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地方那个书里讲,无念是前念已过、后念未至的时候,那个是无念。然后它在另一个地方又讲,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住、不随妄念流转,是为无念。那您是怎么解释呢?
答:要我解释,人是应该有念,不应该无念。我若解释是这样,我不同意无念。人是应该有念。有念,什么叫做念呢?《辩中边论》上说,修止观的人有一个障碍,叫做「忘圣言」。忘掉了什么?忘掉了圣言,圣人的法语忘掉了。那么,怎么样能不忘呢?就是要「念」,念这个圣言。《金刚经》上,「是诸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圣言;记住它,然后按照这个圣言去思惟,这叫做念。如果没有念,这些法语你不知道了;不知道,怎么样修观呢?所以,不应该是无念,应该是有念,你能念圣言,然后你才能修止观。无念?无念怎么行呢?无念就不能修止观了!
我也看见有的人这么讲:「前一念过去了、后一念还没生起,那个地方叫做无念。」那就叫无念?每个人都有无念!每个人都这样子嘛。每个人前一念过去、后一念还没生起,中间那个很短的时间,那个地方叫无念;那个无念谁都有嘛。那个狗它也有、那个毒蛇也有、老虎通通都是有,我也有、你也有,大家都是有。有这个无念又怎么地呢?还是个生死凡夫,是不是!还是烦烦恼恼、苦苦恼恼的,有什么用呢?
在《楞伽经》也好、《解深密经》也好、《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这些经论上讲的,要有念,然后再加上智慧。四念处就是念和慧,你把你这个法门要念,不要忘了,然后用智慧来观察,这样子才可以得圣道。说是无念,前念已灭、后念未生那个无念,无念那怎么地呢?你能怎么地呢?什么用也没有!
所以,我认为你要读书,还是读佛说的经论、读这些古代有名大德的著作。其他的人,把他放在后边,以后再说。应该这样子学习,应该这样学习比较好,比较稳妥。
问:法师,心常常会很乱,乱个不停;会发现自己不知道跑到那里去了,想要回来,知道要回来,可是已经不知道跑到那里去,很难回来。这样子听得懂吗?
答:我听懂了。感觉出来,你还算好,你有心把心收回来,你有这个意愿,这就是不错嘛。有些人没有这个意思,跑就跑嘛,没有关系啊,我不回家也没有关系嘛。
但是,这个事情是那样,你想要把心收回来,那怎么办呢?你要改变一个方法。譬如说你欢喜《金刚经》,把《金刚经》背下来也可以;你欢喜《维摩诘所说经》,也可以把《维摩经》背下来;你若欢喜《大智度论》也可以,《大智度论》一百卷,你可能太多了,其中那几段你满意的、把它背下来。静坐坐在那里的时候,就背这一段文;背完了,心里面就思惟,这样它就不会跑,它不跑。
就是这个文,我刚才说了,这一段文、这一段义把你的心控制了、控制住,心就清净,它不跑。你若是忘掉了这一段文,你心里面没有一个所缘境的时候,那它就要跑,它不能安住在这里。心如猿猴、心如野马,那不可以,你没有绳子控制它,不可以。你用这个办法,就会回转过来,可以转变这个境界。
问:阿弥陀佛!法师,我现在是修净土法门,因为我自己感觉修禅宗、修止观,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是妄念的问题。如果是修净土法门,再加上禅的话,是不是已经乱修了、杂了?怎么样比较能够专一一点、一门深入?
