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P5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地方那個書裏講,無念是前念已過、後念未至的時候,那個是無念。然後它在另一個地方又講,無念不是沒有念頭,而是念念無住、不隨妄念流轉,是爲無念。那您是怎麼解釋呢?

  

  答:要我解釋,人是應該有念,不應該無念。我若解釋是這樣,我不同意無念。人是應該有念。有念,什麼叫做念呢?《辯中邊論》上說,修止觀的人有一個障礙,叫做「忘聖言」。忘掉了什麼?忘掉了聖言,聖人的法語忘掉了。那麼,怎麼樣能不忘呢?就是要「念」,念這個聖言。《金剛經》上,「是諸衆生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聖言;記住它,然後按照這個聖言去思惟,這叫做念。如果沒有念,這些法語你不知道了;不知道,怎麼樣修觀呢?所以,不應該是無念,應該是有念,你能念聖言,然後你才能修止觀。無念?無念怎麼行呢?無念就不能修止觀了!

  

  我也看見有的人這麼講:「前一念過去了、後一念還沒生起,那個地方叫做無念。」那就叫無念?每個人都有無念!每個人都這樣子嘛。每個人前一念過去、後一念還沒生起,中間那個很短的時間,那個地方叫無念;那個無念誰都有嘛。那個狗它也有、那個毒蛇也有、老虎通通都是有,我也有、你也有,大家都是有。有這個無念又怎麼地呢?還是個生死凡夫,是不是!還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的,有什麼用呢?

  

  在《楞伽經》也好、《解深密經》也好、《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些經論上講的,要有念,然後再加上智慧。四念處就是念和慧,你把你這個法門要念,不要忘了,然後用智慧來觀察,這樣子才可以得聖道。說是無念,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那個無念,無念那怎麼地呢?你能怎麼地呢?什麼用也沒有!

  

  所以,我認爲你要讀書,還是讀佛說的經論、讀這些古代有名大德的著作。其他的人,把他放在後邊,以後再說。應該這樣子學習,應該這樣學習比較好,比較穩妥。

  

  問:法師,心常常會很亂,亂個不停;會發現自己不知道跑到那裏去了,想要回來,知道要回來,可是已經不知道跑到那裏去,很難回來。這樣子聽得懂嗎?

  

  答:我聽懂了。感覺出來,你還算好,你有心把心收回來,你有這個意願,這就是不錯嘛。有些人沒有這個意思,跑就跑嘛,沒有關系啊,我不回家也沒有關系嘛。

  

  但是,這個事情是那樣,你想要把心收回來,那怎麼辦呢?你要改變一個方法。譬如說你歡喜《金剛經》,把《金剛經》背下來也可以;你歡喜《維摩诘所說經》,也可以把《維摩經》背下來;你若歡喜《大智度論》也可以,《大智度論》一百卷,你可能太多了,其中那幾段你滿意的、把它背下來。靜坐坐在那裏的時候,就背這一段文;背完了,心裏面就思惟,這樣它就不會跑,它不跑。

  

  就是這個文,我剛才說了,這一段文、這一段義把你的心控製了、控製住,心就清淨,它不跑。你若是忘掉了這一段文,你心裏面沒有一個所緣境的時候,那它就要跑,它不能安住在這裏。心如猿猴、心如野馬,那不可以,你沒有繩子控製它,不可以。你用這個辦法,就會回轉過來,可以轉變這個境界。

  

  問:阿彌陀佛!法師,我現在是修淨土法門,因爲我自己感覺修禅宗、修止觀,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因爲是妄念的問題。如果是修淨土法門,再加上禅的話,是不是已經亂修了、雜了?怎麼樣比較能夠專一一點、一門深入?

  

  答:我的意見,如果念阿彌陀佛,也念《阿彌陀經》,也念大本的《無量壽經》,大本的《無量壽經》很殊勝。大本的《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其中有《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它也是那一部經,但是翻譯者不同,也可以讀。讀的時候,就能夠發起自己願生阿彌陀佛國的心,特別強烈,有這個作用。所以,讀經,然後也一心不亂地念佛,然後願生阿彌陀佛國,很好。就這樣修行,很好。你如果修行沒有什麼障礙、沒有什麼問題,就專心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也可以拜佛、拜阿彌陀佛,就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也可以不用修。

  

  但是,還有問題!因爲修行、修行就有問題。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在溫哥華是講《般若經》、講什麼經,有一個在家居士寫個紙條提出個問題,他說:「我念阿彌陀佛念得很好,我還給別人講《阿彌陀經》,也講得很快樂;但是,忽然間有一天,佛不能念了,也不能給人講經了,這個心裏面煩得很!」什麼事情煩呢?「我的兒有病了、我的女有病了,到醫院,醫生不能治療,哎呀!我這個心就不知道怎麼樣才對,就不能念佛了!」這時候怎麼辦?「我就是一門深入,其他的我都不學!」不學,有障礙的時候怎麼辦?有什麼辦法?我看《金剛經》也不容易念,你心裏煩躁啊。

