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P3

  ..续本文上一页论》里边,说了很多障道因缘,障碍你用功修行的事情,它说了很多;说了很多,你就避免这些事情。什么是顺、帮助你修学圣道的因缘?那你要慢慢地准备,准备这些因缘;这些因缘准备好了,你修止观就合适了。

  

  我们若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佛法,佛法主要是转凡成圣,是做这件事。我们读《普门品》,我们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佛教徒,多数都有读《法华经》,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多数都读过,你就知道《普门品》就是两大段。头一段就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事情,后一段是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开智慧的事情;开智慧,就是修学圣道了,是这样意思。佛法的目的是修学圣道,可是人生现实的苦难,观世音菩萨也会照顾一下。说是我这个房子起火了,我念观世音菩萨,这火就灭了;说我在水里面坐船,忽然船要沉了,念观世音菩萨,船就起来、就不沉了。观世音菩萨也管我们这些事!这件事不能不管,佛教就是为了修学圣道,那这些现实生活上的灾难,观世音菩萨不管吗?也管,也管这些事。

  

  所以,我们从这里,我们若修学圣道有困难的时候,佛菩萨也会说出来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一般的经论没有说这件事。《瑜伽师地论》全面地告诉你,告诉你这些修止观的困难,怎么怎么解决这些事情。但是,很少人学习《瑜伽师地论》。因为什么呢?「那是唯识宗的书,我是禅宗,我不学习其他宗派的经论!」我们佛教徒有这个问题,自己作一个界限,障碍自己开发智慧!我们凡夫有这个问题。

  

  我说得太远了,现在还是回来。我刚才是说到我们修学止有困难,怎么样解除困难。我刚才这一段话是说这个意思。

  

  现在这上面说,「皆云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你要学习止,在止里面修观,观察佛法的真理,这样思惟。但是这地方还有点事情,有什么事情呢?

  

  南传佛教他们也是修止观,北传佛教也是修止观。但是,南传佛教没有净土法门,也没有密,也没有念咒这个事情。我们北传佛教,有念阿弥陀佛的这个法门,也有念陀罗尼咒的这些法门。到今天,我们北传佛教好像修止观的事情,我看,就是丢到大海去了,我们不学习止观。我们北传佛教学习止观的事情,我看,很久就失传了,就不学习这件事。南传佛教他们现在还是在学习止观,但是南传佛教也开始衰微,还有人学就是了,也有人弘扬、也有人学,但不能和佛在世相比,得圣道的也是很少。

  

  但是这个地方,南传佛教的禅、这个止观,和我们北传佛教、和《瑜伽师地论》里面说的止观,也是有点差别。有什么差别呢?我没有到南传佛教去学习他们的禅,南传佛教学者到大乘佛教这里来传禅,我也没去参加;但是我可知道了,他们的意思就是你先修止,得到色界四禅之后,再修观,修无我观、修无常观,就是修四念住。他们是这样子讲,这讲的是对,没有错。但是,我们北传佛教,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它的说法和南传佛教有点差别。有什么差别呢?

  

  《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为他授记、将来他在这个世界成佛的。他的见地,我们初开始学习禅的时候,就可以修观,不需要等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不需要。这是《瑜伽师地论》上是这样的讲法。这个讲法,我们观察、思惟,这个讲法好不好?我认为很好。有什么好呢?

  

  因为我们初开始静坐、我们修止的时候,因为我们没得到禅定,心里就是要乱,那你怎么办呢?你不要等它乱。譬如说我现在修止,我能够安住五分钟,这五分钟内明静而住,已经了不起了!有静坐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这五分钟内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乱,明静而住,他心里面已经很欢喜了。不要说一个钟头,就五分钟就是很好了。你再勉强地修它十分钟也可以,就是修它十五分钟的奢摩他止,然后就修观。因为你定不住了,你一定要打妄想嘛,那不如这个时候就修观嘛;就是不要去打妄想,就修观。你或者是修无常观、或者修无我观、或者修一切法空观、或者修不净观都可以。修观,也随你自己的意,你愿意修十五分钟的观也可以,你愿意修三十分钟也可以,修一个钟头也可以。但是我在看,我看不要修一个钟头那么多,你修三十分钟也就好了,或者三十五分钟,不要超过三刻钟,然后再修止,应该这样。这样子,因为修观比较容易,我刚才说了,就和打妄想一样,但是内容不同,内容和打妄想不同。

  

