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獨
達 照
一、序 幕
太陽漸漸地從山的背後落下去,松風在耳邊如泣如訴,海面上又卷起一層層浪濤,遠方那搖曳的歸帆,點綴著黃昏的寂寞,碎玉般的浪花撞擊在礁石上,濺濕了我的衣服。淒清的孤獨悄悄地爬上心頭,咬噬著生命的道道防線,直欲闖進靈魂的殿堂,對著自己唯一安全而保密的角落,發動了猛烈的襲擊!漸漸的,漸漸的,感到了力不從心,生起了深深惶恐!直欲抛棄這個自己多年辛勤營造的生命花園。可是,仍然無能爲力,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孤獨在心中肆無忌憚地摧殘著一切可以慰籍的花朵。殘破不堪,淒絕無限!
它帶走了我的一切,卻沒有把我帶走!它包圍囚禁了我,卻說讓我絕對的自由!這就是孤獨留給我的所有!而我卻也只剩下了孤獨。
呐喊吧!在孤獨中掙紮的人們;高歌吧!在孤獨中沈默的人們;贊美吧!在孤獨中再生的人們。如果沒有認識到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陌生者;如果沒有感受過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過路者;如果沒有利用好孤獨,那你就是一個生命的失敗者;如果沒有享受過孤獨,那你就不是生命的主人!
我們看吧,孤獨的現實是何等淒慘而又無奈,孤獨的層次是如此複雜而又清晰,孤獨的危害是這般嚴重而又頻繁,孤獨的解決是怎樣錯亂而又蒼白,孤獨的妙用是何其偉岸而又壯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人文教育的過于缺乏。隨著獨生子女的不斷成長,同時老年化社會的逐漸到來。孤獨,這個過去僅僅只屬于喪父和無兒的人才能感受到的精神現象,正在社會上蔓延,遍布社會的每個角落,危害人們的心靈健康,影響人類的生命安全,阻礙社會的和諧發展!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孤獨也並不是可怕的敵人,就在于如何正視生命中的孤獨現象,通過了解、適應、改造、超越等步驟,孤獨卻正好成爲改變人生的起點。因此孤獨又是人生的巨大財富,是認識生命真相和把握命運的關鍵所在。對此,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願與孤獨的人們共同分享這苦辣辛酸。
二、孤獨的來源與危害
古人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孤獨地來,孤獨地去,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纏身。” 夜闌人靜,卷簾寂坐,獨自思之,哀哉可傷!人生在世,能夠幼有所依,健康成長,老有所養,安享天倫,自然是人人追求的最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可是自古以來,人類總是存在著鳏寡孤獨的四大苦人,古人便以此作爲世上最苦難和最可憐者,所謂幼年喪父、成年喪夫、壯年喪妻、老年無兒。
然而,現在的科技社會,追逐物欲的膨脹,卻換來了,倫理道德的滑坡,自我私利的暴漲,人情冷落,心態扭曲,外在環境逼迫,內在心靈空虛,徒有父子夫婦、兄弟姐妹之虛名,暗藏爾虞我詐、自私自利之殺機。不但是形同虛設,而且如定時炸彈。東西文明的交錯,恐怖分子的猖狂,虛擬網絡的誕生,市場經濟的競爭。當人們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門,或者忙完一天的家務,等到夜裏!夜又變得多麼深沈可怕?!
夜,隱沒了一切色彩,只告訴你——這是黑暗。
夜燈下,你靜靜地坐著,或者清醒地躺著,便感到了無奈、孤獨、無助、惶恐、怨恨!致使你不敢面對自己裸露的心靈,深深地感到生命的空虛和無限的孤獨。你才會知道生活在愛與欲之中的人們,受著如何揪心的痛楚!正如《佛說阿彌陀經》卷下說: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往獨來,獨死獨生。當行至苦樂之處,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咎惡處,宿豫嚴待。當獨升入遠到他處,自莫能見去在何所,善惡自然追逐行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見《大正藏》卷十二,第312頁中。)
人,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孤獨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又伴隨著孤獨離開這個世界,好象來這個世界就是爲了擺脫孤獨,又好象來這個世界專門爲了證明孤獨,忙忙碌碌不敢停下來面對孤獨,倉倉促促卻要急著去會見孤獨。從少年開始,得不到父母親人、同學玩伴的關愛,便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了孤獨之中;青年時期,得不到異性戀人、同夥朋友的垂青,也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于孤獨之中;中年時期,得不到上司領導、家庭愛人的器重,亦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了孤獨之中;老年時期,得不到社會大衆、子孫後輩的尊敬,又是自己深深地陷入于孤獨之中。其實,縱然得到了這一切,也同樣急急忙忙地邁向了孤獨的墳墓!又有誰能夠陪著你去聚下一次熱烈而陌生的晚餐呢?
