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P4

  ..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的道教也是,也是以无想定为主。但抑制意识如石压草,这个无想定,就是抑制意识的活动,控制、叫它不要动,像石头压草似的,暂时这个草是不能动;并非真灭,并不是真实能把这个想灭掉,不是真实的。到时候,寿命到了、死掉了以后,还是照常是有想的。但是有想可是有一点问题,如果来到人间,这个人笨,这个人智慧不够,这个人笨。他也是有心,有明了性的心的存在,但是他笨,什么事情不知道怎么分别,会有这个问题。就是他以前的那个无想定,有剩余的势力,带到人间来,所以笨,他这个观察力不够,还有这个问题。

  

  小乘所修禅定,以灭尽定为首,以无常、无我、苦、不净为方便,与外道有异。

  

  小乘所修禅定,以灭尽定为首。我们佛法里面的小乘佛法,修学禅定以灭尽定为最殊胜。灭尽定,到三果圣人就可以得到灭尽定了,三果可以得到灭尽定。得到灭尽定,当然他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都是具足的,这样,他容易有神通。多数的人要得到了色界四禅以后,再修神通,就能有神通。如果你没得到色界四禅,没有神通,你修也不成功;在未到地定也不可以得神通,在无色界四空定也不能得神通,一定是要色界四禅才可以,你修神通就能够得神通。少数人不需要修,得了禅定就有神通,这是少数的人;多数是要经过修,才有神通的。如果说这个人有神通,应该是有禅定,他才有神通;如果没有禅定,那来的神通呢?这是个问题。

  

  小乘所修的禅定,以灭尽定为首,以无常、无我、苦、不净为方便。怎么样才能够得禅定呢?你要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修苦观、修不净观,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地才能够达到灭尽定。灭尽定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不能。凡夫,色界四禅也好、无色界四空定也好,都是凡夫境界;这无想定也都是凡夫境界,不是圣人。灭尽定是佛教的圣人才能得到的,这是圣定,圣者的定,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你要修无常、无我、苦、不净,你才能够成就这个定。

  

  苦、不净,是个对治的方法。因为我们一般人想要有高尚的意愿,我想要成为圣人,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你有这样的意愿,但是,你想要成圣道有障碍。有什么障碍?就是男女的欲是个障碍。怎么办法能对治这个欲?要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欲心就没有了,就没有欲,它有这个力量。有的人,因为福报大、智慧也很高,他不为欲所苦,他很如意、很自在,什么都感觉到满意。但是有的人智慧不够,自己本来没有什么事,制造烦恼;自己没有智慧,没有烦恼就制造烦恼,为欲所苦。假设这个人在欲上吃了苦头了,「我不愿意做凡夫了、要做圣人!」但是还不能离欲。那怎么办呢?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你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欲心就不起了。欲心不起了,就不爱着这件事,不结婚也没有关系。

  

  在家信佛的居士,嘴可能没有说,心里可就想,你出家可以吗?但是这件事,来到佛法里面,如果是愿意出家的话,如果你有这个问题的话,要修不净观就可以。修不净观修成功了,没有问题。心就是很清净、很寂静,没有欲。并不是断欲,欲的种子还在,只是不活动而已,只是心里面不动,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你若不修不净观,不行。不修不净观,你这个欲就要动;若动的时候,你想做出家人困难,有困难,你若修不净观就可以。

  

  当然也有的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是爱着这五欲,你叫我离欲,这不行。其实也不是;如果你能够离欲,修学禅定就容易成功。成功的时候,在禅定里面有三昧乐,也就补过来了,也并没有吃亏。你若在禅定里有三昧乐,好过欲乐,因为欲乐有很多的问题。我是小孩子出家,我没有这个经验,但是我看见报纸上,就看出来,很多烦恼、很多烦恼。若是你能够修不净观破除欲的烦恼,然后修止观、得了三昧乐的时候,很自在、也很清净,无烦、无恼,很清净。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他提倡这件事,他就把这件事的困难都解决了,说出个方法来,告诉你,你若肯努力,一切都是无障、无碍,很顺利地就成功了。但是,你若不做,就不行。

  

  所以,从这里看出一件事,我们常常说:「你加持我,请法师加持我!」这句话不合道理。要你自己努力,你要自己努力的。说是若能加持,那我们不用修行嘛,释迦牟尼佛给你一个涅槃就好了嘛,这问题就解决了嘛。但是不可以这样子,没有这回事;要你自己努力,你自己努力才可以。

  

  这个加持这句话,我们佛教徒常常会说这句话。不过,我感觉,密宗的人欢喜说这句话,加持。加持这件事,是有这件事,不是没有。我们读《金刚经》,「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善护念」实在就是加持,用现在的话就是加持。但是那上面说什么呢?是世亲菩萨(不是我说的,我说的话不值一毫钱!)他说这个「善护念诸菩萨」,是你要到内凡位的时候,佛菩萨加持、加持你,这时候你能够承受;如果你在外凡,给你加持,也是能加持,但是没有用,大概能有几分钟的好处,过了几分钟,还是原来样,也可能有人有这个经验。

