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当然这件事,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很容易觉悟到这里,没有学习佛法的人,能够不去争这个荣华富贵吗?我看这种人很少。所以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你认为荣华富贵是很快乐的事情,你就是被欺骗了,荣华富贵是令人苦恼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的呢?就是诸法实相是真实的。诸法实相为什么是真实的?它不欺骗你!你若在这里用功修行,成就了,就是圣人、就是大菩萨、就是佛的境界,那个大安乐、大自在的境界,它真实的令你得到安乐、得到自在,而不苦恼,所以叫做「真实相」。

  

  这个「真实相」怎么样才能够契入呢?你若是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样子就契入了这个诸法毕竟空相,就契入到这里。契入到这里呢,初开始契入的时候,那就是圣人,得无生法忍了。小乘佛教学者,就是初果须陀洹,初开始入诸法实相;大乘佛教学者,就是初欢喜地,得无生法忍,就是入诸法实相。

  

  「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个「入诸法实相」,什么叫做入诸法实相呢?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就是所说的,这就是佛常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作」就是能作、能生起的因缘,叫「能作」。「起相」就是所生起的一切相,就是能生和所生的意思。那么,那个作就是因缘,这个起就是因缘所生法,就是观一切法也没有能生、也没有所生,观一切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的,因缘也是毕竟空的,此中无有生,亦无有灭,这就叫做「诸法真实相」。

  

  那么这是说能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是不生布施想、也不生受者想,他就没有这样的分别心。但是这个地方可以这样说,在真实相上来看呢,此中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没有布施想,也没有受者想。但是因缘所生法上看呢,那当然还有布施者,也有受者,这件事有,但是不真实,就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是这样意思。

  

  我们凡夫没有修学圣道、或者修学圣道没成功的人,都是执着是真实的,不管是看见的、听见的,心里面想的一切事情,都认为是真实,而不知道是虚妄的,只有成就圣道以后的人,才知道世间上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水里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梦里面的境界也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所以知道不真实,这是圣人的智慧才能达到这里,圣人的智慧才能够入诸法实相的。他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实在是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修止观的关系,长时期的修止观,终究有一天他成功了,他就悟入诸法无作相、无起相了,能这样子,才能有这样的境界。你不作如是观的时候,说我只是从文字上这样学习,你不能悟入的。在文字上这样讲讲也可以,但是你不能够悟入诸法真实相,所以心里面还执着都是真实的,不知道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所以烦恼还是照样的活动,还是凡夫境界。

  

  「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菩萨修檀波罗蜜的时候,他作如是观,这个事情实在来说,他没有修檀波罗蜜的时候,他心里面也作如是观。你平常的时候,你常常静坐修止观,那么有事情的时候,也就能作如是观。如果是平常你不静坐、不修止观,你说事情来的时候作如是观,那时候来不及,你修不来,你观不来的。

  

  我们从文字上这样学习,观一切法空如实相,然后你静坐的时候,你作如是观,你观都未必能观上来,你从文字上能过去了,但是你静坐的时候,不一定能观上来,何况有烦恼的时候,更不能观的。现在这上面说,行檀波罗蜜的时候,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就是他事先也曾经作如是观。观的能有多少相应了,所以在事情出现的时候,他内心里面也能够修止观的,应该是这样说。

  

  「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前面须菩提尊者问:什么叫做方便力?现在佛这样回答了,这就叫做「方便力」。「方便」,这个方便来说,就是方法,你用这个方法去学习,你就会有力量,有什么力量呢?能断除一切烦恼、能见诸法真实相,有这个力量,叫做「方便力」。或者说方便力就是智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先是由闻所成慧,听闻这样的佛法,在心里面有这样的领悟,这是闻所成慧;然后你还得要在闲静的地方专精思惟,专精思惟的时候,就能够以前成就的闻所成慧,使令它继续地进步,进一大步。然后在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又进了一大步,叫做闻、思、修,经过这三个次第。

  

  成就了这样的止观的时候,有这样的力量,叫做「方便力」。说是方法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力量也可以,因为你用这个方法,你常常作如是观,你就有力量,就有这个调伏烦恼的力量,使令内心清净,不起烦恼,叫做「方便力故」。

