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是不可得的、灭也是不可得的,也是不可得,所以叫做「无生」,这是一种解释。
或者说,这个因缘生法,因也是因缘所生法,缘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们也是自性空,所生法也是自性空,在自相空上看呢,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可得,这样讲,所以叫做「无生」。
这是诠释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观的,先观自相空,而后在毕竟空里面,观察生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这叫做「无生」。
「无定相」,这个定相怎么讲呢?就是不可以改变的,叫做「定相」,它决定是这样子,是不变动的。譬如说我们看这个高山,今天也是这样子,明天也这样子,我们就可能会误会,这个高山是决定的、是不变动的。譬如说是这个人做了皇帝了,有无上的权威,他是决定的,我们若这样,可不可以这么想呢?其实是不能。实在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没有一件事是决定的,它是会变动的,那个高山也会变动。尤其是我们今天的世界上很容易知道地震,那个大地震来了,那个高山可能就没有了,所以它也是变动的,它不是决定的。这一个人,我昨天看见是这样子,今天也看见是这样子,尤其是年轻人,你隔了多少年看他,他还是那样子,等到五、六十岁以后的人再看他,几十年看以后,完全变了,不认识了。所以从这个时间上看,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没有决定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有是因缘有的,因缘若变化,它就非变化不可。你就是拿人来说,如果你三天不吃饭、你七天不吃饭,你还有精神吗?就可见人也不是决定的,就是都是有变化的。但是这个如果是说,不是因缘有的,它自己本来就是有,那么因缘变化的时候,它不受影响,它本身就是决定了,就是决定的。
但是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理论呢,一切法没有决定性,一切因缘生法都是不决定的。所以「定相」不可得,也就是那个自相不可得,自相不可得,所以也就是空无所有、也是空的意思。但是这个「无定相」这句话,虽然也是说诸法自相空的意思,但是是在因缘生法的表面上看,它都是不决定的。我今天是不如意,但也不决定,可能过了明天又如意了;我今天都是如意的,过了明天可能不如意了。所以这个无定相这句话,我们应该提高警觉,表示世间上都是无常的,就是不是决定的。
我在家的时候,我读过《三国志演义》,当然《三国志演义》还是小说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也能帮助我们作无常观。我们讲一段也好,讲一段《三国志演义》。就说是这个曹操来伐这个孙权,东吴,领着大军把刘备打败了以后,就是破荆州、下江陵,就来到赤壁这儿来,就是来和这个孙权作战,孙权这方面,就是周瑜统领军队,做总司令了。那么这个大军在这里安排好了,周瑜就是率领他的这个军队,就偷偷地来看曹操的军队的情形。他来了一看,周围都是荆州兵,就是刘表是战败了,蔡瑁、张允率领军队都投降曹操了。那么荆州兵在外面排好了,里边就是有北方来的军队,就是曹操领来的军队,在那里边来训练他们作水战,就是在船上作战。
周瑜看了清清楚楚就回去了,就问他的部下:说现在曹操的军队,是谁在那里统领?说是……他的部下得到消息,是刘表的部下:蔡瑁、张允为曹操的水军的总司令,现在正在训练这个水军。他说:哎呀!不得了!刚才看到的情形,深得训练水军之妙,很得法的训练。这样子,他们若是训练成功了,是我们的大患,我们很难同他作战了,心里面……怎么办法?这孙权心就不安了,但是孙权也是特别聪明的人,正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人报告说蒋干来拜访他。蒋干是谁呢?是周瑜小时候的同学,以前是同学。这个时候这个周瑜心里……一听说他来了,立刻心里面快乐得很,然后就是接见了蒋干,就进来了,大家见面谈话。周瑜说:我们今天见面谈话,只可以谈我们以前同学的这些事情,不可以谈现在这个军事的事情,不可以谈这个事情!蒋干说:是啊!我是来看看老同学,其他的事情不谈。
那么周瑜就带领他参观他的军队的事情,然后就在一个房间里坐下,大家就是……当然就是吃一顿宴席,吃了一餐。吃了一餐,然后大家随便谈话的时候,到时候就休息,睡觉,休息。休息的时候,周瑜这个人打呼打得很厉害,然后蒋干实在是奉着曹操的命令要劝这个周瑜投降的,但是这个时候不可以说这些话,他睡不着觉,看周瑜是打呼打得很厉害,他就从床上下来了。下来到那个写字台上一看,有一封信,一看是蔡瑁、张允写来的信,说是我投降曹操是不得已的,不会久了,几天我把曹操的头拿来,奉献给将军,写了这么一封信。蒋干立刻把它折起来,揣在兜里头,然后就回去了,就跑了。
跑了这个时候,回去了就见到曹操,曹操说:怎么样?怎么情形?把这封信给曹操看。曹操拿着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然后躺下来还看,看了几遍,起来了,下令!赶快把蔡瑁、张允叫他来,说:你现在水军训练得怎么样啊?训练得不错啊!可以!训练得不错?我的头快要拿掉了吧!一下令,立刻地把蔡瑁、张允杀掉他,杀完了,曹操后悔了。
这一段文也可能是演义性质,不是真的,也可能有真实,这个事不知道。但是从这件事情看出来什么呢?在世间上寻求荣华富贵的人,在最高权力的那个人的一念之间,你就没有命了,就是这么回事。我认为这个道理,《三国志演义》就说它是演义,不是真的,但是这个道理世间上是存在的,是存在这件事的。所以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无定相」,你希望给他服务,会得到荣华富贵这件事,不决定。