  

  但是我们另外再说,我们不可以轻视喇嘛,不可以轻视密宗。我感觉密宗的人……,我并不是轻视我们汉文佛教,密宗(可能不是今天,从很久以来到现在)他们的智慧高过华人,高过我们汉人的出家人,我的看法是这样子,我有这个看法,所以我并不轻视密宗的人,我不轻视,我感觉他们的智慧高过我们华人。我为什么说这个话?我们华人,我说佛教徒,在家居士不说,指出家人,肤浅!我这话说得就是有些法师不高兴我这句话了,但是,事实如此,肤浅。这句话,我再加个注解吧,我们出家人应该学「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金刚经》告诉我们应该是这样,但是我们出家人不做这个事,老是在世俗谛上活动,在世俗谛上活动,不去学习第一义谛,所以叫做肤浅。所以,我们华文佛教衰,很衰微,不够兴盛。我认为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怎么样呢?在家居士,大体上应该说,受出家人的领导,所以,在家居士是对、是不对,是出家人的责任,你在家居士本身没有问题、没有过失,是你教我的,就是这样子嘛,就是这么回事儿。(我这说得太多了。)

  

  我刚才说不净,无常、无我、苦、不净。为什么要修不净观呢?就是对付欲的问题。苦,为什么要修苦?就是要放下。世间上事情都是苦,世间上很多的事情都是苦。什么是苦?我感觉不苦!实在你没有细心看。世间上的人,我们若是认真地反省一下,你在世间上,譬如说是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或者是拿到什么学位,然后在社会上活动,你目的何在?当然就是荣华富贵嘛!另外何所求?另外没有,就是求荣华富贵。我看,不管你那一行,目的都是在这里。而荣华富贵就是令你苦的,荣华富贵令人快乐吗?我看,不快乐。

  

  我是小孩子的时候出家,我的教育水平很低,但是我出家以后,我又欢喜读中国的历史,我也读了几本,也没有完全读。我感觉到世间上做皇帝的是最苦,很苦、很苦的。我以前曾经说过,隋炀帝的父亲就是隋文帝(现在要到点了,我把这个小小的故事讲完就结束)。隋文帝有一天,他当然是和他的大臣,国家的事情或者是办完了、或者没办完,到时间就休息了,他就回到皇宫去。回到皇宫去,他有一个心爱的女人,大概是年轻的女孩子,去找这个女孩子找不到。他就问旁边的人,说「这个人那儿去了?」说「这个人被人杀死了!」他立刻心就狂了,他说出一句话,「我做皇帝还不自由?」你看看隋朝的历史,「我做皇帝还不自由?」然后他怎么地?他就骑着马,不走道路,就乱走,各处跑,就是这样子。后来他那个陈氏夫人(皇后)找他几个心爱的大臣,骑着马把他请回来。然后,陈氏夫人在他的面上磕一个头,他恢复正常了。

  

  这件事,我看,这就是苦!就是苦啊。他最后临死的时候,隋炀帝这个人是个败家子,他父亲给他留这个天下,本来很富强的,隋炀帝完全败坏,自己破坏了。他若是也像他父亲那么样的精明、能干的话,唐太宗未必能做皇帝!这是他自己破坏自己。而隋文帝怎么死的?实在严格地说,就是他的儿子把他杀死了!就是隋炀帝(那时候他是太子)把他父亲杀死了。「做皇帝也不自由?」这句话是对的!就是很苦,后悔也来不及了。你那时候有病,你有什么办法?他那些重要的大臣,都被隋炀帝连络好了,任何人都不到他跟前去,他还是有病,就这样子就死掉。死掉了以后,那时候他是晋王广做了太子,他做皇帝,就是这样子。这件事,其实在人来说,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为了自己要做皇帝,就杀死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子嘛。做皇帝好啊?

  

  香港有一个人(我们不要说名字喔),他做的生意很成功,香港港督给他嘉奖,他在日本也有生意。他临死的时候,他一把的钥匙还搋在兜儿里,他的后事还没办好,他儿子就到法庭上告,就互相、儿子和儿子就争起来。好不好?当然,也有的人,父亲也很高明、儿女也很高明,就没有这件事,这个情形也是有。但是我看这个情形少,多数因为财富而有烦恼、因为财富而有苦恼。

  

  所以,这个地方说,修无常观、修苦观、修不净观。我刚才,不净观我就算是讲完了。修这个苦观啊,你要修苦才能放下。修学圣道的成功、不成功,就是你要放下,专心修圣道,才有希望能成功。你心里面还有些放不下的,不行,你止观修不成的。所以,说不净观、说苦观,是破除我们内心的障道因缘,破除这些因缘,然后你修无我观、修无常观,就成功了,就可以得圣道了。

  

  我这四种禅,结果还没讲完,但是时间到了,就到此为止。阿弥陀佛!

  

  问:阿弥陀佛!师父,最近读了一本书,这个无念的解释,我自己觉得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说…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