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4

  「佛言: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檀那波羅蜜,應薩婆若念,布施佛、若辟支佛、若聲聞、若人、若非人,是時不生布施想」,我們昨天講到「若辟支佛、若聲聞」這裏,發菩提心的菩薩行檀那波羅蜜的時候,對于佛、辟支佛、聲聞,都能夠有恭敬心,對他們有廣大的供養,這是所恭敬的對象,所以也可以名之爲敬田。

  

  「若人、若非人」呢,這以下就指不是聖人了,就是一般的凡夫境界,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他們也有供養。這個「人」就是我們地面上居住的這些人;「若非人」,就指鬼神一類的這些,或者是畜生也都在內,或者是把地獄也包括在內。那麼這些有苦難的衆生,也是菩薩大悲心所救護的對象,那麼這就是悲田。一個敬田、一個悲田,那麼這兩種合起來都可以名之爲福田。

  

  菩薩發大悲心修檀那波羅蜜的時候,這是表現于外的相貌,在他內心裏面怎麼樣思惟呢?「是時不生布施想」,我們一般人就算是我們也發菩提心了,但是我們不常修止觀的話呢,我們做功德的時候,還是會生布施想的,就是我能做這件事!我拿出來多少力量、供養什麼什麼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這裏面包括兩個想法:就是用多少財物去布施、布施什麼什麼樣的對象,這兩部份的想法。

  

  下面這個「受者想」呢,是所布施的對象接受了我們的布施,「受者想」。前面這個「布施想」呢,在自己,菩薩自己,我是能布施的人、我用什麼去布施,這兩部份,加上受者想呢,就是分成叁種。這叁種想,我們就算是發無上菩提心了,但是不常修止觀呢,也會有這樣的執著心,我是能布施的!那麼也容易生高慢心這一類的事情的有。

  

  現在這裏說,這位菩薩「是時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他不做這樣的思想,我能布施,他沒有這個想法。也沒有說是我拿多少力量去布施;也沒有想這個人是接受過我的布施,他沒有這樣想。這幾句話是標出來。

  

  「何以故?」什麼原因他不作如是想呢?下面加以解釋。「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他作這樣的觀察,所以就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了。

  

  我們不修止觀的人,或者學習了佛法,但是也不修止觀,這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安于現狀,不想改變自己這個凡夫的境界。這個凡夫的境界,本來是學習佛法的人所厭棄的,想要成爲聖人。想要成爲聖人,就是要改變這個凡夫的思想才對的。現在這位菩薩他發願的時候,想要得無上菩提。想要得無上菩提這句話,就是想要成佛,或者再明白一點說,就是想要成聖人;想要成聖人,就要改變自己,就是要把這個「布施想、受者想」,這是我們凡夫的習慣上的一種思想,要把這種思想取消了它才可以。但是怎麼樣才能夠取消呢?「觀一切法自相空」,這個「一切法」就是普遍的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因緣生法都包括在內,沒有例外的,完全都是這樣的面貌,所以叫做「一切」。可是在佛教徒用功修行的話,就是修學聖道的時候,主要是觀察我們的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從這裏開始用功修行的。

  

  這個理論是普遍一切法的,但是你要用功修行,要一定有一個所緣境,這個所緣境主要是指我們的生命體。因爲我們這個凡夫的境界,其中一樣就是在生命體上有很多的過患、有很多的問題,所以先應該從這裏修止觀,來解決這些罪過的事情,是這樣意思。

  

  「自相空」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它本身的體相是無所有的,就是這麼一句話。這個「自相」這句話呢,不是通常經論上說的那個自相、共相,不是那個意思。這裏說自相,是對因緣說的。我們的生命體原來是沒有的,我們現在這一大塊,這是生存在現在,我們這個生命體如果結束了,將來還會繼續有一個生命體,那麼那個生命體在今天、在現在來看,那個身體不存在,那個身體是不存在的,就是猶如虛空、是無所有的。若是在一百年以前來看呢,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體也是沒有的,也是猶如虛空、是無所有的。那麼爲什麼有了呢?因緣有的。若按我們人來說,就是我們人的生命體的出現,很明顯地大家都知道,由父母的幫助,加上自己的業力,這樣的因緣具足了,就出現這個生命體。

  

  這個由父母的幫助而有這個生命體這句話,我看不管相信佛教、不相信佛教的人,都是能承認這件事。但是業力這件事呢,那非佛教徒就可能會就有問號了,什麼叫做業力?還有這件事。

  

  我聽別人說,在一本英文的雜志上,在英國倫敦出版的一本雜志上面,它登出個廣告來,如果一個人你能夠有智慧證明有業力的存在,我給你多少奬金!曾經有這件事,後來有誰去解答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在我們人的情形來看,人與人都不一樣,那麼這就證明是有業力的存在;或者同是一個父母所生,兄弟姐妹,但是也不一樣,頂多相貌有可能會相似,但是性格不一定是相同的,從這裏看呢,也可以知道是有業力的不同。