  

  我們說這個歐陽竟無,你們知道歐陽竟無是誰吧。歐陽竟無,抗戰的時候他是由南京到四川去,就隨著政府到四川去。他自己的書上說到一件事,他有一個女兒跳黃埔江死掉了,他心裏受不了,心裏痛苦。父母和兒女的愛是很厲害的,是很厲害的。那麼,他怎麼辦呢?他這個時候學習《大般若經》,一天讀一卷,他還算好,專心地讀《大般若經》,就把這個痛苦逐漸、逐漸地淡下來。

  

  他還算好,我看其他的人,未必。你讀經也讀不來,那時候怎麼辦?打坐也不行,完全更不行了;就是沒有這個事情,打坐都未必可以啊。那怎麼辦呢?在你沒有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學習經論。我專心念阿彌陀佛,我也念阿彌陀佛、也念《阿彌陀經》、也拜佛,再拿出點時間學習經論。學習經論爲什麼?增長智慧!

  

  譬如說《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我認爲學習佛法,你只是在文字上學,沒有用;到時候有煩惱還是有煩惱,你不能調伏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多少靜坐,深入地思惟這個道理,使令這個智慧有力量。這些苦惱的事情來了的時候,你這個智慧就發生作用,就是心裏不再苦惱。苦惱已經來了,來不及,你來不及了。所以,「我一門深入」,一門深入這句話說得好,我也同意;但是,有問題的時候,你只有這一門,其他的沒有啊!沒有辦法。所以,我也同意,一門深入好,不亂嘛;但是,有問題的時候,你不能解決。

  

  所以,說了一千、說了一萬,我們佛教徒缺少智慧,還不願意學習智慧。而出家的法師又提倡不要學習智慧,這事兒對不對!但是,我若不說,你知道不對嗎?我看你可能不知道,你可能不知道。

  

  問:能不能麻煩法師把四種禅的要義簡單地提一下,因爲只講了一個。

  

  答:我現在一個也沒講!實在是沒講。我可以說個大意。

  

  這第一個,愚夫所行禅,是小乘佛教學者學的禅,是小乘佛教。這個禅他修習的時候,就是修無我觀,同時他也修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修四念處。修四念處是觀,另外還要修奢摩他的止。這樣修成功了,得阿羅漢道,這叫做愚夫所行禅。當然,這個地方有大乘佛教诃斥小乘佛教的口氣,叫做愚夫所行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觀察義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這叁個禅是大乘佛教修習的禅。觀察義禅這個義是什麼呢?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唐譯)雲何觀察義禅?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于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禅。

  

  觀察義禅,主要就是修無我觀、同時也修法無我觀,修這兩個觀。小乘佛教只修無我觀,沒有修法無我觀。作如是觀,就思惟我不可得、觀察一切法也不可得,就是這麼樣思惟。但是是在奢摩他裏邊,不是散亂心思惟。這是第二種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第叁種禅,就是攀緣如禅。攀緣如禅是什麼意思呢?「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你思惟人無我、思惟法無我,這還是妄想,這也是妄想。若是你能夠觀察第一義谛的時候,這妄想就不生了,就是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這就叫做攀緣如禅。所觀察的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我們通常說「能所雙亡」,就是這個意思;這叫做攀緣如禅。這也是在禅定裏面作如是觀的。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雲何如來禅?如來禅就是,觀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觀察的智慧也不可得這句話,我們只是這麼講,所觀的不可得、能觀的也不可得,但是你若修觀的時候,它是也有個理由的,爲什麼不可得?它有個理由的。你要按照那個理由去思惟、觀察,所也不可得、能觀的智慧也不可得;這時候,就是入于第一義谛、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從大乘佛教來說,就是初地,從初地、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到佛的境界,這都叫做如來禅。成佛了以後,他能夠不可思議的境界、現身說法、廣度衆生,那叫做「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大乘佛教,這個地方是指唯識宗、唯識學者修止觀的一個次第。

  

  觀察義禅,還是在賢位,沒有入聖道。攀緣如禅,就是臨近入聖道的時候。如來禅,就是已經成爲聖人了。成爲聖人,還要一大段的時間,由初地到二地,乃至到佛地,還有很長的時間要修行的,不是一下子就成佛了。這大意就是這樣子。

  

  這樣說,這裏面也沒有什麼難,也是很容易做的事,不是難事。但是,其中的難是什麼呢?你要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這個止裏面也有很多事,你要學習;這個觀裏面也有很多道理,你需要學習。學習,你畢業了,就是你通達了這個道理,你能夠運…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