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P3

  ..续本文上一页、盗、淫、妄等等,就是创造堕落恶道的条件了。

   因和缘是互动的,尤其是对于生死不能自在的痴迷凡夫来说,就只能随着行为的善恶而改变着身心环境的好丑,随着环境的好丑,也改变了内在行为动力的善恶。但是,对于修行者和圣人,或者睿智的觉者而言,任何外在的环境条件,也都可以成为其升华自己生命的有利助缘(顺、逆增上缘)。

   从恶缘、善缘、净缘这三方面来看,业缘包括了:逆缘、恶缘、尘缘、染缘(此四为恶缘)、福缘、善缘(此二为善缘)、法缘、净缘(此二为净缘)。我们知道,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还没有成佛的条件。即成佛的因我们已经有了,成佛的缘(条件)还要靠现在去创造。修行就是要创造各种成佛所必须的条件,创造的条件到什么样的程度(是菩萨、罗汉,还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就将以什么样的身份来体现生命的智慧和德相。然而,我们这些苦难而痴迷的众生总是把各种好缘不经意间就变成坏缘,而佛菩萨圣人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坏缘却总能把它们变得更好,这就是迷者堕落、觉者上升的生命景象。

   如下“凡圣迷悟业缘图”所示(略):

  如图所示,凡夫总是把“缘”直线或相对应的往下堕落,诸佛菩萨以及觉悟的圣人们,却能够将之直线或相对应的往上升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识所主,业感缘起。十法界中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业因、业缘和合而生。由此看来,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在身、口、意等各种行为(业)中,加强对条件和机遇(缘)的把握、珍惜,乃至改善、升华。

   所以,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要促进临终者对“缘”的把握、改善和升华。关怀的本身也就成为了临终者升华生命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机遇。佛教极力提倡人们能够珍惜这种缘。

   缘起观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大乘佛法里面包括了:业感缘起(惑、业、苦三道辗转轮回而因果相续)、赖耶缘起(业感缘起之所缘而生者)、如来藏缘起(又作真如缘起,赖耶缘起之所缘而生者)、法界缘起(由上可知如来藏体为真如,若更有所生即非真如;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现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缘起理论缜密细致,而此处所指的就是第一种业感缘起,故称之为业缘。

  三、业果

   业果就是指行为的必然结果。业就是行为,有了行为之后,就必定会有相对应的结果出现,这就是业果。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说:“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义林章》卷二也说:“断见众生,不信后世善恶业果。”

   《杂阿毗昙心论》卷一说:“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

   三界六道之中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恶业和善业,善业和恶业的因缘成熟之后,那就感召了三界之内的各种“果实”了。所谓“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

   一般来说,业,就是指善行和恶行;果,即由善恶行为所感召的人、天、鬼、畜等六道之必然结果。此外,业与果的关系就是彼此相接相续的,业包括业因与业缘,果包括业果与业报,简而言之为因果,因果相似相续,生生不息,无穷无止。相似故不常,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正是佛法的中道正观,也是佛教宇宙生成论的基本模式。

   至于《新译仁王经》卷中所说之“三有业果,一切皆空。”则是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来看的。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所谓“三界若空花,毫无真实者。”六道之中,一切有为造作之业都是无常苦空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有解脱生死之后,所得到的清净圣人之果,才是真实不虚,寂灭安乐的。所以,佛法中的终极目标就是解脱一切业的束缚,所谓“佛是无业行人”,这里的“无业”是指无善恶相对的有为造作,和感召三界的染污之行为。

   因此,从圣人的角度来看,凡夫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善与恶,都是属于染业,而圣人的一切行为则都是超越了有为法之善恶的,都是属于清净的业。那么,圣人的各种果位,也就都是净业之果了。

   从前面的三种业因(恶因、善因、净因)可以看出,修行者和觉悟者,在善因、净因的基础上,通过对福缘、善缘、法缘和净缘的珍惜把握和升华,就能够得到圣人的果位,这是毫无疑问的必然之理。“业果不虚”,其理在此。

