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四種禅》
2001/02/05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
馮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就開始講,不要講其他的話,不講了。
講的題目是《楞伽經》四種禅。我們漢文佛教,念佛法門比較普遍。《楞伽經》的四種禅,我感覺我們漢文佛教提倡這種禅的,我沒聽說過;我沒有聽說有人提倡這樣的禅。我們提倡禅,多數就是話頭禅,提倡這樣的禅。本來《楞伽經》的禅,是禅宗的初祖達摩禅師,他來到中國傳禅,就是傳《楞伽經》的禅;結果禅宗的禅,又變成話頭禅,就是不學習《楞伽經》的禅了。當然,世間上事情都是無常的、有變化,好像是沒有辦法能夠不遵循這個規律的。當然我們可以提出來這個問題,話頭禅和《楞伽經》的四種禅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可以提出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提出來的,我現在自己回答這個問題。
《楞伽經》的四種禅,禅裏面是有智慧的;禅是定,定裏面有智慧。這個話頭禅,你只是念這個話頭,那裏有智慧嗎?我看可能沒有智慧。除非你是學習過經論的人,你用話頭作方便,那裏邊有可能有智慧,那就是另一種情形了。但是我又發現,南傳的禅也有這種問題,就是偏于修止,觀就是很少,很少修觀。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我們北傳佛教是大乘佛教,所學習的禅有同樣的趨勢,就是不歡喜智慧、光歡喜定,你看這個事情也是很……我們說是巧合也可以,或者說這是人生來的惰性,就是懶。我只是在這裏寂靜住,很快樂;你叫我修觀,就不歡喜,好像有這種情形。
如果我們不要那樣辛苦,我們只是看話頭,使令自己寂靜住,這樣不可以嗎?這樣也可以,你歡喜,也是可以。但是,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提出來。佛在世的時候,得聖道的人很多,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件事。佛法來到中國來的時候,傳到中國漢地,漢人學習佛法,在南北朝的時候(我們從《高僧傳》上來看),有可能有人得聖道,但是後來就看不出來,我們從《高僧傳》上看,就不像。我們現在也提出這個問題,爲什麼那個時候有人得聖道、後來的人不得聖道,是什麼原因?什麼原因是這樣子?我現在就回答,就是不高興學習智慧!所以就是有這個問題。
我說這個話,也可能有人不相信,「你妙境說的話,我不相信!」也可以,你們不相信也有道理。但是你去讀虛雲老和尚的開示錄,他的開示錄……,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應該對虛雲老和尚有信心、有恭敬心,尊重他的道德、尊重他的開示。你看他的開示上說,現在的人看話頭,好像沒有人開悟!這句話也就是這個意思,看話頭是看話頭了,但是沒開悟。那麼,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講,就是沒有人得聖道。
我剛才說的這個意思就是,有人是有向道的意願,但是修行的法門道次第不具足!不具足,不能得聖道的。就是有這個問題。
現在,我選這個題目,也就是……,當然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徒,發道心想要得聖道的人還是有,但是不容易學習到圓滿的道次第,不容易,你不容易學習到。現在我選這個題目,就是,《楞伽經》是圓滿的道次第!當然,我們說……,我又說出一句話,《瑜伽師地論》也是圓滿的道次第。若想要得聖道,我感覺學習《瑜伽師地論》比較合適;學習《楞伽經》也是合適,但是難!你不容易懂。現在我這引的是宋譯《楞伽》——求那跋陀羅翻的《楞伽經》。《雜阿含經》也是他翻的,求那跋陀羅翻的;宋譯的《楞伽經》也是他翻的。但是《雜阿含經》我們讀起來比較順一點,但是讀他的四卷《楞伽》,就是不容易。蘇東坡曾經寫了一個序文,也承認他翻的不容易懂、不容易讀,也承認這件事。
但是,這個四種禅,當然我們若學習《楞伽經》,應該學習全部的《楞伽經》,不應該只是其中的一段。但是,今天我們有因緣在這裏學習,選這麼一段來學習,嘗嘗味道也好;雖然是少,但是也應該是很有意義。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這是我引其中的一段。前面已經說了很多,這裏又重新說出來一個題目,所以叫「複次」。「大慧」是《楞伽經》裏邊請佛說法的一位大菩薩的名號,他叫大慧菩薩。「有四種禅」,這個禅有四種不同。怎麼叫做四種呢?這四種是什麼呢?第一種,「謂愚夫所行禅」,第二種是「觀察義禅」,第叁種是「攀緣如禅」,第四種是「如來禅」,就是這四種禅。
皆雲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若但是如理作意,無奢摩他相應,則只可以名之爲禅的前方便。
下邊這一句話是我說的。「皆雲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這四種都是禅,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奢摩他裏邊修觀的意思。「奢摩他」,中國話翻個止。這個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這件事是不對的,把它停止,不要再做這件事了;第二個意思,就是安住在這裏,這個地方沒有土匪,很安全,我們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這個止有這兩個意思。現在這裏說止,這兩個意思都是具足的。
