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4▪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是不可得的、滅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可得,所以叫做「無生」,這是一種解釋。

  

  或者說,這個因緣生法,因也是因緣所生法,緣也是因緣所生法,它們也是自性空,所生法也是自性空,在自相空上看呢,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可得,這樣講,所以叫做「無生」。

  

  這是诠釋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在奢摩他裏面作如是觀的,先觀自相空,而後在畢竟空裏面,觀察生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這叫做「無生」。

  

  「無定相」,這個定相怎麼講呢?就是不可以改變的,叫做「定相」,它決定是這樣子,是不變動的。譬如說我們看這個高山,今天也是這樣子,明天也這樣子,我們就可能會誤會,這個高山是決定的、是不變動的。譬如說是這個人做了皇帝了,有無上的權威,他是決定的,我們若這樣,可不可以這麼想呢?其實是不能。實在世間上一切有爲法,沒有一件事是決定的,它是會變動的,那個高山也會變動。尤其是我們今天的世界上很容易知道地震,那個大地震來了,那個高山可能就沒有了,所以它也是變動的,它不是決定的。這一個人,我昨天看見是這樣子,今天也看見是這樣子,尤其是年輕人,你隔了多少年看他,他還是那樣子,等到五、六十歲以後的人再看他,幾十年看以後,完全變了,不認識了。所以從這個時間上看,世間上一切有爲法沒有決定的事情,就是因爲這個有是因緣有的,因緣若變化,它就非變化不可。你就是拿人來說,如果你叁天不吃飯、你七天不吃飯,你還有精神嗎?就可見人也不是決定的,就是都是有變化的。但是這個如果是說,不是因緣有的,它自己本來就是有,那麼因緣變化的時候,它不受影響,它本身就是決定了,就是決定的。

  

  但是現在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理論呢,一切法沒有決定性,一切因緣生法都是不決定的。所以「定相」不可得,也就是那個自相不可得,自相不可得,所以也就是空無所有、也是空的意思。但是這個「無定相」這句話,雖然也是說諸法自相空的意思,但是是在因緣生法的表面上看,它都是不決定的。我今天是不如意,但也不決定,可能過了明天又如意了;我今天都是如意的,過了明天可能不如意了。所以這個無定相這句話,我們應該提高警覺,表示世間上都是無常的,就是不是決定的。

  

  我在家的時候,我讀過《叁國志演義》,當然《叁國志演義》還是小說的性質,但是有的時候,也能幫助我們作無常觀。我們講一段也好,講一段《叁國志演義》。就說是這個曹操來伐這個孫權,東吳,領著大軍把劉備打敗了以後,就是破荊州、下江陵,就來到赤壁這兒來,就是來和這個孫權作戰,孫權這方面,就是周瑜統領軍隊,做總司令了。那麼這個大軍在這裏安排好了,周瑜就是率領他的這個軍隊,就偷偷地來看曹操的軍隊的情形。他來了一看,周圍都是荊州兵,就是劉表是戰敗了,蔡瑁、張允率領軍隊都投降曹操了。那麼荊州兵在外面排好了,裏邊就是有北方來的軍隊,就是曹操領來的軍隊,在那裏邊來訓練他們作水戰,就是在船上作戰。

  

  周瑜看了清清楚楚就回去了,就問他的部下:說現在曹操的軍隊,是誰在那裏統領?說是……他的部下得到消息,是劉表的部下:蔡瑁、張允爲曹操的水軍的總司令,現在正在訓練這個水軍。他說:哎呀!不得了!剛才看到的情形,深得訓練水軍之妙,很得法的訓練。這樣子,他們若是訓練成功了,是我們的大患,我們很難同他作戰了,心裏面……怎麼辦法?這孫權心就不安了,但是孫權也是特別聰明的人,正在想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人報告說蔣幹來拜訪他。蔣幹是誰呢?是周瑜小時候的同學,以前是同學。這個時候這個周瑜心裏……一聽說他來了,立刻心裏面快樂得很,然後就是接見了蔣幹,就進來了,大家見面談話。周瑜說:我們今天見面談話,只可以談我們以前同學的這些事情,不可以談現在這個軍事的事情,不可以談這個事情!蔣幹說:是啊!我是來看看老同學,其他的事情不談。

  

  那麼周瑜就帶領他參觀他的軍隊的事情,然後就在一個房間裏坐下,大家就是……當然就是吃一頓宴席,吃了一餐。吃了一餐,然後大家隨便談話的時候,到時候就休息,睡覺,休息。休息的時候,周瑜這個人打呼打得很厲害,然後蔣幹實在是奉著曹操的命令要勸這個周瑜投降的,但是這個時候不可以說這些話,他睡不著覺,看周瑜是打呼打得很厲害,他就從床上下來了。下來到那個寫字臺上一看,有一封信,一看是蔡瑁、張允寫來的信,說是我投降曹操是不得已的,不會久了,幾天我把曹操的頭拿來,奉獻給將軍,寫了這麼一封信。蔣幹立刻把它折起來,揣在兜裏頭,然後就回去了,就跑了。

  

  跑了這個時候,回去了就見到曹操,曹操說:怎麼樣?怎麼情形?把這封信給曹操看。曹操拿著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然後躺下來還看,看了幾遍,起來了,下令!趕快把蔡瑁、張允叫他來,說:你現在水軍訓練得怎麼樣啊?訓練得不錯啊!可以!訓練得不錯?我的頭快要拿掉了吧!一下令,立刻地把蔡瑁、張允殺掉他,殺完了,曹操後悔了。

