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四种禅》
2001/02/05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冯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就开始讲,不要讲其他的话,不讲了。
讲的题目是《楞伽经》四种禅。我们汉文佛教,念佛法门比较普遍。《楞伽经》的四种禅,我感觉我们汉文佛教提倡这种禅的,我没听说过;我没有听说有人提倡这样的禅。我们提倡禅,多数就是话头禅,提倡这样的禅。本来《楞伽经》的禅,是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他来到中国传禅,就是传《楞伽经》的禅;结果禅宗的禅,又变成话头禅,就是不学习《楞伽经》的禅了。当然,世间上事情都是无常的、有变化,好像是没有办法能够不遵循这个规律的。当然我们可以提出来这个问题,话头禅和《楞伽经》的四种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现在自己回答这个问题。
《楞伽经》的四种禅,禅里面是有智慧的;禅是定,定里面有智慧。这个话头禅,你只是念这个话头,那里有智慧吗?我看可能没有智慧。除非你是学习过经论的人,你用话头作方便,那里边有可能有智慧,那就是另一种情形了。但是我又发现,南传的禅也有这种问题,就是偏于修止,观就是很少,很少修观。南传佛教是小乘佛教,我们北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学习的禅有同样的趋势,就是不欢喜智慧、光欢喜定,你看这个事情也是很……我们说是巧合也可以,或者说这是人生来的惰性,就是懒。我只是在这里寂静住,很快乐;你叫我修观,就不欢喜,好像有这种情形。
如果我们不要那样辛苦,我们只是看话头,使令自己寂静住,这样不可以吗?这样也可以,你欢喜,也是可以。但是,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提出来。佛在世的时候,得圣道的人很多,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件事。佛法来到中国来的时候,传到中国汉地,汉人学习佛法,在南北朝的时候(我们从《高僧传》上来看),有可能有人得圣道,但是后来就看不出来,我们从《高僧传》上看,就不像。我们现在也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个时候有人得圣道、后来的人不得圣道,是什么原因?什么原因是这样子?我现在就回答,就是不高兴学习智慧!所以就是有这个问题。
我说这个话,也可能有人不相信,「你妙境说的话,我不相信!」也可以,你们不相信也有道理。但是你去读虚云老和尚的开示录,他的开示录……,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应该对虚云老和尚有信心、有恭敬心,尊重他的道德、尊重他的开示。你看他的开示上说,现在的人看话头,好像没有人开悟!这句话也就是这个意思,看话头是看话头了,但是没开悟。那么,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讲,就是没有人得圣道。
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有人是有向道的意愿,但是修行的法门道次第不具足!不具足,不能得圣道的。就是有这个问题。
现在,我选这个题目,也就是……,当然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徒,发道心想要得圣道的人还是有,但是不容易学习到圆满的道次第,不容易,你不容易学习到。现在我选这个题目,就是,《楞伽经》是圆满的道次第!当然,我们说……,我又说出一句话,《瑜伽师地论》也是圆满的道次第。若想要得圣道,我感觉学习《瑜伽师地论》比较合适;学习《楞伽经》也是合适,但是难!你不容易懂。现在我这引的是宋译《楞伽》——求那跋陀罗翻的《楞伽经》。《杂阿含经》也是他翻的,求那跋陀罗翻的;宋译的《楞伽经》也是他翻的。但是《杂阿含经》我们读起来比较顺一点,但是读他的四卷《楞伽》,就是不容易。苏东坡曾经写了一个序文,也承认他翻的不容易懂、不容易读,也承认这件事。
但是,这个四种禅,当然我们若学习《楞伽经》,应该学习全部的《楞伽经》,不应该只是其中的一段。但是,今天我们有因缘在这里学习,选这么一段来学习,尝尝味道也好;虽然是少,但是也应该是很有意义。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这是我引其中的一段。前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又重新说出来一个题目,所以叫「复次」。「大慧」是《楞伽经》里边请佛说法的一位大菩萨的名号,他叫大慧菩萨。「有四种禅」,这个禅有四种不同。怎么叫做四种呢?这四种是什么呢?第一种,「谓愚夫所行禅」,第二种是「观察义禅」,第三种是「攀缘如禅」,第四种是「如来禅」,就是这四种禅。
皆云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若但是如理作意,无奢摩他相应,则只可以名之为禅的前方便。
下边这一句话是我说的。「皆云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观也」。这四种都是禅,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奢摩他里边修观的意思。「奢摩他」,中国话翻个止。这个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这件事是不对的,把它停止,不要再做这件事了;第二个意思,就是安住在这里,这个地方没有土匪,很安全,我们在这个地方安住下来。这个止有这两个意思。现在这里说止,这两个意思都是具足的。
