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你會這樣用,那就是畢業了。然後,你再這樣子修,有止、也有觀,有觀、也有止。
當然,這裏面也有一個條件,就是得要放下,你不能到Office去;因爲你沒有那麼多精神啊!用功修行,要有精神。說「老了,我再修行!」老了不行。老了,身體已經各部分的機能都衰退了,坐在那裏就是打瞌睡,老了就是這樣子。如果不打瞌睡,心裏就打妄想,你不能控製這一念心。老了的時候,多數是神經衰弱;神經衰弱的時候,不能控製這一念心。那你想那時候修行,不行。什麼事情都是一樣,年輕有爲,才可以。但是,我們多數是年輕力壯的時候,要在社會上大顯身手!那樣子,修學聖道是困難,是很困難的。
問:師父,講義第五頁,菩薩無願叁摩地這個地方的解釋,我有一個想法,菩薩他觀我空、觀法空,所以說,基本上,在他的智慧裏面應該有生死就是涅槃、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的這種智慧。不像阿羅漢、二乘人他有欣樂涅槃、厭患生死的這種想法。所以我的意思是說,菩薩這個無願叁摩地,既然有煩惱當下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的這種想法的話,看它這個解釋,他「于當來世不願爲先」這個地方要怎麼講?因爲他已經沒有那種像二乘人的欣樂跟厭棄這種兩極的想法。對于他來講,如果觀諸法都是如的話,應該都是一樣。他這個厭棄心,這個地方怎麼樣做一個解釋會比較合適?
答:你說的有道理,是有這麼回事。但是,這個地方是說,你初開始發心修行的時候;生死、涅槃是無二相,這是修成功了的時候的境界。你在沒有修成功的時候,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沒有到那個入不二法門的境界。初開始的時候沒有到這個境界,你需要有厭離心,才能推動自己修學聖道。初開始的時候,你沒有成就嘛;你沒有成就這個境界,你心裏面有可能對于世間上事情還留戀,那麼對于你修學聖道有障礙,你需要放下。爲什麼能放下?就是要有厭離心。有厭離心能放下,然後專心地修學聖道,它這裏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也感覺到,這個叁叁昧,這是唯識上《瑜伽師地論》說的,我認爲它非常實際!它按照實際的情形爲你說法,而不是說大話;說大話不行。
問:師父,雖然說不可以說大話,但是,那你怎麼樣說,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就是說你修行的剛開始,就要知道怎麼樣從境起修,這個問題。
答:「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這是《楞嚴經》上的話,這句話也很好。就是最初從文字上觀察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最初的時候,我們學習文字的佛法,也能通達這個道理;通達道理是通達,你的貪瞋癡照樣活動,事實是這樣子嘛,所以你應該有厭離心。有了厭離心的時候,你學習佛法的智慧就可以有活動的空間了。如果你沒有厭離,心裏面還想,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也很好嘛,我何必這麼早、我這麼年輕就出家呢?那麼,你原來「一切法都是以不生滅心爲本修因」只是說空話而已,你辦不到了!你若有厭離心,就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厭離心還是很重要;就是你初開始的時候,要有這樣的思想。你有這個思想才行;沒有這個思想就辦不到,「我感覺世間上都很美,我爲什麼要去出家呢?那你怎麼能夠修止觀呢?你在那兒靜坐修止,修不來啊!「我還是回到世間上,很有意思嘛!」是不是?
我們沒有得聖道,這是一個原因,就是對世間沒有放下,還是不放下。吃了很多苦頭,還不放下!所以,要放下,是修學聖道的一個條件,要放下。怎麼樣才能放下呢?苦!觀察世間上是苦、是無常的、是不淨的,才能放下,也要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才能放下;不然放不下。
問:除了自己的障礙之外,還有環境的障礙,那該怎麼處理?像家人很反對修行、跑道場,是不要跑、還是跑?
答:這是很普遍的。人就是這樣子,父母對于兒女有愛,希望兒女能順心一點;你不順我心,我就不同意。我問了一個人,我說:「你的女兒出嫁了,你在美國住,你的女兒嫁給人到英國去、或者到臺灣去,你心裏面感覺怎樣?」「這心裏感覺不舒服!」「但是,你能反對?」「不能反對。但是,要出家,我反對!」就是這樣子。那麼,這件事怎麼辦呢?