   由于一切行为都会形成其自身的相应结果,因此行为人就会对这些结果有了直接的受用,这就是所谓的业报了。

  四、业报

   业报就是指行为所发挥的直接受用。业果是从形成了客观的事实来说的,而业报则是从形成了主观的感受而言的。感受有苦受和乐受之别,所以《成实论》卷八〈三受报业品〉指出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如果从受报的时间早晚来看,一般有三种情况,即是现报、生报、后报。如《成实论》卷八〈三报业品〉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报”,指有情众生造作了不善不恶(无记)之业,不引生苦乐之业报,故称之为无报。

   从业因到业报,其间必须具备业缘和业果,就在业报方面,还有总报、别报,乃至依报、正报之分。总之,我人身心世界的存在,必定是由其相对应的行为之内在动力、外在条件及其最终结果而来,所以佛法就以此行为的因、缘、果、报来说明宇宙人生等,各种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我们彻底认清了这种“业果缘起”依存关系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和憧憬!因为在尚未感受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一切努力(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改善业缘)都显得极有价值,丝毫都不会落空。哪怕是在临终最后一口气的时候,都可以改变将来的结果和受用。

   所以,佛教业报论就是切切实实的“行为负责论”。经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勿以恶小而为之,刹那造罪,殃堕无间。”由是观之,佛教业报论岂非全面积极、努力向上、充满奋斗力之人生观乎?于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观点上,尤其看出这种争分夺秒地爱惜生命、改良生命、升华生命而不懈精进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佛教业报论在时间上,牵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此过去世和来世之有无,又是凡夫众生一个重大的生死之谜,故须进一步来讨论佛教轮回说。

  第三节  佛教轮回说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心地观经》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轮回又称流转、生死、轮转、生死轮回、轮回转生。《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贪欲、嗔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诸苦因,犹如种子能生于芽,众生以是轮回三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报恩品〉也说:“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

   《法华经》亦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轮回在三有和五趣的众生,都是被贪嗔痴等生死因缘所困缚,丝毫不得自在。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质实而言,轮回的本意即是“不稳定”,生活在不稳定的时空当中,世界的美丑和情绪的苦乐,都难以预测,难以把握,难以稳定,难以自如。

   从时空的现象来说,每一种生命的现象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时空维度的差别,而导致了对世界观感的不同。而且各种不同的世界观感,可以在生死之际,进行彼此转换,此即生命现象的轮回。

   从我们的情绪而言,每一个众生的情绪也都是极不稳定的。内心世界的苦乐感受,也就直接影响了生活态度和人生品味。而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品味,又是可以通过观摩、训练来改变的,在起心动念之际,彼此就能互相转换,这就是现实情绪的轮回。

   凡夫具有强烈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是轮回生死的众生。佛菩萨解放了这种不稳定,因此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觉者。

  一、生命现象的轮回

   对于我们处在分段生死之中的人来说,三世轮回的道理,是很难明白的。但对生命现象的千差万别,却是可以肯定的。通过现代的科研调查,西方国家许许多多的“死亡经验报告”和“前生记忆事例”,已经论证了轮回的真实性。

   站在现实的“我”的角度来看,如果现实这一切可以算作是“真的存在”,那么,三世轮回也应该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样的存在。生命如同一条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条河弯弯曲曲,一期生命就如所见到的眼前拐弯的一段河面风光而已,我们不知道它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但它必有来去。在河流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东西,这些东西就一定会伴随着河流往下游移动,常人所见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为常人的生命之河是受了严重的污染,如果清理了生命之河中的种种烦恼污染,便会明白生命中哪些是现在投下去的东西,哪些是过去就投下去的。所以说:“菩萨怕因,凡夫怕果”。从这点上讲,学佛修行就是一项生命的环保工作。临终关怀也是一项使生命更加庄严的绿色行动。

   所以,相信三世轮回和因果循环,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一种规律。因为生命的内涵要远远丰富于生命的表面形式:表面短暂的,内在却是永恒的;表面错乱无序的,内在却是规矩宁静的。这些都能够在现实的生命中深深地感受到。

   对于轮回的现象,在各种经典中有详细的描述,如《法句经》之〈生死品〉中说:“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舍身复受身,如轮转着地。”《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观佛三昧经》卷六说:“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身观经》说:“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观念法门》说:“生死凡…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