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佛 兩足尊
皈依法 離欲尊
皈依僧 衆中尊
今天我們坐在這裏,當我自己一來到這裏的時候,我這個心好像可以休息,這個身體也可以安樂。我們佛教裏講,“身安則道隆”,我們沒有愛,不會生到娑婆世界裏來。來了之後,我們這個身體聚合的,然後要依、食、住、行,而且在這個迷惑的路上走得疲憊了,才會去探求生命的意義,追求究竟快樂,才找到佛門裏來。佛爲我們給出答案,我們就是學習了佛教,有善知識的開示,比如說明白了我們自己生命的不生不滅、快樂的一面,但是我們要行持的時候,還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得很大受用的,所以《楞嚴經》裏說:“理須頓悟”,“理”,一下明白就明白了,你不明白永遠不明白。我們昨天講的那個道理,是生滅法還是不生不滅法,明白之後也不會迷惑了,但是除我們的習氣,要次第而淨,一點一點消除。
就像我們自己,哪一天有一個靈感,“我想去美國”,你這個想法忽然一下子就生出來的,但是你真的要去了,你要辦手續、買機票,要一點一點去,才能達到。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也是這樣。理,是需要頓悟、需要明白的,不明白的話盲修瞎煉,都成了有漏法,忙了半天還是世間法也不知道;事情,是需要一步步地去做。我們無量劫來的習氣要慢慢地除,不是說我們苟且地讓它保存著,而是我們想急也急不來,沒有用的。因爲這個無量劫來的習氣,比如我們眼睛面對色法的時候,盡管你已經明白了,回光返照了,你不隨著這個生滅的色法去,以你這個見性來做主人,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空調聲音、外面的風聲、樹葉的聲音、我講話的聲音,這一切都是生滅的;這一生滅你不隨生滅法去了,不可以皈依生滅法,要皈依佛不生不滅的法,然後你就皈依你的聞性,如如不動了;你的耳的聞性如如不動,這個欲望就不會起來。耳是腎的開竅,我們中醫知道,腎開竅于耳,你耳一動,腎的精氣就動。所以男的聽到女的聲音,他會動哦!平時熱鬧我們一般性不太會明察,但是你真住到安靜的地方的時候,佛經裏講到,作爲一個羅漢,他住在寂靜處的時候,有一個女人走過,她沒有發出聲音,只不過是身上的配環發出聲音來了,這個修行人都會起心的,更不要說眼睛看到了,看到也會。但是你會修行,你會管住。管,不是說要降低女同胞的身份,不是這樣的。就像有的人說,女人是老虎。但是真的老虎在哪?是不是在你的心裏?你心裏有石頭,你不把心裏的石頭搬掉,你把大地上的石頭都搬掉,有什麼用呢?就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海濤法師也說,大地充滿荊棘,都是釘子、鐵釘,你怎麼辦?你是把大地全都鋪上地毯嗎?可能嗎?那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把你腳底下綁上厚厚的皮,這樣就能保證你不會砸到。
我們修行也是這樣,佛教裏真是有這樣的誤解,認爲佛教輕慢女性。其實不是這樣,不僅沒有,而且佛教裏講“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甚至佛教裏還允許女衆出家修行,這個在其他宗教裏幾乎是沒有的。而且佛陀說:人是因爲行爲而尊貴,不是因爲他是婆羅門,或者是什麼種性而尊貴的。行爲尊貴故人尊貴,並不是階級決定了他是不是尊貴。所以佛在人性的革命上,那是非常先進的,一直到現在都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在修行的時候,你從外在的這種境界,能夠回光返照,這是初步的用功處,在用功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因爲習氣沒有盡除,所以難免身心會疲憊,甚至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産生出種種的疑問,因爲我們的智慧畢竟沒有完全開發。就像我們用的手機,會電越來越少。不單我們在家的信衆,我們出家人也是這樣。所以佛非常慈悲,告訴我們應該依什麼而來住,依樹下住,依檐下住,依精舍、依阿蘭若住,有棲身之所。但是佛又告訴我們,不生貪心。這是爲了道,不是讓我們放逸的。所以在佛陀當時又是一項改革,當時在印度的出家裏面,很多不一定是佛教徒就出家,九十六種外道,有很多是有出家衆的,當時都被稱爲沙門。但是這個“沙門”,也不是隨便稱的,是各個修道裏面修行有所領悟,心悟到空的這樣一種才被稱爲叫沙門。也不是說佛教的修行才會悟到空,其他外道也都會悟到空的,但是他那個“空”不究竟,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有的被“空”的境界所困,還有很多。就比如我們學《楞嚴經》,再學下去就知道,當你入了叁昧之後(“叁昧”又叫“正定”),是不是正定就沒有事了,不是這樣。“正定”的境界會招致魔境,如果你沒有妙觀察智,産生至正的智慧,不隨魔境而去,種種善的境界就會現前,不作聖解,就不落群邪。
