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

  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

  達 照

  第一節  本覺與生死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華嚴經》說:“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猶如大地,能作一切衆生依怙!”《阿含經》說:“如來,至真、等正覺。”《法華經》說:“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又雲:“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爲覺悟群生,震動于一切。”簡而言之,佛法就是覺悟之原理與方法。

   本覺就是一切衆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淨心。如此本覺之性,無有生滅來去,超越是非好壞,清淨無爲,渾然天成!人人本具,毫無散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正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遠離十八界,以及世出世間的種種分別執著,無有一切名言概念,真是微妙無比,難以形容!

   本覺之性,本自覺了,如如不動,沒有束縛,亦無解脫。休以動亂之心,將其尋覓;莫以解脫之念,將其瓜葛。起心動念,猶如隔岸觀火;息心停念,亦是隔靴搔癢。意識心念,全無用處;不念不知,亦不能及。

   本覺之體,即是真如,就是我們的真心本體。離開虛妄就是真實,沒有動亂就是甯靜,真實甯靜的本體,永恒長存。叁際平等,十方圓融,超越時間和空間。如寒山子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本覺沒有生死,生死遮蔽本覺!譬如天空本身並無雲彩,而雲彩卻覆蓋了天空。生死浮雲有來有去,本覺天性不動不搖。妙湛總持不動尊,如此本覺世希有。

   如《大乘起信論》說:所謂的“覺”,就是指我們這個心的本體離開了一切妄念,也離開妄念的相狀,如同虛空一般,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而稱其爲本覺。爲什麼呢?本覺是對始覺來說的,因爲始覺所覺悟的境界也就等同于本覺了。  《解深密經疏》卷叁說:“真如有二義:一所緣境,名爲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  這是說真如實際上也就是本覺。《金剛叁昧經》〈本覺利品〉也說:“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衆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衆生,令彼衆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法身真相,人人有份,平等平等,萬古常然。所謂“一覺”就是本覺。佛陀說法之目的,就是“令彼衆生,皆得本覺”。

   果真要于當下體認本覺,亦無難處。經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只一“歇”字道破,何等快捷!

   當否定了這一切現象和概念之後,能否透過現象而看到本質呢?而此本質卻又不是離開現象之外的另一個東西!“說是一物即不中”的無言,畢竟還是露于言表了;得意忘言,得魚忘筌,也早已用過“言”和“筌”了。所以,正在否定的時候,能否窺見不曾被否定的那個“力”字一聲?它是現成的,不假修成,不需建設,不勞尋覓。當你尋找它的時候,只要抛棄那個“尋找者”,就能一睹它的風采了。

   不過,真正體認本覺之後,此時已經不再叫本覺,而是叫做始覺了。爲何叫做始覺?這是針對我們現在的“不覺”來說的。凡夫衆生,無明風動,于清淨湛然的本覺之中,忽然現起不覺相狀,背覺合塵,流轉生死煩惱之中。如《大乘起信論》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地藏經》說:“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所謂“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從此迷失本覺,起惑造業,枉受輪回之苦。即便如此,本覺之性也未曾遺失,亦無動搖。

  一、本覺如鏡

   本覺猶如虛空般的一面鏡子,光明潔淨,纖塵不染,但卻可以在鏡子裏面展現各種不同的景象。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本覺具有四種大義:

   1、如實空鏡

   如空淨的鏡面,不染任何外物影像,心體離念,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畢竟清淨無垢。論雲:“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所以,這不是依靠修行覺照的功夫才這樣的,而是原本就是如此,沒有造作,沒有覺照,也沒有一法可得。如如不動的本覺就是這樣,離心、離境界、離一切相。哪裏還有什麼清淨、不清淨之說呢?離念之後,自心即能當下體悟,契入如實的本覺之中。

   2、因熏習鏡

   即本覺如實寂靜,而非空無所有,如鏡面上能夠映出一切境界之相,而鏡本身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心體常住,亦是如此。因爲一切法就是真如實性的顯現,智慧之體原本不動,具足一切無漏功德,亦能熏習(就是熏陶和練習的意思)無量衆生,成就清淨微妙的智慧。自體無生,妙用恒沙,所以叫做因熏習鏡!

