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十八愿,创造这个极乐世界成功了以后,十方世界的诸佛,弘扬净土法门,劝十方世界的众生到阿弥陀佛国听阿弥陀佛说法,所以叫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但是这件事,你一定要成就「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你要成就这样的清净智慧,用这个智慧做种种功德,才能有这样的作用,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
我们有所执着的心,不行!我们有执着的心做种种功德,那功德不是清净的,只能够在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欲界里面受果报、或者是到色界天受果报、无色界天受果报,都是有漏的事情,还不是纯清净的。所以一定要观一切法自相空,你有这样的智慧的时候,才能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的,才能这样子。
当然这件事,我刚才说过,一定要静坐、修奢摩他的止。在奢摩他的止上,去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修这样的观。这样子你慢慢地就可以转凡成圣了,这件事没有显密的差别,所有的这个……,我们的汉文佛教,显和密都要有这样的法门的。我们还心想,我们学这个显教的经论,密宗是怎么回事?我要去学学密,密也是这样子,只是多出一个咒就是了,念咒,但是里面的真实修行的境界,还是这个。
我读这个《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就是《大日经》,《大日经》上说,《大日经》是密宗的根本的经典,它说佛法的真实义,就是般若波罗蜜,说摇铃子、上供这些事情,这都是方便,《大日经》上说这话。我读完了这部经,哎呀!真是想不到的事情!密宗的根本的经典还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其他的都是方便。当然众生的根性不同,欢喜摇铃、欢喜念咒也好,也不能说不对,也是对的。「菩萨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样子。
「布施,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这个地方又加以简别。「布施不受世间果报」,我们能够学习这个布施的功德,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受世间果报」,这是我们一般人就是这样意思。譬如说我们买花供佛,将来我们能得三十二相的功德,买花有这么大的功德,那么我们就买花供佛。那么这就是我修布施,将来我能在人间得大财富,这个事好嘛!得大财富,好!所以就修布施;说我能持戒,我将来在人间,或者天上能得尊贵的身体、高贵的身体,比一般人不同,比一般人好,那我就去受持净戒,这样讲呢,这就是「受世间果报」。「受」这个字,就是爱着的意思。我为什么我的财富要布施出去给别人受用呢?「受世间果报」,我欢喜得世间的果报,得人间的富贵、或者到天上去享天福,这是受世间果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做这件事是为我个人的利益的关系,我做这件事。我救护社会上的灾难,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本来你拿出来财富利益他们,对他们有利益的,但是你的动机是为自己的利益做的,这叫做「受世间果报」。
现在这位菩萨呢,菩萨行檀那波罗蜜的时候,是不受世间果报,他的目的不是爱着世间果报,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不是我自己,我将来要怎么怎么地,不是这个意思。「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他只是心里面想,哎呀!你生活困难,我解决你的生活困难,为你的;你的身体不健康,有病痛,造一个医院,有医生给你治病,就是为了众生的利害关系,不是为我自己的利益,不是这样意思。
当然我们愿意自己将来得到可爱的果报,我们才去做功德,这也好,也是好。只是应该过了一个时期,应该再进一步。进一步的时候,就会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是这样意思。当然这就是由大悲心而做布施波罗蜜,为利益众生。但是若「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的时候,这是大智慧,所以菩萨道就是大悲心和大智慧所成就的。
