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裏邊,說了很多障道因緣,障礙你用功修行的事情,它說了很多;說了很多,你就避免這些事情。什麼是順、幫助你修學聖道的因緣?那你要慢慢地准備,准備這些因緣;這些因緣准備好了,你修止觀就合適了。
我們若是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佛法,佛法主要是轉凡成聖,是做這件事。我們讀《普門品》,我們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佛教徒,多數都有讀《法華經》,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多數都讀過,你就知道《普門品》就是兩大段。頭一段就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情,後一段是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就是開智慧的事情;開智慧,就是修學聖道了,是這樣意思。佛法的目的是修學聖道,可是人生現實的苦難,觀世音菩薩也會照顧一下。說是我這個房子起火了,我念觀世音菩薩,這火就滅了;說我在水裏面坐船,忽然船要沈了,念觀世音菩薩,船就起來、就不沈了。觀世音菩薩也管我們這些事!這件事不能不管,佛教就是爲了修學聖道,那這些現實生活上的災難,觀世音菩薩不管嗎?也管,也管這些事。
所以,我們從這裏,我們若修學聖道有困難的時候,佛菩薩也會說出來很多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一般的經論沒有說這件事。《瑜伽師地論》全面地告訴你,告訴你這些修止觀的困難,怎麼怎麼解決這些事情。但是,很少人學習《瑜伽師地論》。因爲什麼呢?「那是唯識宗的書,我是禅宗,我不學習其他宗派的經論!」我們佛教徒有這個問題,自己作一個界限,障礙自己開發智慧!我們凡夫有這個問題。
我說得太遠了,現在還是回來。我剛才是說到我們修學止有困難,怎麼樣解除困難。我剛才這一段話是說這個意思。
現在這上面說,「皆雲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你要學習止,在止裏面修觀,觀察佛法的真理,這樣思惟。但是這地方還有點事情,有什麼事情呢?
南傳佛教他們也是修止觀,北傳佛教也是修止觀。但是,南傳佛教沒有淨土法門,也沒有密,也沒有念咒這個事情。我們北傳佛教,有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法門,也有念陀羅尼咒的這些法門。到今天,我們北傳佛教好像修止觀的事情,我看,就是丟到大海去了,我們不學習止觀。我們北傳佛教學習止觀的事情,我看,很久就失傳了,就不學習這件事。南傳佛教他們現在還是在學習止觀,但是南傳佛教也開始衰微,還有人學就是了,也有人弘揚、也有人學,但不能和佛在世相比,得聖道的也是很少。
但是這個地方,南傳佛教的禅、這個止觀,和我們北傳佛教、和《瑜伽師地論》裏面說的止觀,也是有點差別。有什麼差別呢?我沒有到南傳佛教去學習他們的禅,南傳佛教學者到大乘佛教這裏來傳禅,我也沒去參加;但是我可知道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先修止,得到色界四禅之後,再修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就是修四念住。他們是這樣子講,這講的是對,沒有錯。但是,我們北傳佛教,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它的說法和南傳佛教有點差別。有什麼差別呢?
《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爲他授記、將來他在這個世界成佛的。他的見地,我們初開始學習禅的時候,就可以修觀,不需要等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不需要。這是《瑜伽師地論》上是這樣的講法。這個講法,我們觀察、思惟,這個講法好不好?我認爲很好。有什麼好呢?
