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意思。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是从文字的佛法开始学习。若没有文字,我们能学习什么?我看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佛教徒,如果你皈依三宝了,或者是怎么地,你不学习经论,你知道佛法是什么?我看,你不知道!说「我常常听法师讲经,或者听居士讲经」,如果你自己不阅读经论,还是不行,你知道的还是很少,而且很快地就忘记了,就会有这个问题。所以,自己要深入地学习才可以。

  

  所以,最初我们学习佛法,要学习文、也要学习义。不要只是读文,不可以;要学习文、也要学习义。但是,这还是文字的境界,你要学习禅,才能更深入。

  

  再回头来说,佛在世的时候、正法住世的时候,很多人得圣道,以后得圣道的人少了,我看今天连一个也没有。「你怎么知道?」因为我们学习佛法都是很肤浅的,都是很浅薄的,你不能学习第一义谛,那怎么能得圣道呢?不可能得圣道。「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今天是没有这件事,没有这件事的。

  

  现在这里面说,「皆云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修法观,就是要去观察文里边的义。但是这个地方,不只如此,它还有个奢摩他,奢摩他是止的意思。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内心不要有虚妄分别、不要有杂乱的妄想,不要这样子;心里面明静而住,叫做止。

  

  明静而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夜间休息了、睡觉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是什么境界?如果不做梦的话,什么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了,那个叫做昧,那是一个昏昧的境界,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睡觉睡醒了的时候,我们就思惟东、思惟西、南、北、天下古今的事情,思想是非常自由的。说是有人不自由,但是思想你不能控制,思想还是自由的;我心里面愿意骂人也好、愿意赞叹人也好,你不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我,我自己自由,思想上自由。但是,若在佛法来讲、修止观的人来说,叫做散乱。「散」,不能集中在一处;心里面「乱」,想东想西,乱。我们睡觉的时候叫做昧,迷昧、昏昧;不睡觉的时候心里面乱,也可以说是动,动乱。一个是昏昧、一个是动乱,这是我们内心的相貌,就是这样子。现在我们若愿意修禅的时候,要改变这个境界,不要昧,要明,明而不昧,心里面明明了了的;你原来是动乱,现在不要动,要寂静。昏沉、散乱这个境界,现在变成明静而住。如果我们能够有方法,使令我们的心明静而住,那叫做止。把这些动乱的境界停下来,叫它心里面明明了了地寂静住,这叫做止。

  

  止,也还是有深、有浅,有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这都是止,止也有深、有浅的不同。我们学习止,能达到未到地定就好一点,如果达到色界四禅是最好的;欲界定是不及格了。

  

  现在说,「皆于奢摩他中」,就是在内心里面不动乱、也不昏沉,心里面明静而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修法观也」,就是修第一义观,观察诸法皆空,我们简单说就是这样观、这样思惟。这件事,在事实上,如果你欢喜坐禅的话,常常坐禅,你会有坐禅的经验,实际上,你会知道这件事究竟是容易、是不容易,你会知道这件事。知道这件事,多数人是感觉到难。叫我这个心不要动,很难。昏沉有可能还容易对付,但是散乱、叫它不要乱,很不容易,多数是不容易,也有的人因此而就放弃了、就不坐了。这样子,那你修止观是不可以。你心里面不修止,这样不行。你叫我学习经论,经论里面的道理我去思惟思惟,这件事不难,和打妄想一样嘛,是可以;但是要修止,修不来。修不来,我就这样思惟诸法皆空,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想得圣道不行,你想要转凡成圣,这事不行,你一定要有止。

  

  一定要有止,这句话怎么讲?我修它困难,我就放弃了,有什么不行呢?有什么不可以呢?是不可以!不可以的原因,我说一个譬喻。譬如这里面有一棵大树,多少个人抱都抱不过来,很粗。这个小孩子(我们不要说用现代的工具、用电锯来锯这个大树,不是这样意思),小孩子拿这个锯、拿这个斧头、或者拿刀来砍这个树,很难砍倒这个树。若是大人,他有这个知识,他的力量也大,他用电锯也好、用斧也好、用刀、用什么利器,可以把这个大树锯倒了,可以办到这件事;小孩子不行。为什么小孩子不行?小孩子没有力量,他的力量不够;大人,体力也够、脑力也够,或者心力也够、体力也够,所以能办好这件事。

  

