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P2

  ..续本文上一页 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命就象是从鸡蛋壳里面钻出来的小鸡,束缚自己思维举动的所有错误看法、想法,都立刻灰飞烟灭,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此时,不由得发出自信而诚恳的声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三、生死的真相

   最后,生死的真相是完美的!生死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长阿含经》卷二佛陀说:“阿难!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  因为对生死以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都只是凡夫众生的错觉而已。所以在通过种种修行,证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后,彻底看清生死的真实面目,此时的生死就不再是一种束缚和痛苦,而是真如实相在具体事物上的显现。禅宗顿悟的“见性成佛”,天台圆教的“大开圆解”,都是直接从心性上契入,一切法无相无作,生死无生死相,解脱无解脱相,而生死解脱的来龙去脉、因缘果报却清楚明了,正是:“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

   这真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的颠峰,完全不同于凡夫和二乘的观点。直示佛乘究竟了义,就在我等众生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亦在我等众生举手投足之际显露无遗:烦恼即菩提,所以没有烦恼可以破除;生死即涅槃,因此亦无生死可以解脱。菩提即烦恼,所以没有菩提可求;涅槃即生死,因此亦无涅槃可证。生死的真相,本来如此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奈何众生,于此微妙庄严的生死真相,无闻无知,沦落贪嗔痴等烦恼剧毒之中,梦幻颠倒,从迷入迷,对自己生命真相的内涵,不曾丝毫觉察,受苦无量。又对直指心性的教诲,不信不受,邪见深重,妄自尊大。再如世间自恃聪明豁达之流,掩耳盗铃式的自以为是。种种错误观点和行为,纵然偶尔行善享乐,也不能给予方便和究竟的升华,更不能突破生死迷惑的局限,反而导致了许多痛苦结局。带有错误而局限的观点,继续造作种种善恶事业,有了善恶的行为,就要形成相应的结果,从而继续接受颠倒的苦乐。

   一切身、口、意等行为的力量,又都是构成现实人生世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对这些“行为”作出正确的疏导。所以我们接下来要了解各种行为(业)与结果(报)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业报论。

  第二节  佛教业报论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有了人生世界的存在,就会有行为的存在,有了行为的存在,也就会有行为的力量存在。这种行为的力量,就是宇宙万物得以生起的主要因素,所以佛教不主张造物主创造万物,而主张业力感召世界。佛教所说的“缘起”,科学定律的“物质在时空中运动”,都离不开这种行为的力量。行为就是佛教所说的“业”,而行为的力量则被称之为“业力”。

   在每个众生的生命中,无论何时何地,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力量,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发挥其作用。这种行为的力量,不会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消失,只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和作用,所以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佛教的因果理论,并不是“1+1=2”的公式化命题,而是说每一事物的出现,一定有其内在的起因和相应的结果。在起因到结果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足够的条件,只有在起因(因)和条件(缘)都具备(会遇)的时候,才会有结果,行为者才能对这种结果产生相应的受用。此是必然之理,故言“因果丝毫不爽”、“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其实,身体、语言和意识上的一切行为都称之为业,即身、口、意三业,它包括恶业、善业和净业。每一种业(行为)都有自身内在的基础和重心,以及客观外在的条件和机遇,最后形成结果,并且通过固定的模式表现出来,从而构成行为者直接感受的作用,这就是业的因、缘、果、报。

   讲到业的因缘果报,佛法中有非常详细缜密的理论体系,所谓六因、四缘、五果、依报正报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此就业的性质,分为恶业、善业、净业来作一简单介绍,使我们易于掌握自己行为的趋向。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临终关怀的指导思想!

