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佛 两足尊
皈依法 离欲尊
皈依僧 众中尊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当我自己一来到这里的时候,我这个心好像可以休息,这个身体也可以安乐。我们佛教里讲,“身安则道隆”,我们没有爱,不会生到娑婆世界里来。来了之后,我们这个身体聚合的,然后要依、食、住、行,而且在这个迷惑的路上走得疲惫了,才会去探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究竟快乐,才找到佛门里来。佛为我们给出答案,我们就是学习了佛教,有善知识的开示,比如说明白了我们自己生命的不生不灭、快乐的一面,但是我们要行持的时候,还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得很大受用的,所以《楞严经》里说:“理须顿悟”,“理”,一下明白就明白了,你不明白永远不明白。我们昨天讲的那个道理,是生灭法还是不生不灭法,明白之后也不会迷惑了,但是除我们的习气,要次第而净,一点一点消除。
就像我们自己,哪一天有一个灵感,“我想去美国”,你这个想法忽然一下子就生出来的,但是你真的要去了,你要办手续、买机票,要一点一点去,才能达到。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也是这样。理,是需要顿悟、需要明白的,不明白的话盲修瞎炼,都成了有漏法,忙了半天还是世间法也不知道;事情,是需要一步步地去做。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要慢慢地除,不是说我们苟且地让它保存着,而是我们想急也急不来,没有用的。因为这个无量劫来的习气,比如我们眼睛面对色法的时候,尽管你已经明白了,回光返照了,你不随着这个生灭的色法去,以你这个见性来做主人,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空调声音、外面的风声、树叶的声音、我讲话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生灭的;这一生灭你不随生灭法去了,不可以皈依生灭法,要皈依佛不生不灭的法,然后你就皈依你的闻性,如如不动了;你的耳的闻性如如不动,这个欲望就不会起来。耳是肾的开窍,我们中医知道,肾开窍于耳,你耳一动,肾的精气就动。所以男的听到女的声音,他会动哦!平时热闹我们一般性不太会明察,但是你真住到安静的地方的时候,佛经里讲到,作为一个罗汉,他住在寂静处的时候,有一个女人走过,她没有发出声音,只不过是身上的配环发出声音来了,这个修行人都会起心的,更不要说眼睛看到了,看到也会。但是你会修行,你会管住。管,不是说要降低女同胞的身份,不是这样的。就像有的人说,女人是老虎。但是真的老虎在哪?是不是在你的心里?你心里有石头,你不把心里的石头搬掉,你把大地上的石头都搬掉,有什么用呢?就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海涛法师也说,大地充满荆棘,都是钉子、铁钉,你怎么办?你是把大地全都铺上地毯吗?可能吗?那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你脚底下绑上厚厚的皮,这样就能保证你不会砸到。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佛教里真是有这样的误解,认为佛教轻慢女性。其实不是这样,不仅没有,而且佛教里讲“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甚至佛教里还允许女众出家修行,这个在其他宗教里几乎是没有的。而且佛陀说:人是因为行为而尊贵,不是因为他是婆罗门,或者是什么种性而尊贵的。行为尊贵故人尊贵,并不是阶级决定了他是不是尊贵。所以佛在人性的革命上,那是非常先进的,一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修行的时候,你从外在的这种境界,能够回光返照,这是初步的用功处,在用功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因为习气没有尽除,所以难免身心会疲惫,甚至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产生出种种的疑问,因为我们的智慧毕竟没有完全开发。就像我们用的手机,会电越来越少。不单我们在家的信众,我们出家人也是这样。所以佛非常慈悲,告诉我们应该依什么而来住,依树下住,依檐下住,依精舍、依阿兰若住,有栖身之所。但是佛又告诉我们,不生贪心。这是为了道,不是让我们放逸的。所以在佛陀当时又是一项改革,当时在印度的出家里面,很多不一定是佛教徒就出家,九十六种外道,有很多是有出家众的,当时都被称为沙门。但是这个“沙门”,也不是随便称的,是各个修道里面修行有所领悟,心悟到空的这样一种才被称为叫沙门。也不是说佛教的修行才会悟到空,其他外道也都会悟到空的,但是他那个“空”不究竟,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有的被“空”的境界所困,还有很多。就比如我们学《楞严经》,再学下去就知道,当你入了三昧之后(“三昧”又叫“正定”),是不是正定就没有事了,不是这样。“正定”的境界会招致魔境,如果你没有妙观察智,产生至正的智慧,不随魔境而去,种种善的境界就会现前,不作圣解,就不落群邪。