   3、法出離鏡

   比如拂拭塵垢使鏡面顯得明淨,此明淨與原本鏡子的明淨是一,而不是二。本覺的體性若得出離煩惱障和所知障,離開生滅與不生滅的心識和合相狀,遠離一切相貌,恢複圓滿的本來面目,也就淳淨清明了。

   4、緣熏習鏡

   猶如明鏡,塵埃既被拂拭,即可以用來普照萬物,爲人所用。智慧之性淳淨之後,就得以遍照衆生的身心世界,隨念而能示現,成爲外緣的熏習力量,而令他人修習善根。

   其中,前二鏡是就在纏(生死煩惱)的本覺而說明自性淨,後二鏡是就出纏(無明業障)的本覺而說明離垢淨。本覺之自性原本清淨無染,但對于生死凡夫而言,卻是需要遠離煩惱塵垢方能得以證悟,所以說是“離垢淨”。

   在自心之中消除一切妄想執著,便可證悟自心本覺,如此本覺即有無邊智慧,清淨微妙,不可思議。從而廣度一切衆生,無有疲厭。盡管寶鏡已被塵封千年,需要靜靜地勤加拂拭,但若垢盡光現,即可光明萬丈照天照地。無論作用如何,明鏡始終不變,所以說本覺如鏡。

  二、生死如塵

   本覺如同鏡子一樣,生死也就如同在鏡子上的灰塵了,除了擋住鏡子的光明以外,還能體現出鏡光的偉大價值。假如從來就沒有灰塵存在,或者灰塵完全掃淨之後,那麼鏡光的妙用也就沒有了參照系,同時也就失去了鏡光這個名稱了。如《起信論》說:所謂“不覺”,是指不能夠如實了知真如本體的緣故,由此不覺之心的生起而有妄念現前,妄念並沒有自己固定的相狀,也並不離開本覺。猶如迷失方向的人,就是因爲方向才有迷失的事情,如果離開了方向,那就沒有什麼迷失可言了。衆生也是如此,因爲有本覺所以說是迷惑了,如果離開本覺的覺性,那也就沒有什麼不覺可言了。正是因爲有了不覺這個妄想的心念,這個心念又能夠知道名稱和義理,對此而言就有真覺的存在,倘若離開了這個不覺的妄想之心,那也就沒有真覺的自相可說了。  

   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人生數十年光陰固然有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就在現實短暫的人生中,所有事業也是如同飄忽不定的塵埃,瞬間散盡。何況心中念念遷流不停的妄想,千頭萬緒的思念,究竟能給我們留下什麼呢?這個色身肉體的終結,不也是“塵歸塵、土歸土”嗎?不但此色身的死亡猶如煙塵消逝,而且在活著的時候,不也是一抷黃土而已嗎!有誰能把握生死的自如,有誰能生而不死呢?

   色身肉體是這般的無常,我們的心靈亦不例外,也是如同空中飛舞的灰塵,動亂不定,沒有起點,沒有歸宿,沒有方向,沒有依靠!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和消滅,就是微塵般的生生滅滅,無有窮盡。真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生死凡夫的一切身心世界,無非都是鏡上的塵土,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必將消隕,不留痕迹。而生命的真實,卻不僅僅只是如此而已。拂去塵埃之後,便是解開生死謎妄之時,而且這個機會隨時都存在于我們的生命中,哪怕到了生死關頭的那刻,也還是回歸本覺的最佳時機!

   因此,佛教臨終關懷的內容,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幫助臨終者認清生死的真相,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解脫生死苦痛的絕好機會;二是借助死亡的機會可以直接證悟人人本具的覺性,從此打開生命絕對自由的幸福之門。即使還沒有面臨死亡的考驗,我們也非常有必要關懷自己眼前的生命,了解並證得自己生命的真正內涵——本覺,這並不比關懷臨終者更爲次要。

  叁、生死即本覺

   生死原本就是覺悟的!生死與本覺,相融相即,都是自性清淨心的完美體現。自性清淨心具有“真如”和“生滅”這二門,本覺(真如門)與生死(生滅門)同時並存,不相妨礙。本覺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實自我。它與“生死”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是生命的兩種不同展現。但是,這又很難用局限的語言來闡述它的內涵,也無法用蒼白的文字來描繪它的原貌。

   因此,對于不了解本覺的人來說,生死是孤獨無依的,是痛苦可怕的,也是無能爲力的。而對于證得本覺的人來說,生死就不會顯得孤獨無依了,生死甚至是生命中豐富多彩的一種莊嚴,是生命中活潑可愛的完美點綴,彌足珍貴了!

   《天臺法華之哲理》說得好:“譬如死的問題,一般人都認爲有生才有死、相對于死而見生,且不願死亡而願求生的永續(不死之生)。然如此卻無法真正感得永恒的生命。舍生舍死,超越生死二邊,才能不生不死(不滅)。亦即是,達到生死一如,才能把握永恒。如果要否定,則須同時否定生與死;如果要肯定,則須同時肯定生與死二者。這樣才能真正見到永恒。再積極的說,死與生同樣都是永恒的活動形態;由此始能克服對死的懼怕,成爲生也好、死也好的達觀。《生死覺用鈔》(《本無生死論》)說:“生死二法,是一心妙用,有無二道,是本覺真德,故生時無來,死時無去,無來妙來,無生真生,無去圓去,無死大死,生死體一,空有不二。””  

   真的好奇怪啊!站在生死這面,看不見本覺;站在本覺這面,也看不見生死。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二者,卻能夠如此相安無事的並存。就象…

《超越死亡·第二章、以覺爲本——覺悟乃人生之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