因爲我們初開始靜坐、我們修止的時候,因爲我們沒得到禅定,心裏就是要亂,那你怎麼辦呢?你不要等它亂。譬如說我現在修止,我能夠安住五分鍾,這五分鍾內明靜而住,已經了不起了!有靜坐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這五分鍾內心裏面也不昏沈、也不散亂,明靜而住,他心裏面已經很歡喜了。不要說一個鍾頭,就五分鍾就是很好了。你再勉強地修它十分鍾也可以,就是修它十五分鍾的奢摩他止,然後就修觀。因爲你定不住了,你一定要打妄想嘛,那不如這個時候就修觀嘛;就是不要去打妄想,就修觀。你或者是修無常觀、或者修無我觀、或者修一切法空觀、或者修不淨觀都可以。修觀,也隨你自己的意,你願意修十五分鍾的觀也可以,你願意修叁十分鍾也可以,修一個鍾頭也可以。但是我在看,我看不要修一個鍾頭那麼多,你修叁十分鍾也就好了,或者叁十五分鍾,不要超過叁刻鍾,然後再修止,應該這樣。這樣子,因爲修觀比較容易,我剛才說了,就和打妄想一樣,但是內容不同,內容和打妄想不同。
修觀這件事,其中也有些事情應該知道,你要把你修觀的內容背下來,有現成的文句背下來。你要背得熟一點,你修觀的時候,心裏面背這個文句,然後心裏面按這個文句,一句、一句這樣思惟。所以經上,《金剛經》、乃至到《般若經》、乃至到很多的經,都是提倡要背誦。背誦幹什麼?就是准備修觀的。
你心裏面要有一部經,不是說老是拿著本子嘛,那這個事情也會有不方便的時候。你心裏面有一部經,隨時可以念這部經,隨時可以按這個經來思惟。「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背下來,觀察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背下這個文,隨時可以思惟。因爲文裏面有義,你沒有文的時候,你這個義就拿不到了,你沒辦法思惟。
所以,最低限度,你自己歡喜修觀的這一部分的文,你要准備好,你背下來,心裏面思惟。心裏面思惟的時候,應該是也不昏沈、也沒有妄想。因爲這一段文、這一段義把你的心控製住了,你心裏面就是清淨了,所以修觀的時候要這樣做。如果你心裏面沒有這個文,說「我憑我的記憶力記一個大概」,不行,那它不具足,有的時候會忘掉了、想不上來了。
所以,應該把那個文記下來、背下來,背下來、思惟,你這個觀會修得很好。修完觀、再修止,修完止、再修觀,觀而後止、止而後觀。這一支香我坐一個鍾頭、我坐兩個鍾頭都可以,就是這樣止而後觀、觀而後止,就這樣修。這上面說,「皆雲禅者,皆于奢摩他中修法觀也」,是這樣意思。
我現在說一段話,我想,我從七點鍾開講,講到八點半。講到八點半,然後我們留半個鍾頭可以發問,你們各位發問。如果我能答複上來,我就回答;答不上來,我就說我不會,我不回答,就這樣好了。
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雲何愚夫所行禅?」這是《楞伽經》的正文。「謂聲聞、緣覺、外道」,唐譯無「外道」兩個字,「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這是《楞伽經》的正文,是四卷《楞伽》。四卷《楞伽》是劉宋(曆史上有趙宋、有劉宋,這個是劉宋,是在趙宋之前,很久以前,南北朝的時候)。求那跋陀羅翻譯的《楞伽經》一共是四卷。照理說,我們從禅宗的曆史來看,這個《楞伽經》在我們中國,在達摩禅師以後,初祖達摩,二祖是慧可,這個時代學習《楞伽經》的人很多、很多;一直到玄奘法師由印度回來的時候,中國那個時候禅宗的人還是學《楞伽經》的,和現在的禅宗的人不同。
(唐譯)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我念這段文,我們看下面,唐譯:「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禅。」那麼這是唐譯的文,和宋譯的文,我們對照一下,我們容易明白一點。下邊,我再解釋。
印度婆羅門、中國道家,都以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爲主,但抑製意識如石壓草,暫使不起,並非真滅。
印度的婆羅門、中國道家,都以無想定爲主。印度的婆羅門教,而現在印度婆羅門教轉名爲印度教,不叫婆羅門教,叫印度教。他們也是修學禅定的,但是他們以無想定爲主,修無想定。修無想定這句話,我們應該知道;因爲知道,我們就會反省我們修的是不是無想定,應該知道這件事。
修無想定是怎麼回事?是已經成就色界四禅的人,這已經很高的禅定了。在第四禅裏邊,這位修行人他在禅定裏邊,不高興這個想、不高興心裏面有種種分別,他要滅掉這個想。我們沒有禅定的人,我們想要滅掉我們的思想,這事很難。但是有禅定的人,他有力量,他能滅掉他的思想;成功了,那就是無想定,就叫做無想定,是這麼一個境界。是要到了第四禅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做的。心裏面離一切分別,什麼都不想;他诃斥這個想。
「想」這個字,我們中國字,上面是一個相,下面是個心;心裏面有相,那就叫做想;心裏面沒有相,沒有所想的相、也沒有能想的心,就是無想了。本來人是有情的嘛,這時候心不動了,應該還是有情,但是心裏可是不動了,是這麼一個境界。在佛法裏面來批評這件事,他有可能是在人間,這個人是個外道,他修禅定成就了色界第四禅,然後修無想定成功了;成功了,他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等到壽命到就死掉了;死掉了,他就生到無想天,生到色界天的無想天。在那裏,他的壽命五百大劫。五百大劫到了,他就出定了,出定就死掉了,就是這個境界。他死掉了以後,隨業流轉,有可能又來到人間,也可能到叁惡道去,就看他那個業力是什麼,隨著那個業力就去活動去了。所以,這並不是真實得到安樂自在,沒有真實地解決問題,因爲他沒有智慧,只是定。
印度的婆羅門教以無想定爲主,我們…
《楞伽經四種禅(講于加州聞思修居士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