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國的道教也是,也是以無想定爲主。但抑製意識如石壓草,這個無想定,就是抑製意識的活動,控製、叫它不要動,像石頭壓草似的,暫時這個草是不能動;並非真滅,並不是真實能把這個想滅掉,不是真實的。到時候,壽命到了、死掉了以後,還是照常是有想的。但是有想可是有一點問題,如果來到人間,這個人笨,這個人智慧不夠,這個人笨。他也是有心,有明了性的心的存在,但是他笨,什麼事情不知道怎麼分別,會有這個問題。就是他以前的那個無想定,有剩余的勢力,帶到人間來,所以笨,他這個觀察力不夠,還有這個問題。
小乘所修禅定,以滅盡定爲首,以無常、無我、苦、不淨爲方便,與外道有異。
小乘所修禅定,以滅盡定爲首。我們佛法裏面的小乘佛法,修學禅定以滅盡定爲最殊勝。滅盡定,到叁果聖人就可以得到滅盡定了,叁果可以得到滅盡定。得到滅盡定,當然他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都是具足的,這樣,他容易有神通。多數的人要得到了色界四禅以後,再修神通,就能有神通。如果你沒得到色界四禅,沒有神通,你修也不成功;在未到地定也不可以得神通,在無色界四空定也不能得神通,一定是要色界四禅才可以,你修神通就能夠得神通。少數人不需要修,得了禅定就有神通,這是少數的人;多數是要經過修,才有神通的。如果說這個人有神通,應該是有禅定,他才有神通;如果沒有禅定,那來的神通呢?這是個問題。
小乘所修的禅定,以滅盡定爲首,以無常、無我、苦、不淨爲方便。怎麼樣才能夠得禅定呢?你要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修苦觀、修不淨觀,用這樣的方法,慢慢地才能夠達到滅盡定。滅盡定是聖人的境界,凡夫不能。凡夫,色界四禅也好、無色界四空定也好,都是凡夫境界;這無想定也都是凡夫境界,不是聖人。滅盡定是佛教的聖人才能得到的,這是聖定,聖者的定,不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你要修無常、無我、苦、不淨,你才能夠成就這個定。
苦、不淨,是個對治的方法。因爲我們一般人想要有高尚的意願,我想要成爲聖人,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了!你有這樣的意願,但是,你想要成聖道有障礙。有什麼障礙?就是男女的欲是個障礙。怎麼辦法能對治這個欲?要修不淨觀。修不淨觀,欲心就沒有了,就沒有欲,它有這個力量。有的人,因爲福報大、智慧也很高,他不爲欲所苦,他很如意、很自在,什麼都感覺到滿意。但是有的人智慧不夠,自己本來沒有什麼事,製造煩惱;自己沒有智慧,沒有煩惱就製造煩惱,爲欲所苦。假設這個人在欲上吃了苦頭了,「我不願意做凡夫了、要做聖人!」但是還不能離欲。那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你修不淨觀,修不淨觀,欲心就不起了。欲心不起了,就不愛著這件事,不結婚也沒有關系。
在家信佛的居士,嘴可能沒有說,心裏可就想,你出家可以嗎?但是這件事,來到佛法裏面,如果是願意出家的話,如果你有這個問題的話,要修不淨觀就可以。修不淨觀修成功了,沒有問題。心就是很清淨、很寂靜,沒有欲。並不是斷欲,欲的種子還在,只是不活動而已,只是心裏面不動,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你若不修不淨觀,不行。不修不淨觀,你這個欲就要動;若動的時候,你想做出家人困難,有困難,你若修不淨觀就可以。
當然也有的人,色聲香味觸這五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就是愛著這五欲,你叫我離欲,這不行。其實也不是;如果你能夠離欲,修學禅定就容易成功。成功的時候,在禅定裏面有叁昧樂,也就補過來了,也並沒有吃虧。你若在禅定裏有叁昧樂,好過欲樂,因爲欲樂有很多的問題。我是小孩子出家,我沒有這個經驗,但是我看見報紙上,就看出來,很多煩惱、很多煩惱。若是你能夠修不淨觀破除欲的煩惱,然後修止觀、得了叁昧樂的時候,很自在、也很清淨,無煩、無惱,很清淨。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他提倡這件事,他就把這件事的困難都解決了,說出個方法來,告訴你,你若肯努力,一切都是無障、無礙,很順利地就成功了。但是,你若不做,就不行。
所以,從這裏看出一件事,我們常常說:「你加持我,請法師加持我!」這句話不合道理。要你自己努力,你要自己努力的。說是若能加持,那我們不用修行嘛,釋迦牟尼佛給你一個涅槃就好了嘛,這問題就解決了嘛。但是不可以這樣子,沒有這回事;要你自己努力,你自己努力才可以。
