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P2

  ..續本文上一頁 簡而言之,只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命就象是從雞蛋殼裏面鑽出來的小雞,束縛自己思維舉動的所有錯誤看法、想法,都立刻灰飛煙滅,生死之苦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嶄新的景象,內心中只有光明和甯靜。此時,不由得發出自信而誠懇的聲音“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叁、生死的真相

   最後,生死的真相是完美的!生死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長阿含經》卷二佛陀說:“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  因爲對生死以及生命中所感到的任何痛苦,都只是凡夫衆生的錯覺而已。所以在通過種種修行,證悟了真心和佛性之後,徹底看清生死的真實面目,此時的生死就不再是一種束縛和痛苦,而是真如實相在具體事物上的顯現。禅宗頓悟的“見性成佛”,天臺圓教的“大開圓解”,都是直接從心性上契入,一切法無相無作,生死無生死相,解脫無解脫相,而生死解脫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卻清楚明了,正是:“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原自性天真佛。”

   這真是難以想象不可思議的境界,也是大乘佛法的顛峰,完全不同于凡夫和二乘的觀點。直示佛乘究竟了義,就在我等衆生一念心中完全具足,亦在我等衆生舉手投足之際顯露無遺:煩惱即菩提,所以沒有煩惱可以破除;生死即涅槃,因此亦無生死可以解脫。菩提即煩惱,所以沒有菩提可求;涅槃即生死,因此亦無涅槃可證。生死的真相,本來如此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奈何衆生,于此微妙莊嚴的生死真相,無聞無知,淪落貪嗔癡等煩惱劇毒之中,夢幻顛倒,從迷入迷,對自己生命真相的內涵,不曾絲毫覺察,受苦無量。又對直指心性的教誨,不信不受,邪見深重,妄自尊大。再如世間自恃聰明豁達之流,掩耳盜鈴式的自以爲是。種種錯誤觀點和行爲,縱然偶爾行善享樂,也不能給予方便和究竟的升華,更不能突破生死迷惑的局限,反而導致了許多痛苦結局。帶有錯誤而局限的觀點,繼續造作種種善惡事業,有了善惡的行爲,就要形成相應的結果,從而繼續接受顛倒的苦樂。

   一切身、口、意等行爲的力量,又都是構成現實人生世界的重要因素。因此,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對這些“行爲”作出正確的疏導。所以我們接下來要了解各種行爲(業)與結果(報)的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佛教業報論。

  第二節  佛教業報論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有了人生世界的存在,就會有行爲的存在,有了行爲的存在,也就會有行爲的力量存在。這種行爲的力量,就是宇宙萬物得以生起的主要因素,所以佛教不主張造物主創造萬物,而主張業力感召世界。佛教所說的“緣起”,科學定律的“物質在時空中運動”,都離不開這種行爲的力量。行爲就是佛教所說的“業”,而行爲的力量則被稱之爲“業力”。

   在每個衆生的生命中,無論何時何地,任何行爲都會産生相應的力量,在適當的時空條件下發揮其作用。這種行爲的力量,不會因爲時空環境的改變而消失,只會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也給人以各種不同的感受和作用,所以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佛教的因果理論,並不是“1+1=2”的公式化命題,而是說每一事物的出現,一定有其內在的起因和相應的結果。在起因到結果的過程中,還必須要有足夠的條件,只有在起因(因)和條件(緣)都具備(會遇)的時候,才會有結果,行爲者才能對這種結果産生相應的受用。此是必然之理,故言“因果絲毫不爽”、“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其實,身體、語言和意識上的一切行爲都稱之爲業,即身、口、意叁業,它包括惡業、善業和淨業。每一種業(行爲)都有自身內在的基礎和重心,以及客觀外在的條件和機遇,最後形成結果,並且通過固定的模式表現出來,從而構成行爲者直接感受的作用,這就是業的因、緣、果、報。

   講到業的因緣果報,佛法中有非常詳細缜密的理論體系,所謂六因、四緣、五果、依報正報等等。由于篇幅所限,這裏就不展開討論了。此就業的性質,分爲惡業、善業、淨業來作一簡單介紹,使我們易于掌握自己行爲的趨向。同時也體現了佛教臨終關懷的指導思想!

