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盜、淫、妄等等,就是創造墮落惡道的條件了。
因和緣是互動的,尤其是對于生死不能自在的癡迷凡夫來說,就只能隨著行爲的善惡而改變著身心環境的好醜,隨著環境的好醜,也改變了內在行爲動力的善惡。但是,對于修行者和聖人,或者睿智的覺者而言,任何外在的環境條件,也都可以成爲其升華自己生命的有利助緣(順、逆增上緣)。
從惡緣、善緣、淨緣這叁方面來看,業緣包括了:逆緣、惡緣、塵緣、染緣(此四爲惡緣)、福緣、善緣(此二爲善緣)、法緣、淨緣(此二爲淨緣)。我們知道,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還沒有成佛的條件。即成佛的因我們已經有了,成佛的緣(條件)還要靠現在去創造。修行就是要創造各種成佛所必須的條件,創造的條件到什麼樣的程度(是菩薩、羅漢,還是六道輪回中的衆生),就將以什麼樣的身份來體現生命的智慧和德相。然而,我們這些苦難而癡迷的衆生總是把各種好緣不經意間就變成壞緣,而佛菩薩聖人則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壞緣卻總能把它們變得更好,這就是迷者墮落、覺者上升的生命景象。
如下“凡聖迷悟業緣圖”所示(略):
如圖所示,凡夫總是把“緣”直線或相對應的往下墮落,諸佛菩薩以及覺悟的聖人們,卻能夠將之直線或相對應的往上升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識所主,業感緣起。十法界中一切現象都是由各種業因、業緣和合而生。由此看來,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在身、口、意等各種行爲(業)中,加強對條件和機遇(緣)的把握、珍惜,乃至改善、升華。
所以,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要促進臨終者對“緣”的把握、改善和升華。關懷的本身也就成爲了臨終者升華生命的一個重要條件和機遇。佛教極力提倡人們能夠珍惜這種緣。
緣起觀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大乘佛法裏面包括了:業感緣起(惑、業、苦叁道輾轉輪回而因果相續)、賴耶緣起(業感緣起之所緣而生者)、如來藏緣起(又作真如緣起,賴耶緣起之所緣而生者)、法界緣起(由上可知如來藏體爲真如,若更有所生即非真如;而如是一切萬法爲由一如來藏變現者,則論其萬法互相融通,可爲一大緣起)。緣起理論缜密細致,而此處所指的就是第一種業感緣起,故稱之爲業緣。
叁、業果
業果就是指行爲的必然結果。業就是行爲,有了行爲之後,就必定會有相對應的結果出現,這就是業果。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說:“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義林章》卷二也說:“斷見衆生,不信後世善惡業果。”
《雜阿毗昙心論》卷一說:“叁惡道是不善業果,人天是善業果。”
叁界六道之中的一切行爲,都離不開惡業和善業,善業和惡業的因緣成熟之後,那就感召了叁界之內的各種“果實”了。所謂“有因有緣世間生,有因有緣世間滅。”
一般來說,業,就是指善行和惡行;果,即由善惡行爲所感召的人、天、鬼、畜等六道之必然結果。此外,業與果的關系就是彼此相接相續的,業包括業因與業緣,果包括業果與業報,簡而言之爲因果,因果相似相續,生生不息,無窮無止。相似故不常,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正是佛法的中道正觀,也是佛教宇宙生成論的基本模式。
至于《新譯仁王經》卷中所說之“叁有業果,一切皆空。”則是從更爲高遠的角度來看的。叁有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所謂“叁界若空花,毫無真實者。”六道之中,一切有爲造作之業都是無常苦空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只有解脫生死之後,所得到的清淨聖人之果,才是真實不虛,寂滅安樂的。所以,佛法中的終極目標就是解脫一切業的束縛,所謂“佛是無業行人”,這裏的“無業”是指無善惡相對的有爲造作,和感召叁界的染汙之行爲。
因此,從聖人的角度來看,凡夫的一切行爲都離不開善與惡,都是屬于染業,而聖人的一切行爲則都是超越了有爲法之善惡的,都是屬于清淨的業。那麼,聖人的各種果位,也就都是淨業之果了。
從前面的叁種業因(惡因、善因、淨因)可以看出,修行者和覺悟者,在善因、淨因的基礎上,通過對福緣、善緣、法緣和淨緣的珍惜把握和升華,就能夠得到聖人的果位,這是毫無疑問的必然之理。“業果不虛”,其理在此。
由于一切行爲都會形成其自身的相應結果,因此行爲人就會對這些結果有了直接的受用,這就是所謂的業報了。
四、業報
業報就是指行爲所發揮的直接受用。業果是從形成了客觀的事實來說的,而業報則是從形成了主觀的感受而言的。感受有苦受和樂受之別,所以《成實論》卷八〈叁受報業品〉指出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如果從受報的時間早晚來看,一般有叁種情況,即是現報、生報、後報。如《成實論》卷八〈叁報業品〉說:“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以過次世故名爲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無報”,指有情衆生造作了不善不惡(無記)之業,不引生苦樂之業報,故稱之爲無報。
從業因到業報,其間必須具備業緣和業果,就在業報方面,還有總報、別報,乃至依報、正報之分。總之,我人身心世界的存在,必定是由其相對應的行爲之內在動力、外在條件及其最終結果而來,所以佛法就以此行爲的因、緣、果、報來說明宇宙人生等,各種現象的相互依存關系。
