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輪回的主體是“神識”,輪回的動力是“諸欲因緣”,輪回的處所是“叁界六道”,輪回的形式是“舍身受身”,輪回的原因是“罪障深重”,輪回的結果是“受諸苦毒”。如此段段分離的生死狀況,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分段生死。在神識受業力所驅動的情況下,生命長河中的不穩定情景也就顯得那麼必然,那麼實際。
輪回的主體就是神識,可以相比中國人所說的靈魂(但不同于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複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增一阿含經》卷七說:“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藥師經》說:“彼自身臥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卷八說:“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解脫輪回之後,神識就被淨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恒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
從輪回的環境來說,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從輪回的現象來說,就是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這是叁類六種有情的生命現象,各道衆生在時空維度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吉凶禍福、智慧賢愚上,也是各不相同。如同電視具有六個頻道一樣,叁惡道純粹是悲劇的內容,叁善道就是喜劇的畫面,其背後的導演則只有一個,那就是輪回的主體——神識。輪回的其它因素,似乎都只是各種演員、場景和道具。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輪回中扮演一個喜劇的角色,當然也可以扮演一個悲劇的角色。同時,根據導演的需求和場景的情況,隨時可以改變悲劇和喜劇的角色,這就是生命現象的輪回。
在輪回中的我們,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是極不自由,也不能真正獲得永恒的安定。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需要獲得喜劇的叁善道,而不應去那悲劇的叁惡道。因爲在善道裏,我們才更有機會突破輪回的束縛。所以佛教臨終關懷的起碼要求,就是在臨終者行將選擇善道和惡道的時候,我們能夠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能夠以歡喜的心情去轉世(換頻道),從而使之有機會再進一步努力,解脫生死之苦。當然,根本目的就在臨終或者中陰之時,能夠引導他們擺脫輪回的束縛,從而獲得徹底的解脫——使他們自己當導演。
二、現實情緒的輪回
除了生命現象的輪回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實情緒上的輪回。佛法講“一切唯心造”,就是說明了一切外部環境的存在,也就是我人內心世界的一種投射,特別強調了我們作爲生命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生活的環境和生命的表現形式,都是隨著我們內心世界的美醜好壞來展現的。也就是說,六道輪回的各種情形和性質,實際上都存在于我們的情緒之中。
據說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曾經問志公禅師,如果有天堂地獄,能否帶他去親自一看。志公說可以。當時禅師就對著梁武帝破口大罵,惹得梁武帝怒火中燒,拔劍就砍志公禅師的腦袋。禅師一看,趕緊躲到柱子的後面,大聲叫道:“這就是地獄”。梁武帝猛然發現自己上當了,這才立即表示慚愧,並向志公禅師道歉。禅師就從柱子後面出來,大聲笑道:“這就是天堂”。梁武帝對此表示非常滿意。
這是一種“推因知果”的解答方式。六道輪回的因就是善念和惡念,殺盜淫等十惡是叁惡道的因,不殺不盜不邪淫等十善就是叁善道的因。只要具有這些善與惡的心念,就會在條件具足的情況下,因緣和合,而得到相應的結果。因此,現前一念心的善和惡,就已經決定了當時體現的生命素質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念和情緒,就是如此的不穩定和循環不已,此即現實情緒的輪回。
如果從“依果尋因”的角度來看,那麼生命現象的輪回就是現實情緒輪回的外在表現。情緒的輪回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情緒不穩定,而這種不穩定的情景,也直接相對應于六道的性質。亦即在情緒上可以分爲六大類,對應情況是:
六道情緒對應表
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天道
情緒無奈不滿無知好勝正義純善
表現嗔恨貪欲愚癡激烈五戒十善
每個人都有這六類情緒,而且基本上都沒有超出這個範圍,不停地重複著這些無奈或者善良,這就是“輪回”的意思。當一個人的情緒經常處于無奈、不滿、無知時,他所體現的現實生命就是痛苦的、黑暗的;而當一個人的情緒時常處在挑戰、正義、純善時,他的現實生命也就充滿了光明和喜悅。這是必然之理,也是因果緣起的立足點。
在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中,無明、愛、取叁煩惱,就是輪回的動力,即是現實輪回的主要情緒,即所謂“流轉叁界中,恩愛不能脫。”因此,對于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就能體現出生命層次的提高。這也是佛教臨終關懷之所以要特別對于老、病、死者進行引導的悲心所在。希望憑藉這種關懷,能夠使親人、朋友或者陌生人,都能夠獲得更加完美自由的生命。因爲,輪回的束縛,是完全可以超越的。
叁、超越輪回的束縛
既然輪回就是生命和情緒循環不已的現象,具有不穩定性,具有無盡的局限和束縛,那麼,消除這種不穩定和解脫這些束縛,也就成爲改善生命的終極目標了。所以,解脫生死輪回,就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義趣所在。
六道輪回之所以能夠超越,是因爲輪回的束縛乃是虛妄不實的幻象。六道都是由于凡夫衆生的虛妄分別而導致的,輪回的本身並沒有一個永恒真實的自我。輪回主體的神識就是“我執”的體現,這是生命中最大的一個誤會!一切都是以“我”爲中心,圍繞這個被誤會的“我”,而造作了各種善惡好壞的事業,隨著這些善惡事業的力量,推動這個虛妄自我的主體——神識而上下循環,苦樂紛陳,輪回不已。
那麼,只要能夠解除生命中的這種“誤會”,消除由于誤會而産生的“我執”,停止以“我”爲中心的一切行爲,解放這個被束縛的“自我”,淨化生命中的負面因素,使生命呈現其本來面目,就能夠超越以“我”爲軸心的苦輪,從此徹底解脫生死輪回。
超越輪回束縛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無非是“禅定”與“智慧”。修習禅定就可以消除不穩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漸臻至穩定安詳;修習智慧則可以解脫煩惱痛苦的束縛,從而達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灑脫境界,還我生命的真實。在定、慧都到了圓滿極致的時候,甯靜和光明的佛性,就完全顯露出來。此時,我們才算真正有了永恒的皈依。
所以,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以“超越輪回的束縛”爲目的,以適當的方法,使臨終者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消除對自我的疑慮和誤會。使其在生死危難的關鍵時刻,得以醒悟,回歸自由的生命樂園——淨土。
誤會消除了,誤會引起的六道輪回也終止了;生命覺醒了,覺醒之後的身心世界也沒有障礙了。正如永嘉大師所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在知道衆生輪回六道,苦不堪言,確實是世間最根本的大事之後,那就應該妥善地解決這樁大事,使人生充滿覺悟的激情和超越的智慧,覺悟乃人生之真谛。只有通過對生命的究竟覺醒,才能夠免除夢幻顛倒的生死之苦,才能夠于大千世界之中來去自如。因此,“以覺爲本”也就成爲佛教人生觀的核心內容和價值取向之標的了。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