  一、業因

   業因就是指行爲的內在動力,亦即招感未來果報的主要原因。具有兩層含義:第一,行爲的內在動力,如《大般涅槃經》卷叁十七說:“業因者,即無明、觸。因無明、觸,衆生求有。求有因緣,即是愛也。愛因緣故,造作身、口、意業。”

   《般舟贊》亦說:“門門不同八萬四,爲滅無明果業因。”這是從十二因緣的角度來解釋,每一種行爲的出現都有內在的動力。第二,行爲就是主要原因,如《成唯識論述記》卷八本說:“業,苦本故,唯是因也。”

   《成實論?業因品》也說:“業是受身因緣。”又說:“萬物從業因生。”這是從更爲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上看,一切行爲都可以成爲一切事物內在的主因。

   惡因,惡就是違逆的意思,惡因即是違背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之行爲的內在因素。如《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說:“是故惡果從惡因生。”那麼,惡業(違背身心健康的行爲)的內在動力是什麼呢?主要是迷惑無知(即無明)。由于迷惑無知而在思想上生起了貪、嗔、癡叁毒。對于自己喜愛的事物産生占有的貪欲之心,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事物産生厭惡的嗔恚之心,對于自己無關的事物就産生漠視的愚癡之心,由于這叁種心態的存在,並以此叁種心爲動力,其導致的所有舉動,也就成爲最終危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爲了。

   進一步說,惡業(違背身心健康的行爲)本身又會成爲什麼樣的原因呢?亦即惡業將會感召到什麼樣的結果?簡單地說就是招感更加破壞身心健康的結果。比如貪財貪色而受賄嫖娼,由于受賄嫖娼而破壞了身心的健康,變得頹廢自私不務正業和玩世不恭,其結果必定是對社會家庭人生的強烈不滿,因此招感極大的痛苦,這還是今生眼前的花報  。其來世的果報則是墮落于餓鬼道中,受盡饑渴鞭打的折磨,更是苦不堪言。所以,由于貪嗔癡叁毒爲內在主因而産生的惡業,也就成爲地獄、餓鬼、畜生這叁惡道的主要原因了。

   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惡因,都會感召生命的不安和煩惱,此不贅述。總之,危害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一切行爲,對于自己的生命來說,都是惡因。

   善因,善就是隨順的意思,善因也就是隨順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之行爲的內在因素。如《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說:“是故善果從善因生。”善業(隨順身心健康的行爲)的內在動力,主要是明白因緣法則(即智慧)。由于明白因緣法則,而在思想上生起了施舍、忍耐、安定叁種善心。對于自己鍾愛的事物能夠施舍給他人,對于自己厭煩的事情能夠耐心接受,對于自己無關的事物則能夠安心地對待,因此而導致了所有的行爲舉止,都能夠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

   那麼,善業(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爲)將會感召到什麼樣的結果呢?那就一定會得到富有、尊貴、安心的結果。比如助人爲樂而改善了人際關系,由于人際關系的融洽,而變得更加認真積極,越發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結果必定是家庭和睦、事業順利,因此招感了人生的歡樂,這也只是現實的花報而已。其來世的果報則是轉爲富貴的人家,或者充滿喜樂的天上,接受純粹快樂和滿意的生活。所以,施舍、忍耐、安定爲內在主因而産生的善業,也就成爲人天善道的主要原因了。

   此外,依此類推,還有許許多多的善因,比如給人一個友善的微笑或者一次誠懇的鼓勵,也都會感得生命的富有、尊貴和喜悅。總之,有益自己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一切行爲,從自身的角度來說,都屬于善因。

   淨因,淨就是清淨無雜染(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意思,淨因也就是清淨無染之行爲的內在動力。如《維摩诘經》說:“欲淨其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淨業(能使身心世界清淨完美的行爲)的內在動力,就是信仰和理解(即聞慧與思慧)。由于對覺者以及正法的信仰,而進行接觸、聽聞和學習;通過對于真理的思維觀察,而能夠客觀地理解生命內在的清淨莊嚴;通過信仰和理解,再落實到具體的行爲當中,這些行爲就包括了許許多多的修行法門,比如念佛、持咒、參禅、止觀等等。這些都是解脫生死煩惱汙染,獲得生命清淨自在的主要因素。

   那麼,淨業將會感得什麼樣的結果呢?當然是清淨喜樂的結果。比如以念佛爲正因,能夠感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微妙淨土,永離一切生死煩惱;持咒、參禅、止觀都能夠啓悟我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獲得究竟解脫,展現生命中完美的極致!

   當然,淨因的類型是很多的,大小乘叁藏經典所說的,各種能夠解脫生死之苦的方法,各種不落在生死煩惱之中的心念,以及在此心念上所起的任何行爲,都可以看成是淨業的內在因素。

   然而,無論是惡因、善因,還是淨因,都不是自己單獨就産生相應果報的,而是一定要具足了外在條件和機遇的時候,才能構成相應的業果和業報。因此我們還必須了解業緣。

  二、業緣

   業緣就是指行爲的外在條件。亦即感召將來果報的外在必備條件。如《維摩經?方便品》:“是身如影,從業緣現。”

   《法華經?序品》卷一也說:“生死所趣,善惡業緣。”

   《新譯仁王經》卷下說:“諸界趣生,隨業緣生。如影如響,一切皆空。”由此可見,行爲的外在條件,也是一切事物産生的重要因素。換言之,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正因,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但是我們都不具備成佛的緣。所以,修行就是創造成佛的條件。依此類推,殺…

《超越死亡·第一章、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間之主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