那当时佛陀没讲这些的时候,那些外道的修行,有几个会不落圣解啊。因为当时的沙门,出家的相是很多的,这个时候佛陀接受弟子的供养建立精舍,建立阿兰若住处,当时其他的九十六种外道出家众都是开始笑,讥笑佛教:他们说做出家人,又找了一个地方住下来。他不知道,这是佛陀大慈大悲,他是从修行里悟出来的。他说:“不要过分放逸,但也不要过份苦自己”。佛说:牛拉着车,车不走,你是打牛呢、还是打车?你把这个身体过份地苦修,你乃至都没有时间来正知正见入正定,这样可以吗?但是你是不是又可以把身体很放逸的,也不可以的。这个身体是你假借来修行用的,所以不要搞错了。你去虐待它,它真要翻脸、不理你了,我看你以后没办法哦!因为我们四大组合的身体,是有规律的,你弄得它发脾气了,它才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呢!佛陀教我们每天佛弟子要用三摸起头,“修身摄口心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我们身、口、意都要注意,外不要恼一切有情,内要“无益之苦当远离”。对你自己来说,没有意义的苦你不要去浪费你的精力,最后一句是“如是行者可度世”。我们出家人每天都要摸三次头,一天要念三遍,提醒自己,不要偏在这边,也不要偏在那边。这样佛陀那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好多精舍。佛到哪里要去安居的时候,皇帝或者是国王大臣,或给孤独长者,他们都纷纷地供养地来造精舍,供佛和弟子们安住。
所以像我们一踏进西莲阁,往西方的路上,又多了一个凉亭,可以歇歇脚。我们出家人虽然是在这里做住持,但是出家人做住持,就是在这个凉亭里面,给大家做服务生一样,来了之后给你们倒水,给你们拿毛巾,平时给你们地板擦得亮亮的,凳子摆得整整齐齐的,是不是?所以说出家人慈悲,放弃了自我的,把我显现成圆顶、方袍,出家为沙门,以众生事为自己的事情,以弘扬佛法为己任。我们平时要恭敬、供养出家人,因为他们的德行,因为他们付出的这种精神,让我们很感动,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我来了也非常欢喜!进来礼佛之后,马上顶礼我们真伟法师,大家一起顶礼常住真伟法师,因为他辛苦了。这个地方他看在这里、守在这里,这一切都这么自在,都这么安乐。我们就来享受的,对不对?带领我们念佛,把几千年的佛法保存在这里,等着我们来享用,那个不是单单地倒一杯咖啡、倒一杯饮料给你,我们佛法的的甘露水,是十方诸佛菩萨所酝酿出来的。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那蜜蜂,它早上出去采蜜、晚上蜜又带回来,辛劳不辛劳啊!十方诸佛菩萨就像蜜蜂一样,我们吃的甘露,就是他们不断地采集、采集……最后集中到这里,我们法师把这个蜜、这个甘露,都收集在这里,等你们来了。来!请来吃甘露,我们是不是很享受啊。
所以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昨天一到这里我就想,我们这里——西莲阁,就像菩提路上的加油站,没油了,累了,可以到这里加油。我们马来西亚的加油站就是这样的,加油站还有超市。所以我就很感触,车能加油,人也能加油啊。昨天我们回来的路上就说,今天还要聚会,来了解一下佛法,讲什么题目呢?我说,就叫“菩提驿站”吧,这个驿站就是我们的菩提驿站。我们昨天讲菩提路,这个菩提路,不是一下子就能到极乐世界的,所以《妙法莲华经》里说,佛说这个城乃我所化现的,都是作为声闻缘觉歇歇脚的地方,我们真正的目的在极乐世界。但是这个菩提的驿站不可缺少,因为没有这个地方让你歇脚,常常来喝一点甘露的话,你的心会觉得疲惫,你会觉得:啊呀!那极乐世界怎么这么远啊,难怪佛说有十万亿佛土呢,怎么走还走不到,累了会生疲厌之心,会生退堕之心,那退心多可惜呀!渐渐极乐世界大城就到了,诸佛菩萨百般殷勤,百般方便才把我们引诱过去,“来呀,来呀,跟我走”,好不容易走这么远,要退了多可惜呀!所以当我们烦恼起来的时候,当我们学佛有所迷惑的时候,赶快来,亲近我们真伟法师,来到我们这个菩提驿站——西莲阁。
人是需要充电的,我们一天要吃三顿饭,纵使你日中一食,今天吃了明天还要来吃的,这精神的食粮不可缺少。所以我们要知道这样,一个修行道场的尊贵,要知道出家法师引领我们修行的这种尊贵。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看到出家相——出家的相就是佛相,出家人所追寻的法,依教奉行所受持的法是法,出家人所安住的那个定,远离四边八戏的定、中观见,这是佛的心。受了戒是佛的身体,形象就是佛的形象。所以我们经典里告诉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当你看到一个出家人的时候,你不要去当他是僧,你要当他是佛。因为经典里佛亲自这样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现出家相而成无上菩提”,所以这个圆顶、须发干干净净的,身披袈裟,这是佛的相,从我们现在穿的二十五条祖衣、僧伽梨衣,佛曾经就是披了这个衣,所以这个相就是佛相,是解脱相,是这个世间的解脱幢,是佛的标志,佛法解脱的殊胜标志、自在的福田的标志,这僧相。佛也是僧,佛同时是佛,他证到了圆满,福慧两足…
《东南亚弘法行开示:菩提驿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