不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说我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布施波罗蜜多,那么我将来不能得到人天的福报了吗?不是!你虽然没有这样的居心,将来一定还是得到人间的大富贵的,你还是能得到的。但是因为你最初你的发心是为得无上菩提、为利益众生,你这个功德就是更广大,它不只于此。若是我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话呢,我们不能够观一切法自相空的话,我们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而做功德,那个功德就这么多,就是使令你将来在人间得大财富、得大富贵、或者生天,功德就到此为止了。若是你能发大悲心利益众生,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时候,你这个功德是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了。所以《金刚经》上不只一次,好多次的校量这个功德,学习般若波罗蜜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广大无边,是这样意思。
「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这个菩萨修这个布施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是这样意思。那么从这个文上看呢,我们应该这样学习。应该这样学习,一方面能使令自己转凡成圣,一方面使令自己的菩萨道也成就了,一方面使令自己修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好过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功德,好过这样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淫、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持戒,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持戒时不堕淫、怒、痴中」,前边这个布施波罗蜜这一段说完了,这是第二段。「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这昨天讲过,从开始发无上菩提心。「行尸罗波罗蜜」,这个「尸罗」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就是戒,就是戒波罗蜜。这个戒刚才也提到,我们若能够持戒的话,这个诸恶莫作,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不要妄语、也不要饮酒,这是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或者十善戒、或者出家人的戒、或者菩萨戒,将来你没有得无上菩提之前,你能得尊贵身,就是在人间得个人的身体,但是这个人的身体高贵,比一般人好得多;或者得到天上人的身体,那更是比人间更殊胜,那么能够得这样的果报,那么叫做戒。
持戒这件事,也不是容易,比这个布施波罗蜜就难一点。我昨天说过,布施波罗蜜只是你拿到你所有权的财物去给别人解决困难,对于你本身的行为,这件事没有讲,没有提;但是戒波罗蜜可就提到,你能行布施波罗蜜,同时你自己的品德也要提高了,那就是戒波罗蜜。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这件事是很难的,这件事不容易。你叫我拿多少钱做功德可以,你叫我这件事不要做,那不行,这是很难的事情。
这个在《大智度论》上说到一件事,说是海里面的龙,大力毒龙,这个龙是有毒的,它这个毒的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如果一个人若遇见这个毒龙的话,这个龙若用眼睛一看你,假设你身体不健康,你立刻就会死掉了,它的毒气是这么厉害。若是它用它的气喷到你的身上的时候,就是你身体健康也会死掉了,这个毒龙的毒是这么厉害。
但是这个龙,它们的世界也很多的苦恼的事情,还羡慕人间的事情,羡慕做人的事情。所以这个龙,这一天受一日戒,受八关斋戒。这个龙受了八关斋戒的时候,它就离开了它的家,就到人间来,在树林里边,在那儿静坐。这个龙来到人间,到树林里面静坐,龙有点神通的,它就变现一个端正人,在那里树下坐。坐就是思惟、作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思惟。这个受八关斋戒,照理说呢,应该住在……在家居士受八关斋戒,应该住在庙上,受了八关斋戒以后,你应该静坐,思惟苦、空、无常、无我,应该有这样的正忆念,应该这样如理作意思惟,也应该就是修奢摩他的止、然后修观、也可以拜佛、也可以念经,有个功课表。不应该受了八关斋戒,离开了寺院,跑到office就去做事情去。你那样当然也是可以,但是得到的功德不是很多。
