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P14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修行了,那麼心就向外攀緣就亂了。「自高慢人十」,自己感覺自己很高,「慢」就是瞧不起別的人,「你們都沒有修行,只有我是有修行的,我是最好了。」那麼這就是「自高慢人」,這又是一個魔王的軍隊這是。「如是等衆軍,壓沒出家人」,這麼多的軍,都是魔王利用這些軍隊,來壓沒出家人,把出家人都放在這裏面去了,困在這裏面了。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諸軍」,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我用這個禅,和這個無漏的智慧、無漏的禅定、智慧的力量,能破壞你這麼多的軍隊,你的軍隊都敗了。「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佛是在菩提樹下,先是降魔而後得無上菩提的。所以「破汝此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這個佛在菩提樹下成佛這一段事,這降魔這一段,在《大毗婆沙論》上說的比其他的地方好像詳細一點。佛是在菩提樹下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成佛,他心裏想:「我現在繼續的修這個緣起觀,我就可以得聖道。但是我已經得了聖道以後,魔王還不知道,這是不對的,我應該先通知他,通知他,然後我再得無上菩提。」于是佛就放光,照到魔王的宮殿。魔王的宮殿是震動了,魔王一看,這什麼事情我的宮殿震動了?一看,喔!這個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要成佛了,喔!這個事情不可以,他不能成佛,于是乎他就來了。到這兒來,這魔王就問這個悉達多太子:「你在這兒幹什麼?」說:「我在這裏要成佛,要得無上菩提的。」魔王說是:「現在這個是什麼時代,你要成佛啊?這是一個很惡的世間,衆生都不能受你的教化的,你不要成佛,你離開這個座位,我給你七寶,你可以作轉輪聖王。」悉達多太子說:「你這個話等于和小孩子說,你怎麼可以和我說這種話呢?我怎麼能夠起這個座呢?我不得無上菩提不起這個座的。」說:「我現在和你是有禮貌的和你談話,如果你不聽我話,我就領著軍隊來了,要和你鬥的。」那麼悉達多太子說:「好了,你去准備好了。」那麼魔王就走了。

  

  魔王走了,這悉達多太子這時候就入了禅定裏面,就思惟這件事。說是和世間一般的人若是有了糾紛的時候,你都要注意的准備准備,何況魔王要來搗亂呢?「那麼我應該怎麼樣預防他呢?」就那麼想。悉達多太子這時候有宿命通,一觀察自己過去,是「我作過無量無邊的無遮大會,作這麼多的功德。這個魔王只作了一個無遮大會,無遮大會裏面有一個辟支佛來受他的供養,所以他現在有這個魔福,你只作了一個無遮大會,你想和我鬥,你鬥不過我的。」這個悉達多太子就是想到這問題。第二個又想到:「我久遠以來,我有沒有破壞人家修行?別人發心修行的時候,我破壞他、我障礙他,叫他不成功。我有沒有作過這種事情?」那麼他自己觀察自己過去久遠以來沒有作過這個事情。「若是我沒有作過這個事情,今天魔王他不能障礙我,他障礙我不了的。」悉達多太子先這麼觀察自己。

  

  然後悉達多太子用這個神通力,禅定的力量就變化了很多事情來保護自己,有這個事情。那麼這時候魔王過了一會兒就來了很多的軍隊,很多魔軍都來了。我看到這個文的時候,我就特別注意,我想,平常這個梵天王和這個釋提桓因,這都是很良善的天神,魔王向悉達多太子搗亂,這些善神諸天有沒有采取行動來保護佛呢?我一看那個文上,沒有。這些諸天完全都回到自己的地方,不管這件事。只有悉達多太子一個人來對付魔王的叁十六億多少魔軍來的,只有他一個人。哎呀!我一看這個事情,諸天是這樣子?