  我这是说一个譬喻。我们修学止观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得圣道!得圣人的境界。刚才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的目的是要得圣道。你有了这个愿,你修止观的时候就是行,由愿导行。由愿导行的时候,说「我不用止、我就用观」,这观就譬喻这个锯——这个电锯、或者是什么利器;但是你本身的脑力也不够,这小孩子嘛,脑力也不够、体力也不够,就不行;大人,这力量就够了,这就譬喻这个止。你有了止,再用观的时候,就把这个树砍倒了。这个树,譬喻是烦恼树,我们内心的烦恼。你若修止、又修观的时候,你有力量把这个烦恼消灭了;消灭了,就是圣人了!若是我们只是思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只是这样思惟,不行,不够力。你若有了定的功夫,这时候够力量,它就可以断掉烦恼。所以,非要有止不可!没有止不行,没有止是不够力,散乱心没有力量。一定心要寂静住,有了禅定;未到地定就可以,到了色界四禅是最好。

  

  我们在经论上看见一件事,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在散乱心里面得到无上菩提的,他是在色界四禅里面,第四禅,在禅里面观诸法缘起、得无上菩提的。这些阿罗汉,得阿罗汉的这些人,也是,最低限度要未到地定,再不然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是在禅定里面才可以。没有这个不行,不够力,不够力量的。

  但是你只是有止、而没有观的智慧的话,也不行,也不可以。没有观的智慧,就像人去砍树,你没有刀、没有电锯,你怎么能锯倒这个树?这事也办不到。所以,你要有定、而又要有慧,慧剑,譬喻是剑,这样子才能够把这个烦恼树砍倒了,然后你就成为圣人了。所以,这上面说,「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为什么叫做禅?就是这个意思,他一定在禅定里面修法观。

  

  当然,我这么说完了,还有一个问题,「我静坐的时候,心就是乱,那怎么办呢?这个止我修不好,那怎么办?」那怎么办法呢?这件事,初开始静坐的人,多数都有这个问题。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好不好?我解释,怎么办法我这个奢摩他可以修成功。但是,我先声明,我不是劝你们要出家当和尚,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我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碰到这里。

  

  我以前也提过这些事情,如果你在寺庙里面住,就像出家人这个境界,你到大殿里面去,就是供着佛像、或者供着观世音菩萨、或者是普贤菩萨、或者是弥勒菩萨;在大殿里面看见的,都是光着头的人,都是出家人;你到藏经楼上去看,就是经书,古代的、有印度翻译过来的著作,或者中国历代祖师、高僧大德的著作,或者现代人的著作,都是经书。寺庙里面就是这个,另外,可能会有几棵树,或者有鸟飞过去,有这个事情,另外没有其他的事情。这样的境界,比较寂静,它不扰乱你的心,那么你静坐的时候,你心里面容易寂静住,容易。

  

  你自己反省,静坐的时候心里有妄想,那妄想是什么?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另外没有事,没有别的事,就是日常生活的事情。现在,你若在寺庙里面剃光了头,大环境转变了,所以,你内心的妄想也转变了,就容易寂静住。但是,也可能,就是你剃光了头、你受了戒,穿上出家人衣服,也可能还是有困难,也有可能还是有困难。有困难呢,我们很多的佛教徒都拜过大悲忏,「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是不是?有这个文吧。所以,念大悲咒对于你得智慧、得三昧有帮助。

  

  说「我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很乱,止修不来!」你不要放弃,你念大悲咒,就会有帮助,你这个止就能修得好一点,这是一个方法。其次,还有一个方法,别人欢喜静坐、修止观,你帮他做事。什么事情都是因果!你帮他做事,他若静坐成就了,你一定成功,你若静坐也会成功。如果别人欢喜静坐,「你不要静坐,那是迷信!」你若这样子,你将来静坐一定有困难。什么事情都是因果啊!就是有什么事情都是有道理的。

  

  我再说一件事,譬如说这个出家人他很用功,用功学习佛法、用功坐禅。但是他要吃饭,不吃饭,这件事做不来的。你去请他吃饭,他吃完这个饭、消化以后,身体全部都有力量了,他用这个力量去学习教义、学习佛法,用他的力量去静坐、有成就,你也就会有成就。如果你破坏他,你将来有困难。这道理就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如果静坐的时候有困难,念大悲咒也可以、拜佛也可以、念经也可以。譬如说是我和人吵架了、我和别人有纠纷,但是对方走了,你自己还在那儿吵架,还要再想一回,把自己这个烦恼的事情,要经过好长的时间,这个心才能停下来,有这个事情。所以,现在若是我们或者是在社会上做事,但是我现在发心要出家去修行,但是社会上的这些事情,还会继续下来扰乱,自己扰乱自己。那怎么办呢?你想要静坐,先不要静坐,你先念大悲咒、先念经。你念《金刚经》也好、念《维摩诘所说经》也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念《大般若经》、念《华严经》、念《法华经》都好,你先念经,一方面思惟这个义,先不要修止观;用这个来抗拒这些杂乱的妄想,过一个时期,你心就会淡一点,原来你在社会上熏习的这些杂染,逐渐逐渐就淡忘了,然后再修止观。这也是一个事情,要注意这件事。

  

  在《瑜伽师地…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