那么这位龙,它受了八关斋戒以后,它就来到人间在树下坐,作这样思惟。思惟时间久了,就睡着了,一睡着的时候,它就恢复原形,就变成蛇的样子,在那里。这个时候正赶上一个打猎的人来,这个打猎的人来一看见这有一个大蛇在这里,看这个蛇的身体的颜色是七宝色,金银财宝的颜色,非常的美。他一想,哎呀!这个皮非常的尊贵,我若是能够拿到这个皮,我就发财了!于是乎,这个人的胆子是很大,就用一个杖,压住它的头,然后就剥它的皮。当然这样用刀来剥皮,这个龙就醒过来了,这个龙它就心里想:我的力量能把这个国家变成一个大海,你这个小人物能苦恼我吗?它心里这么想:但是我今天受了佛戒,我要持戒,要安忍这件事!它就是闭上眼睛也不看他,闭气不喘、闭眼不看,就忍受他这个剥皮的苦恼。但是皮剥完了,同时这个时候天气热,它就宛转地在这土地上,就想要到大海去。可是这个时候,地面上很多的小虫子、蚂蚁很多,就来吃它的肉,它心里想:我若到大海去,这些小动物都死掉了,我又犯戒了,好!就忍受着!我这个肉,我今天布施给你们吃,将来我做大菩萨,我说法来布施你们!将来是法布施,现在我这身肉布施你们。于是它忍受这个苦。逐渐、逐渐地,这个龙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它从畜生道到天道去享福去了,这《大智度论》上说到这么一件事。
这个故事看出来,这个龙王有这种境界,能够忍受、不惜生命而持戒清净,不肯杀生,这件事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
说我们人间的人,我们若是受了佛戒,受了戒的时候,一般的事情呢,当然我们没有特别因缘的时候,我们持戒清净,这事不难;有特别因缘的时候,要使令你犯杀戒、犯盗戒、犯淫戒、犯妄语戒,有特别因缘的时候,这个事不容易。譬如说这个时候,我若说一句谎话,我能赚十万美钞,我若说真话呢,十万美钞没有了,那么你是说谎话呢?你是说真实话呢?就是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在利害关头的时候,你能持戒,这事不容易的。
但是现在说这龙王它持戒呢,它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所以这件事说来容易做来难,持戒是一个特别高尚的事情,但是也是比较难的事情。
那么怎么样办法才能够持戒清净呢?要常常地静坐修止观。你常常静坐修止观的时候,「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常常作如是观呢,就把你的贪瞋痴的烦恼逐渐地减轻,由重而轻,由有而无。犯戒就是因为烦恼才犯戒的,我贪心犯戒、由瞋心而犯戒、由愚痴而犯戒,由烦恼而犯戒。现在修止观的时候,使令烦恼轻微了,你就能持戒清净了,就是它互相有关系。
我们能持戒,所以能修止观,所以能学习智慧,当然你修止观、学智慧呢,所以使令戒也清净,是互相支持的,这件事。说我们只是受了戒,我不修止观、我不静坐,你的问题就老是存在那里,烦恼不能调伏,不能调伏就有困难,持戒清净就有困难。所以我们这个佛教徒,我们今天的佛教徒,能发心静坐的佛教徒,我看还是少数,是少数,不愿意静坐的还是多数。所以这样情形就看出来,我们今天的佛教不兴盛,不兴盛的原因是在这里,是这样子。
这上面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尸罗波罗蜜」,他修行尸罗波罗蜜,就是安住净戒、持戒清净,这样子。「应萨婆若念」,昨天我们说过,为什么要持戒呢?为得无上菩提,有这样的菩提愿。若是我持净戒,将来我为了得尊贵身,那就与无上菩提相违反了,所以「应萨婆若念」。
「持戒时不堕淫、怒、痴中」,这个持戒的时候,我受了戒以后,我能够保持清净,不违犯戒。怎么叫做不犯戒呢?不堕淫、怒、痴中,就是心里面不要有这个淫欲心、不要有愤怒心、不要有愚痴心,你心里面没有这样的思想,没有这个淫、怒、痴的思想。「痴」,是愚痴。什么叫做「愚痴」呢?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有的,不知道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不知道这样的道理,叫做愚痴。所以不堕淫、怒、痴中,就是我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不入于淫、怒、痴里面,淫、怒、痴是污染的。我的心保持清净,不入于污染之中,这件事不容易。所以非要你静坐、修止观,才能使令淫、怒、痴不生起,才可以这样子。
「亦不堕诸烦恼缠缚」,这个淫、怒、痴在一切烦恼中,是一部份,还有很多其他的烦恼,就是亦不堕其他一切的烦恼的缠缚里边。烦恼出现的时候,就像缠缚,就像我们人的身体自由自在地活动,忽然用绳子把它绑起来了,那么叫「缠缚」。现在我们的明了性的心被烦恼所缠缚,就是出现了烦恼的时候,就是「不堕淫、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
「及诸不善破道法」,前面只是烦恼,内心里面有这个染污的思想,这个诸不善呢,就是由染污的烦恼,表现在行动上,有了罪过的行为,叫做「诸不善」,譬如说杀盗淫妄这些事情。「破道法」,有淫、怒、痴,诸烦恼缠缚、不善,都是破道法,能破坏我们修学圣道的事情,我们修学戒定慧的时候,戒定慧是道,能向于无上菩提那里去。现在你心里面有了淫、怒、痴、有了诸烦恼缠缚、有种种不善的罪过的行为,你的戒定慧被破坏了,你就不能够由凡而圣、由因而果,得无上菩提了,就是这样事情。
现在说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修行戒波罗蜜的时候,是符合无上菩提的愿,而没有这么多的烦恼、也没有烦恼的罪过的事情,不破坏他内心的圣道,是这样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