这个刘邦,汉高祖,汉高祖去平反回来以后,就是这个韩信被杀死了以后,汉高祖回来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姓刘的而做王,天下共击之!大家都打他。其实这句话对不对?其实没有这回事情,都是不决定的。你今天汉高祖有大权在握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做;等到因缘转变了,天下他不共击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不共击的。说曹操做了魏王,谁敢击他?没有这回事情。所以世间上事情都是无定相的,我们应该认识这件事。现在很得意,不决定;现在不得意,很失意的时候,也不决定,都是不决定的。
现在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他作如是观。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如果是在这个……,我们昨天曾经说过,如果是在加行位的菩萨,他经过资粮位的栽培,多数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他的财富很多很多,智慧也是无量无边的,菩萨观察他的财富,无定相,这都是无常的、不决定。只要是现在你有所有权的时候,赶快利用它做功德,所以无定相,观察这个财富是不决定的,所以叫「无定相」。
「无所转」,这个转是变化的意思,由无而有、由有而无,由盛而衰、由衰而盛。世间上的事情都是在变化,这叫做「转」。现在你能够观一切法自相空,无所转,在自相空上看,转变是不可得的、是没有的。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有的时候健康、有的时候不健康了,这也是有变化。譬如由小孩、一个小童子变成一个青少年、青少年变成一个壮年、壮年又变成个老年,都是有变化。但是在自相空上看呢,是没有变化的,变化不可得。
从这里看呢,菩萨修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观察有财富、无财富,由多而少、由少而多的转变,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兴盛的时候也不生欢喜心,在衰退的时候也不生失意心,就是「无所转」。
「入诸法实相」,「入诸法实相」就是前边能够观察自相空、观察无生、观察无定相、观察无所转,这四种观。这四种观的时候,你作如是观的结果呢,你的这个心,你的了别性的心和智慧就契入到诸法毕竟空那里了,与诸法毕竟空相应了,叫做「入」。「诸法实相」,就是一切因缘生法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就是空相。这个真实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不欺诳的意思,它不欺诳我们。这个因缘生法有生灭变化,有兴、有衰,各式各样的相貌,这都是虚假相,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我们凡夫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或者你不作自相空观、无生观、无定相观、无所转的这种止观的时候,也会为虚妄相所欺骗。认为世间上这个荣华富贵是很可爱的,其实你就成就了荣华富贵的时候,心情未必是快乐,那就是被荣华富贵所欺骗了。
我又有分别心,王安石读这个《三国志》、读这个《蜀志》的时候,魏、蜀、吴,读这《蜀志》的时候,读完了的时候,他写一首诗,他说是:「千古纠纷等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我认为王安石写这首诗,我倒感觉到同意,我同意这首诗。
「千古纠纷等一毛」:千古,就从有历史以来,久远以来,我们这人世间的纠纷很多很多的,但为什么有纠纷呢?那个原因有多大呢?等一毛,就和那个一毛头,那个汗毛那么大,那个原因就是那么大。王安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值得有纠纷,为了那一毛钱,打得都流血了,实在是不值得!「千古纠纷等一毛」,当然这话说得是很大了。
「可怜身世两徒劳」:他的意思认为刘备和曹操、和孙权争天下,你心里面那个理由,也还是汉高祖那句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就是这个理由。这一句话实在是不成立的,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可怜身世两徒劳」:「身世」这句话,这个身,就是刘备自己家里的事情也没有搞好,就是刘禅,他的儿子,他也没有教导好;世,就是他为国家的事情,他也没成功。这两件事都没有成功,「可怜身世两徒劳」,这两件事都白辛苦了,你这个人没有智慧,可怜,很可怜的!「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没有一个高人来开示这个刘玄德。
「问舍求田意最高」:你不要和曹操争天下,那么做什么呢?问舍、求田,就是或者你自己不知道,问问人,去买一个房子,那一个地方房地产便宜,或是那个地方有风水,去那里买一个房子,再买几亩地,在那里种田,读书、种田;意最高,这样做还是最高尚的,好过你同曹操争天下。他的意思是这样子。这就是这个王安石很轻视刘备了,他就是,你想要做皇帝,打倒曹操,你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为了你自己要做皇帝而已,你真是为老百姓着想吗?这个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这样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