盡管如此,人們對于孤獨的感受,還是作出了不同的反應,其深淺輕重、明顯暗昧,差別很大。自然,由此而産生的危害乃至解決方法,就會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孤獨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根據其危害程度以及解決方法的不同,給予分開若幹個層次:
第一是來源于自私——孤獨是豺狼
對于人世間來說,自私似乎也是天性,古人就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但是,自私也有大小範圍的不同,有:爲自身而自私,爲家庭而自私,爲團體而自私,爲國家而自私等,如果能夠爲天下而自私的,那就是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而化爲所謂的“大公無私”了。我們這裏討論的自私就是“爲自身而自私”,這樣的人不管家庭愛人,不顧親人朋友,不爲單位集體,不想國家社會,完全局限在自我中心的桎梏之中,任何事情都是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替他人考慮,一旦成型,久而久之,心態扭曲,就會陷入于極端的孤獨痛苦,不能自拔!
一個過于自私的人,不但在行爲舉止上與周圍的人拉開距離,而且會在自己的心靈上封閉禁锢。這樣,他的內心就會越來越脆弱,思想也會越來越扭曲,在脆弱和扭曲的精神世界裏,成爲了孤獨無助的可憐者!孤獨就象一只貪婪的豺狼,吞噬著自私的靈魂乃至自私的整個世界。最後,只剩下孤獨相伴隨。眼睜睜而又無奈地受著這個豺狼的百般折磨,痛不欲生!在這個基礎上,這種痛苦就不僅僅折磨著脆弱自私的心靈,而且也會危害到家庭社會的安全,給人類社會的和諧帶來災難!
人從小時候開始,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倫理教育,亦即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其思維模式和生活態度都是很容易陷入于自私、不講道理的危險境地。有些人的思維特別奇怪!我看到有個人,他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就去尋找人家,讓人家一定要幫他借數萬元錢,可是人家一下子也拿不出這筆錢啊,他就心懷嫉恨,認爲人家不幫忙就是在害他,看到誰都沒有看到人家那麼不順眼。這種就是恩將仇報的思維模式,他是求人家幫忙,無論能不能幫上忙,都應該感謝人家才對,而他卻是恨死了人家。從這樣的結果看來,如果人家真的幫了他的忙,那麼,他就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還會認爲這是他自己本事好,才會有人願意幫忙,從來想不起感謝人家,從來沒有把自私放下。
曾經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北方某城市的一位十六歲男孩,用家裏的菜刀將其母親活活砍死,在母親的臉上身上總共砍了叁十一刀。然後自己換了衣服,偷取了家裏的五百元錢,大搖大擺的與同學到遊戲廳玩遊戲。當警察問他爲什麼要砍他親生之母的時候,他還很自然的說:“因爲回家母親不太理他,感到孤獨,就看不順眼了。”這就是典型的由于自私而帶來的孤獨,以及這種孤獨帶來的危害。這種危害已經到了悲慘的地步,隨著各人的自私程度之深淺,其危害性也有大小的不同。
一般而言,由于自私而帶來的孤獨以及危害,有輕微和嚴重的區別:輕微的害處就是與家人和朋友無法勾通,親人同事會看不起他,而他自己會擔心已經擁有的物質財富或者名利受到損失。只能跟自己的所謂的財富和寵物等等勾通,也就是把心靈寄托在絕對不會侵害他的利益的對象上。從而成爲了生活和人情的陌生者,享受不到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之樂。
嚴重的害處就是不但自私,而且處處侵害別人的利益,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同事,只要有利可圖,就不管別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講和睦,不顧信義,不怕非議,不知廉恥!小的危及家庭的維系,乃至單位公司的倒閉,大的危害社會國家的利益。他自己並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去做,不作又覺得生活空虛無聊,這就是現代社會許多自私的孤獨所帶來的痛苦哀嚎和血腥教訓!
第二是來源于性格——孤獨是無家的流浪兒
只要是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他在生活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孤獨的,只是有些人會很快就想方設法來解決,而有些人卻是與生俱來的甘願保存這份孤獨,後者便是來源于性格的孤獨,這種孤獨可以比喻爲“無家的流浪兒”,因爲在這樣的孤獨中,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沒有依靠,看世界人生,山河大地,親戚朋友,沒有一點可以依賴的,于是便獨自欣賞“無語月如鈎”、“觀花落淚,看月傷心”,孤芳自賞,體會到安徒生童話中所說的大海聚漚,虛幻而已,也會覺得生存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可是又不能心甘情願地就這樣白白的來了一趟這個世界,因此,心中非常矛盾,卻又無能爲力!
在曆史上,或者在文學作品中,由于性格孤僻、內向而自怨自艾的人,還真是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紅樓夢》裏面的林黛玉,賈寶玉也有這個性格,可以用“無故尋愁覓恨”一語道破!這樣的人,在生活當中很難與周圍的人分享痛苦或者快樂,別人的快樂會成爲他的自卑,別人的痛苦也會成爲他的自憐,他不會嫉妒別人,但會對比自己,不善于人際交往,更喜歡自己獨處,說不清爲什麼淒涼,卻清楚自己很無助!
這種孤獨,一般來說不會帶給別人的煩惱和痛苦,只會自己默默的承受著生命的負贅,其對個體生命的摧殘和危害也是可怕的。因爲生命本身的豐富多彩,生命內涵的燦爛明媚,生命現狀的廣闊博大,乃至生命所具有的和融快樂,他都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更不可能去享受或者利用這些生命的優質成分…
《孤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