  

  這一段文也可能是演義性質,不是真的,也可能有真實,這個事不知道。但是從這件事情看出來什麼呢?在世間上尋求榮華富貴的人,在最高權力的那個人的一念之間,你就沒有命了,就是這麼回事。我認爲這個道理,《叁國志演義》就說它是演義,不是真的,但是這個道理世間上是存在的,是存在這件事的。所以世間上的一切事情「無定相」,你希望給他服務,會得到榮華富貴這件事,不決定。

  

  這個劉邦,漢高祖,漢高祖去平反回來以後,就是這個韓信被殺死了以後,漢高祖回來說: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不是姓劉的而做王,天下共擊之!大家都打他。其實這句話對不對?其實沒有這回事情,都是不決定的。你今天漢高祖有大權在握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做;等到因緣轉變了,天下他不共擊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不共擊的。說曹操做了魏王,誰敢擊他?沒有這回事情。所以世間上事情都是無定相的,我們應該認識這件事。現在很得意,不決定;現在不得意,很失意的時候,也不決定,都是不決定的。

  

  現在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他作如是觀。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如果是在這個……,我們昨天曾經說過,如果是在加行位的菩薩,他經過資糧位的栽培,多數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這個加行位的菩薩,他的財富很多很多,智慧也是無量無邊的,菩薩觀察他的財富,無定相,這都是無常的、不決定。只要是現在你有所有權的時候,趕快利用它做功德,所以無定相,觀察這個財富是不決定的,所以叫「無定相」。

  

  「無所轉」,這個轉是變化的意思,由無而有、由有而無,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在變化,這叫做「轉」。現在你能夠觀一切法自相空,無所轉,在自相空上看,轉變是不可得的、是沒有的。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有的時候健康、有的時候不健康了,這也是有變化。譬如由小孩、一個小童子變成一個青少年、青少年變成一個壯年、壯年又變成個老年,都是有變化。但是在自相空上看呢,是沒有變化的,變化不可得。

  

  從這裏看呢,菩薩修布施波羅蜜多的時候,觀察有財富、無財富,由多而少、由少而多的轉變,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興盛的時候也不生歡喜心,在衰退的時候也不生失意心,就是「無所轉」。

  

  「入諸法實相」,「入諸法實相」就是前邊能夠觀察自相空、觀察無生、觀察無定相、觀察無所轉,這四種觀。這四種觀的時候,你作如是觀的結果呢,你的這個心,你的了別性的心和智慧就契入到諸法畢竟空那裏了,與諸法畢竟空相應了,叫做「入」。「諸法實相」,就是一切因緣生法的真實相,這個真實相就是空相。這個真實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不欺诳的意思,它不欺诳我們。這個因緣生法有生滅變化,有興、有衰,各式各樣的相貌,這都是虛假相,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

  

  我們凡夫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或者你不作自相空觀、無生觀、無定相觀、無所轉的這種止觀的時候,也會爲虛妄相所欺騙。認爲世間上這個榮華富貴是很可愛的,其實你就成就了榮華富貴的時候,心情未必是快樂,那就是被榮華富貴所欺騙了。

  

  我又有分別心,王安石讀這個《叁國志》、讀這個《蜀志》的時候,魏、蜀、吳,讀這《蜀志》的時候,讀完了的時候,他寫一首詩,他說是:「千古糾紛等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我認爲王安石寫這首詩,我倒感覺到同意,我同意這首詩。

  

  「千古糾紛等一毛」:千古,就從有曆史以來,久遠以來,我們這人世間的糾紛很多很多的,但爲什麼有糾紛呢?那個原因有多大呢?等一毛,就和那個一毛頭,那個汗毛那麼大,那個原因就是那麼大。王安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值得有糾紛,爲了那一毛錢,打得都流血了,實在是不值得!「千古糾紛等一毛」,當然這話說得是很大了。

  

  「可憐身世兩徒勞」:他的意思認爲劉備和曹操、和孫權爭天下,你心裏面那個理由,也還是漢高祖那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就是這個理由。這一句話實在是不成立的,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可憐身世兩徒勞」:「身世」這句話,這個身,就是劉備自己家裏的事情也沒有搞好,就是劉禅,他的兒子,他也沒有教導好;世,就是他爲國家的事情,他也沒成功。這兩件事都沒有成功,「可憐身世兩徒勞」,這兩件事都白辛苦了,你這個人沒有智慧,可憐,很可憐的!「可憐身世兩徒勞」。「無人語與劉玄德」:沒有一個高人來開示這個劉玄德。

  

  「問舍求田意最高」:你不要和曹操爭天下,那麼做什麼呢?問舍、求田,就是或者你自己不知道,問問人,去買一個房子,那一個地方房地産便宜,或是那個地方有風水,去那裏買一個房子,再買幾畝地,在那裏種田,讀書、種田;意最高,這樣做還是最高尚的,好過你同曹操爭天下。他的意思是這樣子。這就是這個王安石很輕視劉備了,他就是,你想要做皇帝,打倒曹操,你的理由是什麼?就是爲了你自己要做皇帝而已,你真是爲老百姓著想嗎?這個王安石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