這個加持這句話,我們佛教徒常常會說這句話。不過,我感覺,密宗的人歡喜說這句話,加持。加持這件事,是有這件事,不是沒有。我們讀《金剛經》,「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善護念」實在就是加持,用現在的話就是加持。但是那上面說什麼呢?是世親菩薩(不是我說的,我說的話不值一毫錢!)他說這個「善護念諸菩薩」,是你要到內凡位的時候,佛菩薩加持、加持你,這時候你能夠承受;如果你在外凡,給你加持,也是能加持,但是沒有用,大概能有幾分鍾的好處,過了幾分鍾,還是原來樣,也可能有人有這個經驗。
但是我們另外再說,我們不可以輕視喇嘛,不可以輕視密宗。我感覺密宗的人……,我並不是輕視我們漢文佛教,密宗(可能不是今天,從很久以來到現在)他們的智慧高過華人,高過我們漢人的出家人,我的看法是這樣子,我有這個看法,所以我並不輕視密宗的人,我不輕視,我感覺他們的智慧高過我們華人。我爲什麼說這個話?我們華人,我說佛教徒,在家居士不說,指出家人,膚淺!我這話說得就是有些法師不高興我這句話了,但是,事實如此,膚淺。這句話,我再加個注解吧,我們出家人應該學「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是《金剛經》告訴我們應該是這樣,但是我們出家人不做這個事,老是在世俗谛上活動,在世俗谛上活動,不去學習第一義谛,所以叫做膚淺。所以,我們華文佛教衰,很衰微,不夠興盛。我認爲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怎麼樣呢?在家居士,大體上應該說,受出家人的領導,所以,在家居士是對、是不對,是出家人的責任,你在家居士本身沒有問題、沒有過失,是你教我的,就是這樣子嘛,就是這麼回事兒。(我這說得太多了。)
我剛才說不淨,無常、無我、苦、不淨。爲什麼要修不淨觀呢?就是對付欲的問題。苦,爲什麼要修苦?就是要放下。世間上事情都是苦,世間上很多的事情都是苦。什麼是苦?我感覺不苦!實在你沒有細心看。世間上的人,我們若是認真地反省一下,你在世間上,譬如說是小學畢業、中學畢業、大學畢業、或者是拿到什麼學位,然後在社會上活動,你目的何在?當然就是榮華富貴嘛!另外何所求?另外沒有,就是求榮華富貴。我看,不管你那一行,目的都是在這裏。而榮華富貴就是令你苦的,榮華富貴令人快樂嗎?我看,不快樂。
我是小孩子的時候出家,我的教育水平很低,但是我出家以後,我又歡喜讀中國的曆史,我也讀了幾本,也沒有完全讀。我感覺到世間上做皇帝的是最苦,很苦、很苦的。我以前曾經說過,隋炀帝的父親就是隋文帝(現在要到點了,我把這個小小的故事講完就結束)。隋文帝有一天,他當然是和他的大臣,國家的事情或者是辦完了、或者沒辦完,到時間就休息了,他就回到皇宮去。回到皇宮去,他有一個心愛的女人,大概是年輕的女孩子,去找這個女孩子找不到。他就問旁邊的人,說「這個人那兒去了?」說「這個人被人殺死了!」他立刻心就狂了,他說出一句話,「我做皇帝還不自由?」你看看隋朝的曆史,「我做皇帝還不自由?」然後他怎麼地?他就騎著馬,不走道路,就亂走,各處跑,就是這樣子。後來他那個陳氏夫人(皇後)找他幾個心愛的大臣,騎著馬把他請回來。然後,陳氏夫人在他的面上磕一個頭,他恢複正常了。
這件事,我看,這就是苦!就是苦啊。他最後臨死的時候,隋炀帝這個人是個敗家子,他父親給他留這個天下,本來很富強的,隋炀帝完全敗壞,自己破壞了。他若是也像他父親那麼樣的精明、能幹的話,唐太宗未必能做皇帝!這是他自己破壞自己。而隋文帝怎麼死的?實在嚴格地說,就是他的兒子把他殺死了!就是隋炀帝(那時候他是太子)把他父親殺死了。「做皇帝也不自由?」這句話是對的!就是很苦,後悔也來不及了。你那時候有病,你有什麼辦法?他那些重要的大臣,都被隋炀帝連絡好了,任何人都不到他跟前去,他還是有病,就這樣子就死掉。死掉了以後,那時候他是晉王廣做了太子,他做皇帝,就是這樣子。這件事,其實在人來說,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爲了自己要做皇帝,就殺死他的父親!就是這樣子嘛。做皇帝好啊?
香港有一個人(我們不要說名字喔),他做的生意很成功,香港港督給他嘉獎,他在日本也有生意。他臨死的時候,他一把的鑰匙還搋在兜兒裏,他的後事還沒辦好,他兒子就到法庭上告,就互相、兒子和兒子就爭起來。好不好?當然,也有的人,父親也很高明、兒女也很高明,就沒有這件事,這個情形也是有。但是我看這個情形少,多數因爲財富而有煩惱、因爲財富而有苦惱。
所以,這個地方說,修無常觀、修苦觀、修不淨觀。我剛才,不淨觀我就算是講完了。修這個苦觀啊,你要修苦才能放下。修學聖道的成功、不成功,就是你要放下,專心修聖道,才有希望能成功。你心裏面還有些放不下的,不行,你止觀修不成的。所以,說不淨觀、說苦觀,是破除我們內心的障道因緣,破除這些因緣,然後你修無我觀、修無常觀,就成功了,就可以得聖道了。
我這四種禅,結果還沒講完,但是時間到了,就到此爲止。阿彌陀佛!
問:阿彌陀佛!師父,最近讀了一本書,這個無念的解釋,我自己覺得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說…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