  修观这件事,其中也有些事情应该知道,你要把你修观的内容背下来,有现成的文句背下来。你要背得熟一点,你修观的时候,心里面背这个文句,然后心里面按这个文句,一句、一句这样思惟。所以经上,《金刚经》、乃至到《般若经》、乃至到很多的经,都是提倡要背诵。背诵干什么?就是准备修观的。

  

  你心里面要有一部经,不是说老是拿着本子嘛,那这个事情也会有不方便的时候。你心里面有一部经,随时可以念这部经,随时可以按这个经来思惟。「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背下来,观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你背下这个文,随时可以思惟。因为文里面有义,你没有文的时候,你这个义就拿不到了,你没办法思惟。

  

  所以,最低限度,你自己欢喜修观的这一部分的文,你要准备好,你背下来,心里面思惟。心里面思惟的时候,应该是也不昏沉、也没有妄想。因为这一段文、这一段义把你的心控制住了,你心里面就是清净了,所以修观的时候要这样做。如果你心里面没有这个文,说「我凭我的记忆力记一个大概」,不行,那它不具足,有的时候会忘掉了、想不上来了。

  

  所以,应该把那个文记下来、背下来,背下来、思惟,你这个观会修得很好。修完观、再修止,修完止、再修观,观而后止、止而后观。这一支香我坐一个钟头、我坐两个钟头都可以,就是这样止而后观、观而后止,就这样修。这上面说,「皆云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是这样意思。

  

  我现在说一段话,我想,我从七点钟开讲,讲到八点半。讲到八点半,然后我们留半个钟头可以发问,你们各位发问。如果我能答复上来,我就回答;答不上来,我就说我不会,我不回答,就这样好了。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这是《楞伽经》的正文。「谓声闻、缘觉、外道」,唐译无「外道」两个字,「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这是《楞伽经》的正文,是四卷《楞伽》。四卷《楞伽》是刘宋(历史上有赵宋、有刘宋,这个是刘宋,是在赵宋之前,很久以前,南北朝的时候)。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经》一共是四卷。照理说,我们从禅宗的历史来看,这个《楞伽经》在我们中国,在达摩禅师以后,初祖达摩,二祖是慧可,这个时代学习《楞伽经》的人很多、很多;一直到玄奘法师由印度回来的时候,中国那个时候禅宗的人还是学《楞伽经》的,和现在的禅宗的人不同。

  

  (唐译)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我念这段文,我们看下面,唐译:「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着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那么这是唐译的文,和宋译的文,我们对照一下,我们容易明白一点。下边,我再解释。

  

  印度婆罗门、中国道家,都以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为主,但抑制意识如石压草,暂使不起,并非真灭。

  

  印度的婆罗门、中国道家,都以无想定为主。印度的婆罗门教,而现在印度婆罗门教转名为印度教,不叫婆罗门教,叫印度教。他们也是修学禅定的,但是他们以无想定为主,修无想定。修无想定这句话,我们应该知道;因为知道,我们就会反省我们修的是不是无想定,应该知道这件事。

  

  修无想定是怎么回事?是已经成就色界四禅的人,这已经很高的禅定了。在第四禅里边,这位修行人他在禅定里边,不高兴这个想、不高兴心里面有种种分别,他要灭掉这个想。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我们想要灭掉我们的思想,这事很难。但是有禅定的人,他有力量,他能灭掉他的思想;成功了,那就是无想定,就叫做无想定,是这么一个境界。是要到了第四禅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的。心里面离一切分别,什么都不想;他诃斥这个想。

  

  「想」这个字,我们中国字,上面是一个相,下面是个心;心里面有相,那就叫做想;心里面没有相,没有所想的相、也没有能想的心,就是无想了。本来人是有情的嘛,这时候心不动了,应该还是有情,但是心里可是不动了,是这么一个境界。在佛法里面来批评这件事,他有可能是在人间,这个人是个外道,他修禅定成就了色界第四禅,然后修无想定成功了;成功了,他有时候入定、有时候出定。等到寿命到就死掉了;死掉了,他就生到无想天,生到色界天的无想天。在那里,他的寿命五百大劫。五百大劫到了,他就出定了,出定就死掉了,就是这个境界。他死掉了以后,随业流转,有可能又来到人间,也可能到三恶道去,就看他那个业力是什么,随着那个业力就去活动去了。所以,这并不是真实得到安乐自在,没有真实地解决问题,因为他没有智慧,只是定。

  

  印度的婆罗门教以无想定为主,我们…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