「修法观也」,修法观这个「法」就是指第一义谛说,修第一义的观察。「观」这个字,就是思惟的意思,就是思惟、观察这个道理。我们没有学习止观的人,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这个经论,有文、也有义,我们一般人也欢喜读经,譬如说我们读《金刚经》,大多数人读经,只是读那个文,而里面那个义不读;里面的义不读,只是读那个文,这是一个问题。按佛陀的法语的开示的道理来说,佛陀的意思,你要读文、也要读义。你不可以只读文、而不读义,也不可以只是读义、而不读文,也是不可以的。但这就是我们汉文佛教的问题,大多数都是这样子,就是这么读一读,这就是我的修行了!我一天读一遍《金刚经》,这是我的修行!我们汉文佛教徒就是这样子。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他要这样子嘛,也是无可奈何。
现在这上面,不应该这样子。就是也应该依据这个文,来学习里边的义,应该这样做。我刚才说过,学习里边的义,也不可以离开了这个文,也不可以离开文的。我离开文不可以吗?离开文不可以!但是,说这个话也有问题,中国的禅师说「离文字相」,你怎么说是离开文不可以呢?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地方,我再多说一句。为什么离开文字不可以呢?离开文字不可以的原因在那里呢?因为这个文,把它写出来就是文字,当时佛讲解这个道理,就是说话,佛说的这个有音声的、有言句的,把它记录出来就是文。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有事情。这个话是佛说的,你若离开了佛说的语言,另外去思惟一个道理,那是佛说的话吗?是佛说的吗?那这就有问题,如果不是佛说的,你相信吗?你相信不相信?所以,不应该离开佛说的这句话。但是你只是念佛说的这个言语,不思惟里面这个义,你能得到什么功德吗?
《金刚经》上有一段文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我读到《金刚经》这段文,心里很欢喜!我简单解释一下。「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你能够听人家讲解《金刚经》,或者是你自己阅读,也包括在闻里边;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信心清净」什么意思呢?我们佛教徒,应该说完全对于佛法有信心,才可以名之为佛教徒;如果没有信心,那是佛教徒吗?不能那么说,一定是有信心。但是你信心清净吗?这是有问题了!这地方说「清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到《金刚经》里边的义了。《金刚经》的义怎么才能得到?要有智慧!不然你得不到里边的义。这个义怎么能得到呢?这个地方、这个桌上(假设的话)有很多黄金,但是你没有手,只是看见;你若有手,把这个黄金可以拿来,搋在兜儿里头,可以拿。现在,《金刚经》这文里面有义,你怎么样能拿到这个义?你用手是拿不到的,要用你的智慧才可以拿到的!你不用智慧你拿不到,拿不到这个智慧。拿到智慧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你心清净!你拿不到这个义的时候,心不清净,你没有办法得清净。所以,清净是智慧的意思。
本来我们对于佛法有信心,这个信心怎么能建立?是因为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明白佛法,然后才有信心能建立的。说「我不明白什么是佛法,我只是有信心!」能承认这个人有信心吗?这个人不明白什么是佛法,他对于佛法有信心吗?也可以,也可以说有信心,「我父母信佛,我父母叫我信佛;我的朋友信佛,我朋友叫我信佛。因为他们是我非常亲爱的人,所以他信、我也信!」所以也可以有信心,但是这个信心不牢固。
怎么样才能牢固?你要自己学习佛法、得到智慧,由智慧建立信心,这个信心是牢固的。但是这样的信,只是在文字上有一点了解而已,你的智慧从文字的佛法去学习有一点了解,这样的智慧建立的信心好一点而已,还是信心不清净。你要经过禅,学习禅,能够深刻地悟入第一义谛了,这时候这个智慧,不是凡夫境界,有了这个智慧的时候,心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则生实相」,这个「生」是现前的意思,这个第一义谛就现前了,就在你的智慧那里出现了第一义谛。没有智慧的时候,什么叫第一义谛?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什么都不知道。有人说糖是甜的,但是我没有吃过,我听过这句话,糖是甜的;但是,什么是甜?还是不知道。
说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字谁都认识,这几个字谁都认识,谁也会讲;但是里边那个甜,你还没有尝到。要学习禅,才能尝到那个甜。那个时候叫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第一义谛出现了,这时候就是圣人。「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个人成就的功德是最殊胜的,是…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