  

  前面说是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还难得一切种智,什么原因呢?「远离方便力」的关系,你没能作如是观,所以你还不容易得无上菩提。这样来看呢,这个方便力就是初开始转凡成圣的智慧,你若用这个方便力,能够转凡成圣;你不用这个方便力,我们的心总是在有所得的境界上虚妄分别,这是我的!就是这样子。这个没有布施想,也没有受者想,实在就是我空观和法空观的意思。没有受者、没有施者,就是我空观;这个布施的财物也不可得,那么就是法空观,就是这样意思。就是修这两个空观,慢慢地、慢慢地,就转凡成圣了。转凡成圣了,就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了,你不到这个程度,老是靠不住的。所以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你用这样的方便的力量,就是修空,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的力量,「增益善根」,就是增长了你的善根,就是我们第一天讲的那个胜义善,增长了胜义的善根。

  

  我们一般的做善法,你饿了,我给你一个面包吃,这也是善根,也是的;我用一杯清水供养佛,这也是种善根,或者做其他的善根,只要是你缺少了……,你没有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你没有这样的方便力的时候,那么善根是不圆满的,不圆满。

  

  现在是说有了这样的力量的时候,你就是由凡而圣。虽然他还……若是在加行位的菩萨呢,他还不是圣人,但是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了,就不一样了,他就有这个方便力的学习,使令他的程度超越了一切凡夫境界,有这个境界。「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使令他增长了,增长了,就是由无而有、由少而多,所以叫做「增益」。增益善根,就是这个无所得的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成就了这样的智慧,由这样的智慧引发出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就都是无漏的善法了,所以叫做「增益善根故」。若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方便力的时候,我们也是做一切善法的时候呢,这个善法不圆满,不能令你转凡成圣。所以在这里来说,就不算是善根,这里要有这样的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因为你逐渐地,这个无所得的智慧,观一切法自相空的这个智慧,这个智慧逐渐地增长,用这个智慧再去修学檀波罗蜜的时候,将来会有更大的功德,什么呢?「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这句话,就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来他会成佛的,成佛的时候所居住的世界是清净庄严的世界,所以叫做「净佛国土」。那一个世界不是污浊的世界,不是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污浊的。这个清净的世界,我们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上,曾经详细地介绍这件事,《金刚经》也提到净佛国土,但是没有详细说。「净佛国土」是什么呢?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读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说是阿弥陀佛国八功德水、有七宝池、七重行树、七重栏楯,皆是金、银、琉璃、车磲、玛瑙所成就的,这是清净的世界,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佛成佛的时候那个世界上的众生都是有道德的人,那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这个菩萨在修因的时候,他在无量无边的世界教化众生,使令这些众生都能转恶为善,转凡成圣,等到菩萨成佛的时候,这些众生都到这个世界来,这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

  

  我们仔细说,仔细来思惟这件事,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倒不是因为那个地方有个高山、有个大河,来决定世界上是安乐的世界、是苦恼的世界,不是!是众生心来决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安乐的世界、是苦恼的世界,是众生心来决定、就是众生的思想来决定的。这个阿弥陀佛国都是有道德的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都是有道德的人在那里,所以那是清净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不道德,所以就有很多的纠纷、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若是……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救苦救难,生活困难,没有医院,也应该做这件事。但是问题的根本是众生的思想,说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上,他没有做医院,他也没有做安老院,他就是宣扬真理,开发人类的智慧,就是做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是根本的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所以这里面说是净佛国土,就是使令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叫做「净佛国土」。

  

  那么有道德的人,他的品德清净良好,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的身口也是清净的,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他也不做……有道德的人当然不做种种有过失的事情,所以他居住的世界,也当然是清净的。因为在佛法的道理来讲,世界是由众生的心所变现的,众生的心若清净,心净则国土净,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人有道德,那个世界也自然是清净庄严的,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净佛国土」。

  

  净佛国土是做什么用的呢?「成就众生」,就是佛……,菩萨在这里成佛以后,在这净佛国土成佛以后,还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就是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可以到这里来,接受佛陀的教化,使令他们转恶为善、转凡成圣,所以叫做「成就众生」。像阿弥陀佛国就是这样意思,他发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