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孤獨▪P2

  ..續本文上一頁,只能局限自己,生活變得沒有多大意義!在自己計較前程或者回望來路的時候,便會被孤獨吞沒,生命的海洋就會象是一潭死水,沒有生機。最惡劣的情緒就是郁郁寡歡,淒清孤苦!由于這樣的人,很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心靈世界,所以在曆史上也很難留下他們痛苦掙紮的足迹,他們的生與死就如一縷青煙,不知道從何而來,不知道到何處去,劃過了渺茫的夜空,又立即消逝于寥寂的虛無!猶如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在漫無目的地拖動著疲倦的身軀,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要做什麼?對于難得的人生來說,實是一件極爲可歎可惜的事情!

  第叁是來源于無事——孤獨是金錢的奴隸

   這是現代社會比較普遍的“孤獨症”,對于金錢看得很重,或者說自己的價值體現就靠金錢來衡量的,這可以判屬于“金錢的奴隸”這個範圍之內。人,一旦成爲物質的奴隸的時候,他的生命力也就會大大的削減!正如《無量壽經》所說:“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妻憂妻,有夫憂夫!妻兒子女,共相憂愁。”有什麼就爲了什麼來發愁,可是這些都已經擁有了,所以又不能更進一步的去做事情,亦即因爲“無事”而感到孤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撓攮”了。

   例如有個人,他在創業的時候,天天忙得不亦樂乎,晚上一躺到床上,馬上就進入夢鄉,而且還睡得特別香。可是,等他事業有成,基本上能夠隨心所欲的時候,他卻反而睡不著了,一天到晚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作了些什麼事情,很茫然、很空虛!特別是到了晚上睡覺之時,他的腳就不知道擱到哪兒能夠舒服,把腳伸直不舒服,卷曲著睡也不行,擱到枕頭上不安甯,挂在床沿邊也不好受,總之,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他舒服酣暢地睡去的,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這就是“撓攮”的感覺,也是用來形容有錢的人,卻又精神空虛的難過,生命受到了深深的折磨,非常可怕!

   在這樣的孤獨之下,現代社會的各種怪現象就層出不窮,出賣肉體和靈魂的人,穿梭在城市的霓虹燈下,暴殄天良和墮落之風,卷起于末法的陰霾死角!一個個生命的倒下,一次次家庭的破裂,一樁樁罪惡的湧現,一家家公司的倒閉,等等!這些都是因爲在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之後,開始放松了對心靈的培育,讓物質來代替生活的全部,從而失去了心靈的自由,越陷越深,無窮無盡地危害著人類生命,孤獨真是個奴隸!

  第四是來源于傲慢——孤獨是痛苦的哲學家

   這樣的孤獨,在社會上並不是很多見,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在我們的身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抱怨或者牢騷,也存在著密密麻麻的傲慢與偏見!特別是知識分子所感到的無能爲力,或者理想不能實現,就會抱怨命運不公,以及歎息社會無奈,甚至怨恨國家民族不明不察!一般來說,會抱怨,會發牢騷,會呼叫呐喊的人,他是感覺不到孤獨的,因爲他有了這樣的發泄渠道,即使偶爾有點孤獨的感受,也不會導致痛苦的程度。所以,真正嚴重的是不會發牢騷的,而且有著自己思想抱負的,假如沒有足夠的傳統人文的素質訓練,那就會在瞧不起庸俗無知的情況下,由于沒有人能夠跟他對話,知音難覓,便産生了傲慢,從而促使自己成爲了真正的“痛苦的哲學家”了。

   如果對人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僅僅局限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或者獨特的思想上,那麼,傲慢就是難免的,甚至是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了。自以爲有了超群拔俗的才華,有了獨到高超的修養,有了各種優越的成績,反正總是比別人要好得多,而他所面對的人,卻個個都是平民百姓,人人都是庸俗無知。這樣一來,就更加增長了他的傲慢,即使他修養很好,認真的爲別人做事情,或者指導他人,但內心的那份“我執”,極爲堅強固執,難以消融!于是,孤獨的痛苦,便會在經意或者不經意間,布滿了生命的花園!比如悲觀主義的尼采,就是典型的孤獨傲慢再加上痛苦的一個哲學家!

   這種孤獨帶來的危害也是不輕的,因爲是一種有思想乃至有理論的孤獨,並且是受到人們尊重的人的孤獨,這份孤獨具有強烈的傳染性質,比如我們讀書的時候,讀到了比較深層的孤獨時,內心也會被這種孤獨所占領,有時候甚至會不能自拔,在這種孤獨中越陷越深,最終還有可能走上“不歸路”!臺灣的叁毛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許多哲學家,藝術家,文學家,最容易被這種孤獨扼死!假如他們能夠去除那一絲自以爲是的傲慢,那就好說了,但總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傲慢對于人類來說,危害實在太大了。

  第五是來源于生活——孤獨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有過順利和違逆的經曆,人們往往在順利的時候得意忘形,在違逆的時候不知所措,追求光明逃避黑暗,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人生觀!但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不可能是從生到死都一帆風順,並且天上不會掉餡餅,任何事業的成就,任何思想的突破,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都要作出應有的努力,才能夠在機緣都成熟的情況下獲得滿足。然而,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無能代者!所以,每件事情都要自己親自動手去做,就在這個過程中,力量已經全部投入進去了,自己完全盡到了最大的能力了,但事業未成,願望還沒有達到,此時,內心的孤獨和恐慌就難免會出現!