  

  這個業力是什麼呢?就是你的行爲、你的思想發動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造成了一種力量,佛法就名之爲業力。這個業力是很多很多的,有已經受了果報,給你果報了,有的還沒有。在現在的果報結束以後,那個業力中有一種業力因緣成熟了,它發生作用,再加上父母的幫助,就出現這個生命體了。所以說我們若問這個身體怎麼會有呢?就是由這樣的因緣出現的。

  

  現在說「自相空」這個「自」表示什麼呢?對因緣來說叫做自。對自來說,因緣就是他了,自、他是相對的。現在說自相空就是不需要因緣,它自己本身就有了,那叫做自相有。現在事實上呢,是沒有因緣的時候,它自己沒有,就叫做「自相空」。我們從事實上去觀察呢,沒有因緣的時候,因緣不具足的時候,這個生命體它沒有。就像我們今天觀察自己將來的生命,你在現在來看,將來的生命是沒有,這叫做「自相空」,這是很明白的事情。譬如說這個房子也是由因緣創造的,有因緣的時候,因緣和合了,出現這個建築物;那麼沒有因緣的時候,這個地方是塊空地;如果沒有因緣,也有一個房子在這裏存在,那叫做自相有。但是事實上是沒有,所以這個房子是「自相空」。那麼現在有因緣了,出現這個房子,這是因緣有,由因緣而成就的。其中因緣所成就的房子,你去觀察它,不管是從這房蓋來看、從梁柱來看,從各部份來看,都是因緣有,沒有一件是自性有、沒有一件是自相有,所以叫做「自相空」,這個「自相空」就是這樣意思。

  

  現在這位菩薩修行、修學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觀察自己是自相空,我這個生命體,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都是自相空。所以觀察我修學布施波羅蜜多,這句話不成立。誰是我?那麼這地方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個地方是自相空。觀察自己這個生命體也是自相空,觀察你用的財物去布施去,這個財物也是因緣有,它是因緣有,所以它也是自相空,就是沒有財物可布施。

  

  那麼這個「受者」呢,受者,對方也是因緣有的,也是因緣有,所以也是自相空,所以是「不生布施想、受者想」,不生這樣的思想,也就是不取著有這樣的相貌,不取著這件事,就是「觀一切法自相空」。不但是我們這個生命體是自相空,其余的一切法也都是自相空。

  

  這個世間社會上的事情,因爲沒有佛法的智慧的時候,心裏面就會想這件事,這個公司是我創造的,是我成就的,無形中這個高慢心就起來了。人與人之間,父母兄弟姐妹互相,如果在這方面用心的時候,就有煩惱了!乃至國家的政府也是。這個什麼職位、做什麼事情,有成就、無成就,這個煩惱都來了,有功勞、沒有功勞,你是老幾?你有什麼功勞?就會這樣想這件事情。但是現在佛法中,佛這樣開示一切的佛教徒,就沒有這個問題。你做功德,我修了很多的布施波羅蜜多,沒有我可得、沒有法可得,此中是自相空的,不生布施想、不生受者想,就沒有這個爭功勞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觀一切法自相空」,但是這件事,從文字上這樣解釋,你若不常作如是觀的話呢,你這個布施想、受者想,隨時會動起來。這個廟是我造的!自然是這樣子,任何人都是一樣,只要你不修這個勝義空觀、你不修學聖道的話、你不修無我觀的話,自然是這樣子,不必誰恥笑誰,不必這樣子。自然是這樣想,這樣想呢,就引起很多的煩惱。而自己這樣想,有什麼問題呢?就是你不能夠轉凡成聖,因爲你和一般的凡夫一樣,雖然在佛法裏面做了功德,但是你有我想、你有布施想、有受者想的時候,就是你的凡夫這種思想還存在,你不是聖人,不是聖人,就再流轉生死了,不過比其他的人福報大一點,將來會有些功德的。所以這地方佛陀開示發菩提心的人,要作如是觀,「觀一切法自相空」,要這樣觀察、這樣思惟。

  

  「無生」,這個「生」這個字,就是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有因緣的時候就生起了,由無而有,原來它是沒有,它現在出現了,叫做「有」;不是說是「無」能生「有」,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有是由因緣有的,不是無能生有,不是這個意思。因爲這個因緣有差別,所以所生的一切事物也就有差別。譬如說敲這個磬,你用鐵做一個棒來敲這個磬,你用木頭棒子來敲磬,這個聲音它不一樣,因緣不同,所生法也不同。所以一切法的現起是由因緣有的,不是從無能夠有,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道德經》上說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這個道生一,這個地方有問題,道怎麼能夠生出來一呢?這個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有差別,佛法的道理說是因緣有差別,所以所生法有差別。如果是道生一,道生萬物的話,怎麼樣解釋所生法的差別呢?怎麼樣解釋呢?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問題。

  

  現在說這個「無生」,這個無生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上面來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