「修法觀也」,修法觀這個「法」就是指第一義谛說,修第一義的觀察。「觀」這個字,就是思惟的意思,就是思惟、觀察這個道理。我們沒有學習止觀的人,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這個經論,有文、也有義,我們一般人也歡喜讀經,譬如說我們讀《金剛經》,大多數人讀經,只是讀那個文,而裏面那個義不讀;裏面的義不讀,只是讀那個文,這是一個問題。按佛陀的法語的開示的道理來說,佛陀的意思,你要讀文、也要讀義。你不可以只讀文、而不讀義,也不可以只是讀義、而不讀文,也是不可以的。但這就是我們漢文佛教的問題,大多數都是這樣子,就是這麼讀一讀,這就是我的修行了!我一天讀一遍《金剛經》,這是我的修行!我們漢文佛教徒就是這樣子。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他要這樣子嘛,也是無可奈何。
現在這上面,不應該這樣子。就是也應該依據這個文,來學習裏邊的義,應該這樣做。我剛才說過,學習裏邊的義,也不可以離開了這個文,也不可以離開文的。我離開文不可以嗎?離開文不可以!但是,說這個話也有問題,中國的禅師說「離文字相」,你怎麼說是離開文不可以呢?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地方,我再多說一句。爲什麼離開文字不可以呢?離開文字不可以的原因在那裏呢?因爲這個文,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當時佛講解這個道理,就是說話,佛說的這個有音聲的、有言句的,把它記錄出來就是文。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有事情。這個話是佛說的,你若離開了佛說的語言,另外去思惟一個道理,那是佛說的話嗎?是佛說的嗎?那這就有問題,如果不是佛說的,你相信嗎?你相信不相信?所以,不應該離開佛說的這句話。但是你只是念佛說的這個言語,不思惟裏面這個義,你能得到什麼功德嗎?
《金剛經》上有一段文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我讀到《金剛經》這段文,心裏很歡喜!我簡單解釋一下。「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你能夠聽人家講解《金剛經》,或者是你自己閱讀,也包括在聞裏邊;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信心清淨」什麼意思呢?我們佛教徒,應該說完全對于佛法有信心,才可以名之爲佛教徒;如果沒有信心,那是佛教徒嗎?不能那麼說,一定是有信心。但是你信心清淨嗎?這是有問題了!這地方說「清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得到《金剛經》裏邊的義了。《金剛經》的義怎麼才能得到?要有智慧!不然你得不到裏邊的義。這個義怎麼能得到呢?這個地方、這個桌上(假設的話)有很多黃金,但是你沒有手,只是看見;你若有手,把這個黃金可以拿來,搋在兜兒裏頭,可以拿。現在,《金剛經》這文裏面有義,你怎麼樣能拿到這個義?你用手是拿不到的,要用你的智慧才可以拿到的!你不用智慧你拿不到,拿不到這個智慧。拿到智慧的時候,有什麼不同?你心清淨!你拿不到這個義的時候,心不清淨,你沒有辦法得清淨。所以,清淨是智慧的意思。
本來我們對于佛法有信心,這個信心怎麼能建立?是因爲有智慧。你有智慧才能明白佛法,然後才有信心能建立的。說「我不明白什麼是佛法,我只是有信心!」能承認這個人有信心嗎?這個人不明白什麼是佛法,他對于佛法有信心嗎?也可以,也可以說有信心,「我父母信佛,我父母叫我信佛;我的朋友信佛,我朋友叫我信佛。因爲他們是我非常親愛的人,所以他信、我也信!」所以也可以有信心,但是這個信心不牢固。
怎麼樣才能牢固?你要自己學習佛法、得到智慧,由智慧建立信心,這個信心是牢固的。但是這樣的信,只是在文字上有一點了解而已,你的智慧從文字的佛法去學習有一點了解,這樣的智慧建立的信心好一點而已,還是信心不清淨。你要經過禅,學習禅,能夠深刻地悟入第一義谛了,這時候這個智慧,不是凡夫境界,有了這個智慧的時候,心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則生實相」,這個「生」是現前的意思,這個第一義谛就現前了,就在你的智慧那裏出現了第一義谛。沒有智慧的時候,什麼叫第一義谛?只是一句空話而已,什麼都不知道。有人說糖是甜的,但是我沒有吃過,我聽過這句話,糖是甜的;但是,什麼是甜?還是不知道。
說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字誰都認識,這幾個字誰都認識,誰也會講;但是裏邊那個甜,你還沒有嘗到。要學習禅,才能嘗到那個甜。那個時候叫做「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是第一義谛出現了,這時候就是聖人。「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個人成就的功德是最殊勝的,是…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