  一、业因

   业因就是指行为的内在动力,亦即招感未来果报的主要原因。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行为的内在动力,如《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七说:“业因者,即无明、触。因无明、触,众生求有。求有因缘,即是爱也。爱因缘故,造作身、口、意业。”

   《般舟赞》亦说:“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这是从十二因缘的角度来解释,每一种行为的出现都有内在的动力。第二,行为就是主要原因,如《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说:“业,苦本故,唯是因也。”

   《成实论?业因品》也说:“业是受身因缘。”又说:“万物从业因生。”这是从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看,一切行为都可以成为一切事物内在的主因。

   恶因,恶就是违逆的意思,恶因即是违背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之行为的内在因素。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是故恶果从恶因生。”那么,恶业(违背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主要是迷惑无知(即无明)。由于迷惑无知而在思想上生起了贪、嗔、痴三毒。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产生占有的贪欲之心,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厌恶的嗔恚之心,对于自己无关的事物就产生漠视的愚痴之心,由于这三种心态的存在,并以此三种心为动力,其导致的所有举动,也就成为最终危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了。

   进一步说,恶业(违背身心健康的行为)本身又会成为什么样的原因呢?亦即恶业将会感召到什么样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招感更加破坏身心健康的结果。比如贪财贪色而受贿嫖娼,由于受贿嫖娼而破坏了身心的健康,变得颓废自私不务正业和玩世不恭,其结果必定是对社会家庭人生的强烈不满,因此招感极大的痛苦,这还是今生眼前的花报  。其来世的果报则是堕落于饿鬼道中,受尽饥渴鞭打的折磨,更是苦不堪言。所以,由于贪嗔痴三毒为内在主因而产生的恶业,也就成为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的主要原因了。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恶因,都会感召生命的不安和烦恼,此不赘述。总之,危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对于自己的生命来说,都是恶因。

   善因,善就是随顺的意思,善因也就是随顺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之行为的内在因素。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是故善果从善因生。”善业(随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主要是明白因缘法则(即智慧)。由于明白因缘法则,而在思想上生起了施舍、忍耐、安定三种善心。对于自己钟爱的事物能够施舍给他人,对于自己厌烦的事情能够耐心接受,对于自己无关的事物则能够安心地对待,因此而导致了所有的行为举止,都能够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善业(有益身心健康的行为)将会感召到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一定会得到富有、尊贵、安心的结果。比如助人为乐而改善了人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的融洽,而变得更加认真积极,越发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结果必定是家庭和睦、事业顺利,因此招感了人生的欢乐,这也只是现实的花报而已。其来世的果报则是转为富贵的人家,或者充满喜乐的天上,接受纯粹快乐和满意的生活。所以,施舍、忍耐、安定为内在主因而产生的善业,也就成为人天善道的主要原因了。

   此外,依此类推,还有许许多多的善因,比如给人一个友善的微笑或者一次诚恳的鼓励,也都会感得生命的富有、尊贵和喜悦。总之,有益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从自身的角度来说,都属于善因。

   净因,净就是清净无杂染(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意思,净因也就是清净无染之行为的内在动力。如《维摩诘经》说:“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业(能使身心世界清净完美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是信仰和理解(即闻慧与思慧)。由于对觉者以及正法的信仰,而进行接触、听闻和学习;通过对于真理的思维观察,而能够客观地理解生命内在的清净庄严;通过信仰和理解,再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当中,这些行为就包括了许许多多的修行法门,比如念佛、持咒、参禅、止观等等。这些都是解脱生死烦恼污染,获得生命清净自在的主要因素。

   那么,净业将会感得什么样的结果呢?当然是清净喜乐的结果。比如以念佛为正因,能够感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微妙净土,永离一切生死烦恼;持咒、参禅、止观都能够启悟我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获得究竟解脱,展现生命中完美的极致!

   当然,净因的类型是很多的,大小乘三藏经典所说的,各种能够解脱生死之苦的方法,各种不落在生死烦恼之中的心念,以及在此心念上所起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看成是净业的内在因素。

   然而,无论是恶因、善因,还是净因,都不是自己单独就产生相应果报的,而是一定要具足了外在条件和机遇的时候,才能构成相应的业果和业报。因此我们还必须了解业缘。

  二、业缘

   业缘就是指行为的外在条件。亦即感召将来果报的外在必备条件。如《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法华经?序品》卷一也说:“生死所趣,善恶业缘。”

   《新译仁王经》卷下说:“诸界趣生,随业缘生。如影如响,一切皆空。”由此可见,行为的外在条件,也是一切事物产生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正因,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是我们都不具备成佛的缘。所以,修行就是创造成佛的条件。依此类推,杀…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