我先聲明,我不是勸你們出家喔。在臺灣有一位法師,這個人現在他在紐西蘭讀大學,是出家的身分。他和我說,這是我問他,他年紀不是很大,好像沒到叁十歲,已經出家多少年了。我說:「你出家的時候,你父母同意?」他說:「不同意。」「不同意是什麼情形?」他說:「我母親告訴我,你若出家,我就自殺!」那我說,「那你怎麼說?」他說:「我和我母親說,你若不讓我出家,我也自殺!」哎呀!我一聽,這真是厲害啊!後來出了家,也沒有事,沒有什麼事。
我們佛學院裏邊,也有一個,她的女兒是在西雅圖讀書,大學畢業了、要拿博士學位、是什麼的,她就要出家,不拿博士學位了,要出家。她父親說:「你拿到博士學位再出家。」那麼,好,她就去,又在那兒讀書,拿博士學位。拿了博士學位,這回他父親也就不出聲,可也不是說「你可以出家」,這句話也不說。那麼,她就來到我們佛學院要出家了。我問她,我說:「你父親同意嗎?」說:「我父親同意,說過,同意我出家。」我說:「你母親同意嗎?」「我母親以前同意,現在反對。」我說:「那麼,你出家?」說:「出家!」那麼,就給她剃度了。
剃度了以後,她母親來一封信。她母親來信,把我罵了一大頓。我就給她寫了一封回信,我盡量地說得溫和一點,我和她說個道理。我這一篇,也等于是寫一篇短文了,又給其他的同學看,那個同學又給我加上幾句,就給她寄去了。她母親收到我這封信,沒有話說,不能反駁我,不能反駁。
其中有個理由,我可以說。就是,你女兒今年已經叁十幾歲了,她是拿到博士學位了,她不是一個小孩子,她思想成熟了。她現在要出家,是經過長時期的考慮的,不是一時的,一時的「啊,我有什麼問題、我要出家!」不是這個意思。那麼,你應該要看這個,你女兒是經過考慮,而決定出家的。她經過考慮的事情,你完全反對嗎?這是一個。
第二,這個欲,我看,沒有欲的人很少,人都是歡喜欲、而努力地要求得這個欲的。而你女兒現在放棄這個欲、要來佛教,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嗎?是簡單的事情嗎?不是的啊!她是經過一個時期的考慮,她做這件事,那麼你現在完全反對她?你女兒經過考慮,就是她理智很強,她願意做這件事,你反對她,那麼你女兒也不歡喜。你女兒歡喜嗎?也一定是不歡喜。你強迫她在世間上追求名利的事情,你女兒已經放下這件事,而來學習佛法、追求聖道;你偏要反對她,按照你的意思來做,那你女兒心裏歡喜嗎?你要想一想這件事。
另外說,一定要父母同意,才能夠出家;是,佛教裏面是有這件事。但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父母同意嗎?父親也不同意、母親也不同意、他的太太也不同意,但釋迦牟尼佛就是出家了。出家以後,成道六年以後,然後回到他的祖國,他父親也很歡喜、他母親也很歡喜,就是他的太太還不歡喜。他父親是有理智的人,又回想,他的兒子今天成了聖道,那種大智慧、大光明、大神通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那他父親還是同意了,而且還是相信佛法了。我也說到這些事情,可能還有多少個理由,我給她寄去。她沒有話說,她沒有反對我。
她母親給我寫的信,非常忿怒!後來,現在逐漸逐漸,她母親也……還是女兒嘛,不是別的人。有的時候,她女兒想,已經剃光頭,是比丘尼了,問她父親,「我現在回家看母親好嗎?」「不可以,你母親還是忿怒的。」後來過一個時期,她母親就好了,她也回去看她母親,她母親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說這件事一定要父母同意,我的姊姊、我的妹妹、我的哥哥、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都同意,那這件事不能辦,不能出家。你等他們同意,這事是很難辦。那怎麼辦呢?假設父母都是讀書人,可以說出個道理來,我想要學習佛法,要說出個道理來,你父母可能會有理智,「喔,這件事還是有意義的」,那他慢慢也應該是同意了。應該是這樣說。
佛在世的時候,和阿難尊者,一天走到一個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婆,年紀很大的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要上前去抱佛,阿難尊者攔住她,不准她抱。佛說,你不要攔,讓她抱。那麼,這個老女人就是抱佛,抱完了,也就沒有事了。佛就對阿難尊者說,你知道嗎、這個女人是怎麼回事兒?我過去生五百世給她做兒子!今天見面了,這個母子的愛,非要這樣子才可以,不然的話,她會吐血而死!有這種事情。但是,爲什麼她現在這樣貧苦、爲人做奴婢?爲什麼這麼貧苦?因爲她常常障礙我出家;我要出家,她就是要自殺,就是障礙我出家,所以,她一直地貧苦,受了很多苦。但是,今天她善根成熟了;佛就去化緣,佛沒有錢,佛去化緣,向她的主人,解除了契約,恢複了自由的身分,就出家了,得阿羅漢!這個老女人得阿羅漢。她以前,她兒子出家,她總是栽培點善根,所以,她就得阿羅漢道。也有這些事情。這不但是今天,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子。
問:法師,您能不能講一下,因爲剛剛您說釋迦牟尼佛他得聖道,後來他太太還是不歡喜,那結果呢?