那當時佛陀沒講這些的時候,那些外道的修行,有幾個會不落聖解啊。因爲當時的沙門,出家的相是很多的,這個時候佛陀接受弟子的供養建立精舍,建立阿蘭若住處,當時其他的九十六種外道出家衆都是開始笑,譏笑佛教:他們說做出家人,又找了一個地方住下來。他不知道,這是佛陀大慈大悲,他是從修行裏悟出來的。他說:“不要過分放逸,但也不要過份苦自己”。佛說:牛拉著車,車不走,你是打牛呢、還是打車?你把這個身體過份地苦修,你乃至都沒有時間來正知正見入正定,這樣可以嗎?但是你是不是又可以把身體很放逸的,也不可以的。這個身體是你假借來修行用的,所以不要搞錯了。你去虐待它,它真要翻臉、不理你了,我看你以後沒辦法哦!因爲我們四大組合的身體,是有規律的,你弄得它發脾氣了,它才不管你叁七二十一呢!佛陀教我們每天佛弟子要用叁摸起頭,“修身攝口心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我們身、口、意都要注意,外不要惱一切有情,內要“無益之苦當遠離”。對你自己來說,沒有意義的苦你不要去浪費你的精力,最後一句是“如是行者可度世”。我們出家人每天都要摸叁次頭,一天要念叁遍,提醒自己,不要偏在這邊,也不要偏在那邊。這樣佛陀那個時候就開始有了好多精舍。佛到哪裏要去安居的時候,皇帝或者是國王大臣,或給孤獨長者,他們都紛紛地供養地來造精舍,供佛和弟子們安住。
所以像我們一踏進西蓮閣,往西方的路上,又多了一個涼亭,可以歇歇腳。我們出家人雖然是在這裏做住持,但是出家人做住持,就是在這個涼亭裏面,給大家做服務生一樣,來了之後給你們倒水,給你們拿毛巾,平時給你們地板擦得亮亮的,凳子擺得整整齊齊的,是不是?所以說出家人慈悲,放棄了自我的,把我顯現成圓頂、方袍,出家爲沙門,以衆生事爲自己的事情,以弘揚佛法爲己任。我們平時要恭敬、供養出家人,因爲他們的德行,因爲他們付出的這種精神,讓我們很感動,非常值得我們尊敬的。我來了也非常歡喜!進來禮佛之後,馬上頂禮我們真偉法師,大家一起頂禮常住真偉法師,因爲他辛苦了。這個地方他看在這裏、守在這裏,這一切都這麼自在,都這麼安樂。我們就來享受的,對不對?帶領我們念佛,把幾千年的佛法保存在這裏,等著我們來享用,那個不是單單地倒一杯咖啡、倒一杯飲料給你,我們佛法的的甘露水,是十方諸佛菩薩所醞釀出來的。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那蜜蜂,它早上出去采蜜、晚上蜜又帶回來,辛勞不辛勞啊!十方諸佛菩薩就像蜜蜂一樣,我們吃的甘露,就是他們不斷地采集、采集……最後集中到這裏,我們法師把這個蜜、這個甘露,都收集在這裏,等你們來了。來!請來吃甘露,我們是不是很享受啊。
所以我們今天坐在這裏,我昨天一到這裏我就想,我們這裏——西蓮閣,就像菩提路上的加油站,沒油了,累了,可以到這裏加油。我們馬來西亞的加油站就是這樣的,加油站還有超市。所以我就很感觸,車能加油,人也能加油啊。昨天我們回來的路上就說,今天還要聚會,來了解一下佛法,講什麼題目呢?我說,就叫“菩提驿站”吧,這個驿站就是我們的菩提驿站。我們昨天講菩提路,這個菩提路,不是一下子就能到極樂世界的,所以《妙法蓮華經》裏說,佛說這個城乃我所化現的,都是作爲聲聞緣覺歇歇腳的地方,我們真正的目的在極樂世界。但是這個菩提的驿站不可缺少,因爲沒有這個地方讓你歇腳,常常來喝一點甘露的話,你的心會覺得疲憊,你會覺得:啊呀!那極樂世界怎麼這麼遠啊,難怪佛說有十萬億佛土呢,怎麼走還走不到,累了會生疲厭之心,會生退墮之心,那退心多可惜呀!漸漸極樂世界大城就到了,諸佛菩薩百般殷勤,百般方便才把我們引誘過去,“來呀,來呀,跟我走”,好不容易走這麼遠,要退了多可惜呀!所以當我們煩惱起來的時候,當我們學佛有所迷惑的時候,趕快來,親近我們真偉法師,來到我們這個菩提驿站——西蓮閣。
人是需要充電的,我們一天要吃叁頓飯,縱使你日中一食,今天吃了明天還要來吃的,這精神的食糧不可缺少。所以我們要知道這樣,一個修行道場的尊貴,要知道出家法師引領我們修行的這種尊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看到出家相——出家的相就是佛相,出家人所追尋的法,依教奉行所受持的法是法,出家人所安住的那個定,遠離四邊八戲的定、中觀見,這是佛的心。受了戒是佛的身體,形象就是佛的形象。所以我們經典裏告訴我們:“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當你看到一個出家人的時候,你不要去當他是僧,你要當他是佛。因爲經典裏佛親自這樣告訴我們:“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現出家相而成無上菩提”,所以這個圓頂、須發幹幹淨淨的,身披袈裟,這是佛的相,從我們現在穿的二十五條祖衣、僧伽梨衣,佛曾經就是披了這個衣,所以這個相就是佛相,是解脫相,是這個世間的解脫幢,是佛的標志,佛法解脫的殊勝標志、自在的福田的標志,這僧相。佛也是僧,佛同時是佛,他證到了圓滿,福慧兩足…
《東南亞弘法行開示:菩提驿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