  

  這個魔王當然很多的惡相,來對付悉達多太子。這個時候魔王在前面和悉達多太子說話,悉達多太子這樣說過一句話,說這麼一段話,說是:「我剛才我觀察了一下,我久遠以來我作了很多很多的無遮大會的功德。我觀察你過去你只作一次無遮大會的功德,其中有一個是辟支佛你供養他了,所以你今天是有這麼大的福報。但是你只有一個無遮大會,你怎麼能夠和我鬥呢?」這個太子這麼說。魔王說:「我以前我作過無遮大會的功德是你說,你可以證明我是作了這個功德。你自己你說你作了很多很多的無遮大會功德,誰證明呢?你自己說的不算數啊,誰能證明你這件事呢?」這個魔王還有這個辯才。那麼這時候悉達多太子說:「這地下它能作證明」,佛就是手這麼一指,這個地裏面就發出來像打雷的聲音,忽然間有這個聲音發出來,這魔王就怕了,就領著他的魔軍都跑了,就回去了。那麼佛就是這樣的把這個魔降伏了。

  

  但是在《大智度論》上說呢,佛是入這個不動叁昧,用這個不動叁昧降伏了天子魔。《大智度論》是這樣說的。「破汝此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那麼這一段文是說魔怎麼樣來破壞修行人呢?就叫修行人有欲心,有憂愁、饑渴、渴愛、睡眠、怖畏、疑悔、瞋恚、利養虛稱、自高慢人,就叫你生出來這些煩惱,就破壞你的修行了。所以若是修行人降伏魔,怎麼降伏?你心裏面保持清淨不生煩惱,就是降魔了。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不憂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你若知道魔是怎麼回事,「即當卻之」,你應該拒絕它,這樣子才可以。這個「卻法」有兩種:「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況魔王現的境界,都是虛妄的。這也等于是用智慧觀察它是虛妄的。「不憂不怖」,你心裏面不憂愁,也不要害怕。「亦不取不舍」,這個「取」就是不執著,你心裏面不去執著它。這「不執著」這句話,我們出家人常會說這句話,「不執著」,不要執著。但是實在這個「不取著」這句話是很微細的,我們怎麼知道這句話微細呢?譬如說是我們饑餓的時候,餓了,要吃飯、還沒吃飯,很餓的時候,大家談話,說是這個餃子怎麼好吃!饅頭怎麼好吃!我吃得很有味道,這麼一談話的時候,這口水就來了,從這個地方看,當然你自己反省一下也並沒有說,怎麼樣聽到這句話就怎麼想要吃,也並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口水就來了,爲什麼呢?就是已經有執著了,你已經有執著了。說是我們日常,我們看見色聲香味觸這一切的境界的時候,心裏面我也沒有說有什麼特別執著,實在已經執著了,就有執著了。

  

  所以這個地方說:「亦不取不舍」,這句話是這麼說,但是我們不容易作到,不容易作到「不取」。那麼這個地方怎麼辦呢?就是前面這句話,「悉知虛诳」,這就是般若的智慧,觀察它是虛妄的、是畢竟空的,然後心裏面不分別了,就能接近這個不取著了,就是能接近的。如果你不加上般若的智慧的觀察,這個「不取」是很難,不容易的。「不舍」,你不取,當然就是不舍,沒有嘛!舍什麼呢?所以這個地方是很微細的。

  

  「妄計分別」,你不要特別的執著去分別它,你心裏面安住正念就好了。「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你令這個心,要它平靜、寂靜下來,把所有的雜念都停下來,使令心寂然,「寂然」就是寂靜。「彼自當滅」,那麼所有的魔王的把戲,就自然的就停下來了,就沒有事情了。

  

  問:這位法師有這麼兩段話,「快樂的一天從早課開始,課誦時是念得又快又熟」,這上早晚殿的時候課誦的時候念得很快,念得也很熟。「但常常是念到那裏、念些什麼也不知道,腦海一片空白,妄想紛飛,都不得隨文作觀,明靜而住。要如何止觀雙運于課誦上呢?