   特別是在黎明之前,夢中醒來,四肢無力,頭腦清醒,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呢?事業是否會成功呢?即使成功了又能怎麼樣呢?就會自己不停的詢問自己。看看周圍的人,個個都是鼾睡深深,“茫茫天地間,幽幽一孤旅”的無奈與孤獨,便淋漓盡致地在心中表演,對于人世間的林林總總,頓生厭煩或者遠離的想法。很容易産生消極避世的念頭,對于生活和他人的感受,也會越來越麻木不仁,原本是想轟轟烈烈幹一番事業的,如今卻心灰意懶,百無一用!這種孤獨,就是生活當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

   如果不會善加了解這些孤獨的情緒,那麼,這些孤獨也會給他帶來生命的負面作用,輕微的就是甘于平庸,碌碌無爲,沈浸在自己設置的孤獨圈套之中,嚴重的還會不顧家庭團體,該自己盡的義務,不能很好的完成,該自己做的事情,總是丟叁落四,生活變得沒有規律,沒有激情,沒有依靠!真的很可憐!

  第六是來源于修養——孤獨是聖賢的寂寞

   古人說:人是萬物之靈!這句的意思就是:人能夠改變自己,而萬物卻只能聽憑自然。這就是人能夠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生命進行修養,修改和養育!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是聖人或者偉人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所謂:古之成就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不群的才華,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向!通過這樣朝著生命的真相不停完善自己,能夠盡最大的努力把生命中的真善美慧挖掘出來。而當你對于生命有了某種比較透徹的認知之後,實際上就會與周圍的人群拉開了距離,這種距離在有修養的人看來,是很清楚的,原因也是很明白的,但就是沒有或者很少有人到達這樣的思想境界,境界雖然有高低差別,其孤獨的感受卻一樣都是來源于修養。

   如李白的名句“自古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還有範仲淹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種生命就是聖賢的孤獨。再如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之時,就很感慨地說:“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虛雲老和尚所說“不獲知音徒自傷悲,笑破虛空罵不唧留!”的境界,智旭大師“若得二叁子,慰我一生思”的感歎!都是屬于通過了對生命的透視之後,而感到與衆不同,卻又沒有辦法盡情表達的孤獨。

   另外,在各種修行人的修道過程中,也會把這些生命中的本具孤獨感,逐漸逐漸地挖掘出來的,而且還有境界層次的千差萬別,一般而言,可以分爲凡夫和聖人的兩種,凡夫的孤獨需要有人指導,才能夠透過難關,獲得更新的人生境界。而聖人的孤獨就絕對不會有任何負面的作用,那是生命中的一種強而有力的原始力量,聖人們都會善加利用,因此,這是不會有副作用的孤獨,是一種悲壯的力量,非常偉大而又壯觀!

  在上述六種來源的孤獨中,前面五種都具有強大的危害性,只有第六種的聖人沒有任何危害,而第六種的凡夫的孤獨,則需要通過認真謹慎的調節才能夠不影響正常的生命活動,否則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這裏只是對于孤獨的來源作了一個大致的劃分或者歸類,實際上,孤獨的類型和來源遠遠不只是這些。比如因爲失去感情的孤獨,這就可以歸入于生活或者性格,有的甚至也可以歸入于自私的範疇,不能一概而論,我們這裏只是指出一種傾向性的存在。而人類的各種文明,也正是符合于這六種的孤獨和痛苦而出現的,其目的基本上是爲了解決這許多的煩惱。社會上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乃至宗教的出現,無不帶著這些問題在不停地研究開發,企圖給予更好的解決。我們在這裏進行浏覽,看看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種人人都有的孤獨!

  叁、孤獨的解決與妙用

   當我們面對孤獨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排除這種難忍的心痛呢?我們是否想到過孤獨具有不可思議的微妙功用呢?我們是否知道孤獨其實能給我們無窮奮鬥的生命力量呢?你是在孤獨中掙紮呢?還是在孤獨中沈默?抑或在孤獨中再生?

   這裏,我們對于孤獨的解決方法,作一個簡單的回顧,著重在于啓示孤獨的妙用。

   我們先來看對于孤獨的解決,這是個目前社會存在著的大問題,整個社會都彌漫在孤獨惶恐的焦慮和不安之中,當然不是這篇小小的文章能夠解決問題的,這裏就思考其大概的趨勢和解決的方向,提出個人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自私的孤獨是由于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和所受的教育有直接關系,現在社會各界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應該是一種最根本的治理方針,拜金主意和唯物主義的相互勾結,倫理滑坡和精神空虛的必然結果,導致了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人情冷漠,重利…

《孤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