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意思。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是從文字的佛法開始學習。若沒有文字,我們能學習什麼?我看什麼也不知道。我們佛教徒,如果你皈依叁寶了,或者是怎麼地,你不學習經論,你知道佛法是什麼?我看,你不知道!說「我常常聽法師講經,或者聽居士講經」,如果你自己不閱讀經論,還是不行,你知道的還是很少,而且很快地就忘記了,就會有這個問題。所以,自己要深入地學習才可以。
所以,最初我們學習佛法,要學習文、也要學習義。不要只是讀文,不可以;要學習文、也要學習義。但是,這還是文字的境界,你要學習禅,才能更深入。
再回頭來說,佛在世的時候、正法住世的時候,很多人得聖道,以後得聖道的人少了,我看今天連一個也沒有。「你怎麼知道?」因爲我們學習佛法都是很膚淺的,都是很淺薄的,你不能學習第一義谛,那怎麼能得聖道呢?不可能得聖道。「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今天是沒有這件事,沒有這件事的。
現在這裏面說,「皆雲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修法觀,就是要去觀察文裏邊的義。但是這個地方,不只如此,它還有個奢摩他,奢摩他是止的意思。止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內心不要有虛妄分別、不要有雜亂的妄想,不要這樣子;心裏面明靜而住,叫做止。
明靜而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夜間休息了、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是什麼境界?如果不做夢的話,什麼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了,那個叫做昧,那是一個昏昧的境界,什麼也不知道。我們睡覺睡醒了的時候,我們就思惟東、思惟西、南、北、天下古今的事情,思想是非常自由的。說是有人不自由,但是思想你不能控製,思想還是自由的;我心裏面願意罵人也好、願意贊歎人也好,你不能控製的,你不能控製我,我自己自由,思想上自由。但是,若在佛法來講、修止觀的人來說,叫做散亂。「散」,不能集中在一處;心裏面「亂」,想東想西,亂。我們睡覺的時候叫做昧,迷昧、昏昧;不睡覺的時候心裏面亂,也可以說是動,動亂。一個是昏昧、一個是動亂,這是我們內心的相貌,就是這樣子。現在我們若願意修禅的時候,要改變這個境界,不要昧,要明,明而不昧,心裏面明明了了的;你原來是動亂,現在不要動,要寂靜。昏沈、散亂這個境界,現在變成明靜而住。如果我們能夠有方法,使令我們的心明靜而住,那叫做止。把這些動亂的境界停下來,叫它心裏面明明了了地寂靜住,這叫做止。
止,也還是有深、有淺,有欲界定、未到地定、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這都是止,止也有深、有淺的不同。我們學習止,能達到未到地定就好一點,如果達到色界四禅是最好的;欲界定是不及格了。
現在說,「皆于奢摩他中」,就是在內心裏面不動亂、也不昏沈,心裏面明靜而住,在這個境界裏面「修法觀也」,就是修第一義觀,觀察諸法皆空,我們簡單說就是這樣觀、這樣思惟。這件事,在事實上,如果你歡喜坐禅的話,常常坐禅,你會有坐禅的經驗,實際上,你會知道這件事究竟是容易、是不容易,你會知道這件事。知道這件事,多數人是感覺到難。叫我這個心不要動,很難。昏沈有可能還容易對付,但是散亂、叫它不要亂,很不容易,多數是不容易,也有的人因此而就放棄了、就不坐了。這樣子,那你修止觀是不可以。你心裏面不修止,這樣不行。你叫我學習經論,經論裏面的道理我去思惟思惟,這件事不難,和打妄想一樣嘛,是可以;但是要修止,修不來。修不來,我就這樣思惟諸法皆空,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想得聖道不行,你想要轉凡成聖,這事不行,你一定要有止。
一定要有止,這句話怎麼講?我修它困難,我就放棄了,有什麼不行呢?有什麼不可以呢?是不可以!不可以的原因,我說一個譬喻。譬如這裏面有一棵大樹,多少個人抱都抱不過來,很粗。這個小孩子(我們不要說用現代的工具、用電鋸來鋸這個大樹,不是這樣意思),小孩子拿這個鋸、拿這個斧頭、或者拿刀來砍這個樹,很難砍倒這個樹。若是大人,他有這個知識,他的力量也大,他用電鋸也好、用斧也好、用刀、用什麼利器,可以把這個大樹鋸倒了,可以辦到這件事;小孩子不行。爲什麼小孩子不行?小孩子沒有力量,他的力量不夠;大人,體力也夠、腦力也夠,或者心力也夠、體力也夠,所以能辦好這件事。