當我們徹底認清了這種“業果緣起”依存關系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和憧憬!因爲在尚未感受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一切努力(抓住機遇,創造條件,改善業緣)都顯得極有價值,絲毫都不會落空。哪怕是在臨終最後一口氣的時候,都可以改變將來的結果和受用。
所以,佛教業報論就是切切實實的“行爲負責論”。經雲:“勿以善小而不爲,滴水雖微,漸盈大器;勿以惡小而爲之,刹那造罪,殃墮無間。”由是觀之,佛教業報論豈非全面積極、努力向上、充滿奮鬥力之人生觀乎?于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觀點上,尤其看出這種爭分奪秒地愛惜生命、改良生命、升華生命而不懈精進的大無畏精神。
然而,佛教業報論在時間上,牽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而此過去世和來世之有無,又是凡夫衆生一個重大的生死之謎,故須進一步來討論佛教輪回說。
第叁節 佛教輪回說
流轉叁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爲,真實報恩者!
衆生由于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叁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名輪回。《心地觀經》說:“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輪回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回、輪回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說:“貪欲、嗔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叁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于芽,衆生以是輪回叁有。”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也說:“衆生沒在生死海,輪回五趣無出期。”
《法華經》亦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輪回在叁有和五趣的衆生,都是被貪嗔癡等生死因緣所困縛,絲毫不得自在。所以,解脫輪回之苦,也就成爲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衆生的指導方針了。
質實而言,輪回的本意即是“不穩定”,生活在不穩定的時空當中,世界的美醜和情緒的苦樂,都難以預測,難以把握,難以穩定,難以自如。
從時空的現象來說,每一種生命的現象都具有明顯的不穩定因素。時空維度的差別,而導致了對世界觀感的不同。而且各種不同的世界觀感,可以在生死之際,進行彼此轉換,此即生命現象的輪回。
從我們的情緒而言,每一個衆生的情緒也都是極不穩定的。內心世界的苦樂感受,也就直接影響了生活態度和人生品味。而這些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品味,又是可以通過觀摩、訓練來改變的,在起心動念之際,彼此就能互相轉換,這就是現實情緒的輪回。
凡夫具有強烈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是輪回生死的衆生。佛菩薩解放了這種不穩定,因此是超越生死輪回的覺者。
一、生命現象的輪回
對于我們處在分段生死之中的人來說,叁世輪回的道理,是很難明白的。但對生命現象的千差萬別,卻是可以肯定的。通過現代的科研調查,西方國家許許多多的“死亡經驗報告”和“前生記憶事例”,已經論證了輪回的真實性。
站在現實的“我”的角度來看,如果現實這一切可以算作是“真的存在”,那麼,叁世輪回也應該如昨天、今天、明天一樣的存在。生命如同一條河流,有上遊、中遊和下遊,這條河彎彎曲曲,一期生命就如所見到的眼前拐彎的一段河面風光而已,我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去向何處,但它必有來去。在河流的任何地方投下任何東西,這些東西就一定會伴隨著河流往下遊移動,常人所見到的只是河流的表面,因爲常人的生命之河是受了嚴重的汙染,如果清理了生命之河中的種種煩惱汙染,便會明白生命中哪些是現在投下去的東西,哪些是過去就投下去的。所以說:“菩薩怕因,凡夫怕果”。從這點上講,學佛修行就是一項生命的環保工作。臨終關懷也是一項使生命更加莊嚴的綠色行動。
所以,相信叁世輪回和因果循環,就是相信生命本身的一種規律。因爲生命的內涵要遠遠豐富于生命的表面形式:表面短暫的,內在卻是永恒的;表面錯亂無序的,內在卻是規矩甯靜的。這些都能夠在現實的生命中深深地感受到。
對于輪回的現象,在各種經典中有詳細的描述,如《法句經》之〈生死品〉中說:“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舍身複受身,如輪轉著地。”《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觀佛叁昧經》卷六說:“叁界衆生,輪回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說:“循環叁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說:“生死凡…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