答:我的意见,如果念阿弥陀佛,也念《阿弥陀经》,也念大本的《无量寿经》,大本的《无量寿经》很殊胜。大本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其中有《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它也是那一部经,但是翻译者不同,也可以读。读的时候,就能够发起自己愿生阿弥陀佛国的心,特别强烈,有这个作用。所以,读经,然后也一心不乱地念佛,然后愿生阿弥陀佛国,很好。就这样修行,很好。你如果修行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问题,就专心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也可以拜佛、拜阿弥陀佛,就这样就好了,其他的也可以不用修。
但是,还有问题!因为修行、修行就有问题。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在温哥华是讲《般若经》、讲什么经,有一个在家居士写个纸条提出个问题,他说:「我念阿弥陀佛念得很好,我还给别人讲《阿弥陀经》,也讲得很快乐;但是,忽然间有一天,佛不能念了,也不能给人讲经了,这个心里面烦得很!」什么事情烦呢?「我的儿有病了、我的女有病了,到医院,医生不能治疗,哎呀!我这个心就不知道怎么样才对,就不能念佛了!」这时候怎么办?「我就是一门深入,其他的我都不学!」不学,有障碍的时候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我看《金刚经》也不容易念,你心里烦躁啊。
我们说这个欧阳竟无,你们知道欧阳竟无是谁吧。欧阳竟无,抗战的时候他是由南京到四川去,就随着政府到四川去。他自己的书上说到一件事,他有一个女儿跳黄埔江死掉了,他心里受不了,心里痛苦。父母和儿女的爱是很厉害的,是很厉害的。那么,他怎么办呢?他这个时候学习《大般若经》,一天读一卷,他还算好,专心地读《大般若经》,就把这个痛苦逐渐、逐渐地淡下来。
他还算好,我看其他的人,未必。你读经也读不来,那时候怎么办?打坐也不行,完全更不行了;就是没有这个事情,打坐都未必可以啊。那怎么办呢?在你没有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学习经论。我专心念阿弥陀佛,我也念阿弥陀佛、也念《阿弥陀经》、也拜佛,再拿出点时间学习经论。学习经论为什么?增长智慧!
譬如说《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我认为学习佛法,你只是在文字上学,没有用;到时候有烦恼还是有烦恼,你不能调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要多少静坐,深入地思惟这个道理,使令这个智慧有力量。这些苦恼的事情来了的时候,你这个智慧就发生作用,就是心里不再苦恼。苦恼已经来了,来不及,你来不及了。所以,「我一门深入」,一门深入这句话说得好,我也同意;但是,有问题的时候,你只有这一门,其他的没有啊!没有办法。所以,我也同意,一门深入好,不乱嘛;但是,有问题的时候,你不能解决。
所以,说了一千、说了一万,我们佛教徒缺少智慧,还不愿意学习智慧。而出家的法师又提倡不要学习智慧,这事儿对不对!但是,我若不说,你知道不对吗?我看你可能不知道,你可能不知道。
问:能不能麻烦法师把四种禅的要义简单地提一下,因为只讲了一个。
答:我现在一个也没讲!实在是没讲。我可以说个大意。
这第一个,愚夫所行禅,是小乘佛教学者学的禅,是小乘佛教。这个禅他修习的时候,就是修无我观,同时他也修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是观,另外还要修奢摩他的止。这样修成功了,得阿罗汉道,这叫做愚夫所行禅。当然,这个地方有大乘佛教诃斥小乘佛教的口气,叫做愚夫所行禅。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观察义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这三个禅是大乘佛教修习的禅。观察义禅这个义是什么呢?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唐译)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观察义禅,主要就是修无我观、同时也修法无我观,修这两个观。小乘佛教只修无我观,没有修法无我观。作如是观,就思惟我不可得、观察一切法也不可得,就是这么样思惟。但是是在奢摩他里边,不是散乱心思惟。这是第二种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第三种禅,就是攀缘如禅。攀缘如禅是什么意思呢?「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你思惟人无我、思惟法无我,这还是妄想,这也是妄想。若是你能够观察第一义谛的时候,这妄想就不生了,就是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这就叫做攀缘如禅。所观察的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我们通常说「能所双亡」,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做攀缘如禅。这也是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的。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云何如来禅?如来禅就是,观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这句话,我们只是这么讲,所观的不可得、能观的也不可得,但是你若修观的时候,它是也有个理由的,为什么不可得?它有个理由的。你要按照那个理由去思惟、观察,所也不可得、能观的智慧也不可得;这时候,就是入于第一义谛、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从大乘佛教来说,就是初地,从初地、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到佛的境界,这都叫做如来禅。成佛了以后,他能够不可思议的境界、现身说法、广度众生,那叫做「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大乘佛教,这个地方是指唯识宗、唯识学者修止观的一个次第。
观察义禅,还是在贤位,没有入圣道。攀缘如禅,就是临近入圣道的时候。如来禅,就是已经成为圣人了。成为圣人,还要一大段的时间,由初地到二地,乃至到佛地,还有很长的时间要修行的,不是一下子就成佛了。这大意就是这样子。
这样说,这里面也没有什么难,也是很容易做的事,不是难事。但是,其中的难是什么呢?你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这个止里面也有很多事,你要学习;这个观里面也有很多道理,你需要学习。学习,你毕业了,就是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你能够运…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