我這是說一個譬喻。我們修學止觀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得聖道!得聖人的境界。剛才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的目的是要得聖道。你有了這個願,你修止觀的時候就是行,由願導行。由願導行的時候,說「我不用止、我就用觀」,這觀就譬喻這個鋸——這個電鋸、或者是什麼利器;但是你本身的腦力也不夠,這小孩子嘛,腦力也不夠、體力也不夠,就不行;大人,這力量就夠了,這就譬喻這個止。你有了止,再用觀的時候,就把這個樹砍倒了。這個樹,譬喻是煩惱樹,我們內心的煩惱。你若修止、又修觀的時候,你有力量把這個煩惱消滅了;消滅了,就是聖人了!若是我們只是思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只是這樣思惟,不行,不夠力。你若有了定的功夫,這時候夠力量,它就可以斷掉煩惱。所以,非要有止不可!沒有止不行,沒有止是不夠力,散亂心沒有力量。一定心要寂靜住,有了禅定;未到地定就可以,到了色界四禅是最好。
我們在經論上看見一件事,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在散亂心裏面得到無上菩提的,他是在色界四禅裏面,第四禅,在禅裏面觀諸法緣起、得無上菩提的。這些阿羅漢,得阿羅漢的這些人,也是,最低限度要未到地定,再不然就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也是在禅定裏面才可以。沒有這個不行,不夠力,不夠力量的。
但是你只是有止、而沒有觀的智慧的話,也不行,也不可以。沒有觀的智慧,就像人去砍樹,你沒有刀、沒有電鋸,你怎麼能鋸倒這個樹?這事也辦不到。所以,你要有定、而又要有慧,慧劍,譬喻是劍,這樣子才能夠把這個煩惱樹砍倒了,然後你就成爲聖人了。所以,這上面說,「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爲什麼叫做禅?就是這個意思,他一定在禅定裏面修法觀。
當然,我這麼說完了,還有一個問題,「我靜坐的時候,心就是亂,那怎麼辦呢?這個止我修不好,那怎麼辦?」那怎麼辦法呢?這件事,初開始靜坐的人,多數都有這個問題。我現在回答這個問題好不好?我解釋,怎麼辦法我這個奢摩他可以修成功。但是,我先聲明,我不是勸你們要出家當和尚,沒有這個意思。但是我爲了解答這個問題,一定要碰到這裏。
我以前也提過這些事情,如果你在寺廟裏面住,就像出家人這個境界,你到大殿裏面去,就是供著佛像、或者供著觀世音菩薩、或者是普賢菩薩、或者是彌勒菩薩;在大殿裏面看見的,都是光著頭的人,都是出家人;你到藏經樓上去看,就是經書,古代的、有印度翻譯過來的著作,或者中國曆代祖師、高僧大德的著作,或者現代人的著作,都是經書。寺廟裏面就是這個,另外,可能會有幾棵樹,或者有鳥飛過去,有這個事情,另外沒有其他的事情。這樣的境界,比較寂靜,它不擾亂你的心,那麼你靜坐的時候,你心裏面容易寂靜住,容易。
你自己反省,靜坐的時候心裏有妄想,那妄想是什麼?就是你日常生活的事,另外沒有事,沒有別的事,就是日常生活的事情。現在,你若在寺廟裏面剃光了頭,大環境轉變了,所以,你內心的妄想也轉變了,就容易寂靜住。但是,也可能,就是你剃光了頭、你受了戒,穿上出家人衣服,也可能還是有困難,也有可能還是有困難。有困難呢,我們很多的佛教徒都拜過大悲忏,「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是不是?有這個文吧。所以,念大悲咒對于你得智慧、得叁昧有幫助。
說「我靜坐的時候,心裏面很亂,止修不來!」你不要放棄,你念大悲咒,就會有幫助,你這個止就能修得好一點,這是一個方法。其次,還有一個方法,別人歡喜靜坐、修止觀,你幫他做事。什麼事情都是因果!你幫他做事,他若靜坐成就了,你一定成功,你若靜坐也會成功。如果別人歡喜靜坐,「你不要靜坐,那是迷信!」你若這樣子,你將來靜坐一定有困難。什麼事情都是因果啊!就是有什麼事情都是有道理的。
我再說一件事,譬如說這個出家人他很用功,用功學習佛法、用功坐禅。但是他要吃飯,不吃飯,這件事做不來的。你去請他吃飯,他吃完這個飯、消化以後,身體全部都有力量了,他用這個力量去學習教義、學習佛法,用他的力量去靜坐、有成就,你也就會有成就。如果你破壞他,你將來有困難。這道理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如果靜坐的時候有困難,念大悲咒也可以、拜佛也可以、念經也可以。譬如說是我和人吵架了、我和別人有糾紛,但是對方走了,你自己還在那兒吵架,還要再想一回,把自己這個煩惱的事情,要經過好長的時間,這個心才能停下來,有這個事情。所以,現在若是我們或者是在社會上做事,但是我現在發心要出家去修行,但是社會上的這些事情,還會繼續下來擾亂,自己擾亂自己。那怎麼辦呢?你想要靜坐,先不要靜坐,你先念大悲咒、先念經。你念《金剛經》也好、念《維摩诘所說經》也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念《大般若經》、念《華嚴經》、念《法華經》都好,你先念經,一方面思惟這個義,先不要修止觀;用這個來抗拒這些雜亂的妄想,過一個時期,你心就會淡一點,原來你在社會上熏習的這些雜染,逐漸逐漸就淡忘了,然後再修止觀。這也是一個事情,要注意這件事。
在《瑜伽師地…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