會化掉的。

  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而非頓。譬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這個就給大家安心了。有人的說:我雖然明白本性了,怎麼這麼慢,還沒有成就呢?因爲現業流識是慢慢的斷的,大地生草一樣慢慢長起來的,不是那麼快的,有時間性的。

  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而非頓。

  講了很多比喻,意思是這樣,諸佛菩薩在加持你,你開悟了,諸佛菩薩一直在頭頂放光加持你,是幫助你要斷掉這些現業流識的分別、微細的地方,他會幫助你的,所以不用擔心的。佛又講比喻:

  譬如明鏡頓現衆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

  在沒有分別的心當中是頓現的,無相境界,沒有分別。

  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淨諸衆生自心過習。亦複如是。頓爲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于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報佛亦爾。于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衆生令修諸行。

  意思說,到後來,漸漸消除以後,到了後來,豁然之間像明鏡一樣開朗,一片圓明,這個時候就頓現這個功德境界了,頓時得到成就。所以說,修的時候,沒有開悟之前的修是漸修,悟的時候是頓悟;悟之後又要漸修,漸修以後,證的時候是頓證。譬如說,在修的時候不知不覺,但哪一天,突然之間證到了,一片圓明開現,噢,到了!這個時候,自心圓明不動,諸佛功德一齊顯現,噢,怎麼到了。就是這樣。所以說,證道哪一天還不知道,突然之間到了。其實諸佛都知道你哪天會到,他一直加持你,只要你開悟見性了,他一直加持、加持,慢慢、慢慢,到有一天突然成就了,是這樣的。所以說,是頓的。報身佛也是這樣,“報佛亦爾。于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衆生令修諸行”。

  譬如法佛頓現報佛

  在法身佛的體上頓現報身佛。

  及以化佛光明照曜。自證聖境亦複如是。頓現法相而爲照曜。

  當時證道的時候是頓現的,所有的成就者都是這樣的,頓時而證。

  令離一切有無惡見。複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系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

  習氣也好、幻相也好,這一切都沒有自性。

  而諸衆生種種執著

  這又反過來,剛才講了證了,證道的情景。現在又講衆生有種種的執著。

  取以爲實。悉不可得。

  都不可得。

  複次大慧。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依草木瓦石幻作衆生若幹色像。令其見者種種分別。皆無真實。

  都沒有真實。

  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于緣起性中。有妄計性種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

  “妄計性生”就是遍計所執性。

  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

  什麼叫法性的佛?就是法身佛,這個法身佛是自證的聖智所行的地方,而所行的地方是離開心的自性相的所有的分別。

  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禅定智慧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

  什麼叫化身佛所說的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等,“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就是化身佛所說的。

  越外道見超無色行。複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

  法性佛是沒有攀緣的,安住在空靈覺性當中,一片不動,“非所攀緣”。

  一切所緣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遠離。

  都沒有,所見、所緣、一切所作,或者說,根和量都沒有,一切遠離。

  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

  他們不會知道。

  是故大慧。于自證聖智勝境界相當勤修學。

  就是安住法身本位,是離開能作所作、能見所見、一切相的執著的。所以說“當勤修學”。

  于自心所現分別見相當速舍離。

  你自心的觀照當中,所有的顯現的分別境相,應當速速舍離,馬上要化掉,不能再起分別,一點點分別都要不能起,化掉。

  複次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聖智殊勝相。分別執著自性相。

  就是二乘人有這兩種相。

  雲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谛境界。離欲寂滅故。于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獲禅解脫叁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未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

  就是他們還有變易生死,還住在自己境界裏面得樂,還沒有離開習氣,這是聲聞人得證的境界。

  菩薩摩诃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愍衆生故。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叁昧樂。

  就是菩薩也證到這樣的境界,證到超越叁界,在這種叁昧的空靈當中得到樂、真實的樂。但是,菩薩在這個時候,他就自然起大悲心,憐愍衆生,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叁昧樂,不追求自己的叁昧樂。

  諸菩薩摩诃薩于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

  不應該住在這個上面。

  大慧。雲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

  聲聞乘“依教理見自共相”,自相共相,分別執著,認爲法是存在的。

  菩薩摩诃薩于此法中應知。應舍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聖智第一義境。將無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因自相不…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