  

  答:這個事情啊!我們現在的…我頭多少日子我說過;我們早晚課誦的這種辦法,如果用佛在世時教授比丘的修行來對比的話,我們現在課誦的辦法很雜亂,就是又有顯、又有密,又是淨土、又是華嚴,又是這個、又是那個,不是專一的法門;就又是這個、又是那個,一個大混合的境界。早課、晚課,就是這樣子;最後又祝韋陀、伽藍這樣子。祝韋陀伽藍這個,我還沒有看見什麼人表示什麼意見。但是我們若學學律,你學學律,律上有些地方說出一些話來,如果你敏感的話你就想到這個地方,對比一下,你就會有一些認識,不過我現在也不必說了。

  

  這個問題,說是你念咒也好、念經也好,我的意見呢,念咒也不要太快,這個心不要雜亂、不要有妄念,就念咒的音聲,隨這個音聲念下去,不要有雜念也是好!若是念經,它是中國話,漢文的經,更不能夠念得太快。你不要念得太快,你心裏面一句一句地念,就可以隨文入觀了。這樣觀,就是你的內心和那個法門相應了,這樣是有功德。如果念得很快,你想要作觀也觀不來、來不及,心就不與法相應了,但是心又不能閑下來,那麼就是打妄想了,這樣做是不合適的、是不對的,所以不應該太快。

  

  說是「不得明靜而住」,這「明靜而住」這個話是修止觀的時候用的,說你讀誦經的時候,也可以說明靜也可以。

  

  「要怎麼樣止觀雙運于課誦上?」這個止觀雙運…有的人,說我念經沒有別的雜念,這就是止;我能隨文入觀,就是觀;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但是你若看《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他不是那麼說。他是說:你自己經行的時候你可以誦經,誦經,一方面誦,你也可以作觀;因爲你一個人誦,你可以自由嘛!我誦這一段文的時候,我可以慢慢地誦,我同時也可以作觀。你若大衆一起誦,你不能自由活動嘛!所以只有稍微慢一點;太慢了,或者不合適。你就可以明靜而住了,也可以說是止觀雙運了。

  

  但是你若像《小止觀》上說的這種止觀雙運,那和誦經又不同,和作早晚課的情形又不同,那是不一樣的。這個《小止觀》,我看這個文,除了前面引了《起信論》幾句話之外,完全是根據《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作的,那也等于是說要讀《大品般若經》,然後自己或者是坐、或者經行,常有如理作意,那樣子止觀雙運的。不是我們現在作早晚課這個情形,不同。但是這樣的早晚課也是不錯。人多了,人的程度不一樣嘛,你不這樣做,做什麼呢?

  

  問:第二,靜坐念佛拜佛時見瑞相靈異或感應,當如何?

  

  答:這後邊也有說到。我們若是靜坐的時候,或者讀經的時候,你修行的時候看見一些瑞相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你還是內心清淨、明靜而住念佛好了。或者看見阿彌陀佛了,你心裏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者你見到阿彌陀佛,你也可以同他說話問法,看他怎麼說,也都可以。也可能他不出聲,也可能。或者是你也用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察;看見佛相,你觀察這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還可以這樣觀察的。你這樣觀察,如果這個佛真是阿彌陀佛來現的呢,阿彌陀佛會有更好的表示,如果是魔王來的,那麼就是滅掉了,就沒有事了。若是看見其他的可恐怖的境界,像剛才說了,也就是一個止、一個觀的辦法,並沒有其他的辦法。

  

  問:當如何?是喜?是懼?還是平常心?

  

  答:這叁個心,我們不用這個詞。你就是用止觀來應付這件事。中國古代禅宗的人,常好用這「平常心是道」,常用這個字。但是後來人的解釋,你解釋一樣,我解釋一樣,究竟誰說的對,我們也不必說了。現在若是你相信般若法門,你就是常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作觀,就是用這個辦法。

  

  問:著魔與見佛,怎樣分判?

  

  答:這個著魔,就使令你這個人精神不正常了,你變成一個狂妄的人了,這著魔的人是這樣子。若是你見到佛了,真是佛來照顧你的話,那麼你還是很正常的,你心裏面很明靜,也會很謙讓的,不會狂妄。這就是著魔、不著魔的分別。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