答:結果,後來他的母親出家了,她也隨著出家。出家後,佛的母親也得阿羅漢,他的太太得沒得阿羅漢我不知道。
問:法師,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在家人有沒有希望?
答:這個事情是那樣。如果是對于般若波羅蜜的栽培特別地有力量,不出家也可以,也能得聖道。因爲佛在世的時候,有些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也有得聖道的。若是你的般若波羅蜜栽培得不是那麼強,你不出家不能得聖道!你在家不行,你這智慧不夠。你若出家呢,解脫了很多的系縛,你能夠全部的精神、時間用在聖道上,你有希望。
問:那可是現在的出家人,並不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經典,很多的執事,跟正常人一樣,只是他們做的是佛事,但也是好多的事情、職務纏身。法雲寺沒有,可能是。是不是法雲寺沒有俗務?
答:Yes!法雲寺沒有去做經忏佛事的事情,沒有做這個事,也很少做法會,很少。我們一天就是學習經論,然後靜坐,就是這樣子,其他的事情我們沒有做。如果你願意出家,你可以來;但是,不能怕冷。你若怕冷,不行。但是,你可知道,我到道師城去,有人問我:「你爲什麼到這兒來?這麼冷的地方,到這兒來?」我說:「我就是因爲冷,才到這兒來!」冷有什麼好?靜坐容易得定!容易得定。冷的地方,靜坐容易得定。
問:師父,那禅堂裏面有沒有火爐、暖氣?
答:我們禅堂裏也有暖氣,也是有暖氣。我說個話,你們不要怕喔,頭幾天,我們男衆那裏下兩呎深的雪!我看見雪,心裏快樂!很好、很美,看見雪白的境界,我心情感覺到好、感覺到美。下兩呎深的雪,兩呎深的雪也不算少了。但是,那個地方還有個優點,太陽多,大太陽。他們有的居士到我們那兒來參加禅七,他說:「看見這裏這個雲都是很美的」;天空的雲,感覺美。那兒就是有山、有樹,現在去可能還是有雪;將來春天回暖的時候,雪可能沒有了,就是有樹、也有雲,比較寂靜;可能有鳥的聲音,有的時候飛機飛過去也有聲音。但是,在禅堂裏靜坐,我感覺到很好。那個地方實在並不冷,因爲太陽多;等到晚間是冷一點,晚間你在屋子裏嘛,屋子裏有暖氣,並不冷。所以,還是可以安心的。
問:法師,您接受出家的條件,是要有什麼樣的條件?
答:我接受出家的條件,就是要放下!能夠放下。一個是放下,一個你要有聖道的願,你想要得聖道,你要有這個志願,一個是把世間塵勞事情放下,就可以了,你的條件就具足了。
問:那您怎麼知道我放下了呢?
答:要我看,這個很容易知道。你能在我們那裏住下來,就表示你能放下;如果沒有放下,在那裏住不住,住幾天就要走。
問:我這邊有一個Question。這樣聽起來,好像這個修聖道,好像就都是在修自己得聖道,對不對?是!我一向的了解是,我佛慈悲,不是度衆生嗎?那所以,到什麼境界的時候可以度衆生呢?
答:就是你自己修學聖道有了成就了,再度衆生。如果你自己一學習佛法,生歡喜心,你就想行菩薩道,當然很偉大,我也贊歎這件事;但是,行菩薩道,我看不會到一百天,就不行菩薩道了。因爲你沒有經過改造,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的煩惱還是照樣的。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煩惱就動起來,那時候就不行菩薩道了。所以,要經過訓練,修學止觀來訓練,把煩惱不動了,這時候去行菩薩道,可以。因爲你行菩薩道,菩薩道難行啊,不是容易啊。你遇見的事情都是那麼滿意的啊?我看不是。遇見很多的事情,不滿意。但是,你心裏面有聖道,你心裏面不會有煩惱,你還是行菩薩道。這樣子,能夠表達出來佛法的偉大。若是我們沒有經過聖道的訓練、學習、用功修行,初開始的時候,也很好;等到有了問題的時候,你禁不起考驗,你的煩惱就出來了。可能非佛教徒,「佛教徒就是這樣的!」這件事好不好?我感覺,不莊嚴!並不美啊。我們自己的文宣做得很好,「我們行菩薩道,把佛教的真精神落實了!」只是說空話而已啊。我說的對不對?到時候,非佛教徒恥笑我們;他們的文宣上就把我們這醜陋的事情都寫出來,怎麼怎麼地,好不好啊?我們自己佛教徒,「我沒看見!」你沒有看見,也有這件事;我都看見了,那個基督教的文宣上毀謗我們佛教,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件事的,我們佛教是有這個醜陋的事情,你否認也否認不來的。
問:法師,是不是一定要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出家?
答:是的!但是,也有的人沒發菩提心,你來到佛教裏邊,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訓練,也會發菩提心,就是後補,也可以。若是你先就能發菩提心,是更好了。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