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P2

  ..續本文上一頁四十八願,創造這個極樂世界成功了以後,十方世界的諸佛,弘揚淨土法門,勸十方世界的衆生到阿彌陀佛國聽阿彌陀佛說法,所以叫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但是這件事,你一定要成就「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你要成就這樣的清淨智慧,用這個智慧做種種功德,才能有這樣的作用,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的。

  

  我們有所執著的心,不行!我們有執著的心做種種功德,那功德不是清淨的,只能夠在我們凡夫的世界,在欲界裏面受果報、或者是到色界天受果報、無色界天受果報,都是有漏的事情,還不是純清淨的。所以一定要觀一切法自相空,你有這樣的智慧的時候,才能夠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的,才能這樣子。

  

  當然這件事,我剛才說過,一定要靜坐、修奢摩他的止。在奢摩他的止上,去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修這樣的觀。這樣子你慢慢地就可以轉凡成聖了,這件事沒有顯密的差別,所有的這個……,我們的漢文佛教,顯和密都要有這樣的法門的。我們還心想,我們學這個顯教的經論,密宗是怎麼回事?我要去學學密,密也是這樣子,只是多出一個咒就是了,念咒,但是裏面的真實修行的境界,還是這個。

  

  我讀這個《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就是《大日經》,《大日經》上說,《大日經》是密宗的根本的經典,它說佛法的真實義,就是般若波羅蜜,說搖鈴子、上供這些事情,這都是方便,《大日經》上說這話。我讀完了這部經,哎呀!真是想不到的事情!密宗的根本的經典還是贊歎般若波羅蜜,其他的都是方便。當然衆生的根性不同,歡喜搖鈴、歡喜念咒也好,也不能說不對,也是對的。「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這樣子。

  

  「布施,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檀那波羅蜜」,這個地方又加以簡別。「布施不受世間果報」,我們能夠學習這個布施的功德,你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受世間果報」,這是我們一般人就是這樣意思。譬如說我們買花供佛,將來我們能得叁十二相的功德,買花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我們就買花供佛。那麼這就是我修布施,將來我能在人間得大財富,這個事好嘛!得大財富,好!所以就修布施;說我能持戒,我將來在人間,或者天上能得尊貴的身體、高貴的身體,比一般人不同,比一般人好,那我就去受持淨戒,這樣講呢,這就是「受世間果報」。「受」這個字,就是愛著的意思。我爲什麼我的財富要布施出去給別人受用呢?「受世間果報」,我歡喜得世間的果報,得人間的富貴、或者到天上去享天福,這是受世間果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做這件事是爲我個人的利益的關系,我做這件事。我救護社會上的災難,社會上生活困難的人,本來你拿出來財富利益他們,對他們有利益的,但是你的動機是爲自己的利益做的,這叫做「受世間果報」。

  

  現在這位菩薩呢,菩薩行檀那波羅蜜的時候,是不受世間果報,他的目的不是愛著世間果報,不是爲個人的利益,不是我自己,我將來要怎麼怎麼地,不是這個意思。「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他只是心裏面想,哎呀!你生活困難,我解決你的生活困難,爲你的;你的身體不健康,有病痛,造一個醫院,有醫生給你治病,就是爲了衆生的利害關系,不是爲我自己的利益,不是這樣意思。

  

  當然我們願意自己將來得到可愛的果報,我們才去做功德,這也好,也是好。只是應該過了一個時期,應該再進一步。進一步的時候,就會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是這樣意思。當然這就是由大悲心而做布施波羅蜜,爲利益衆生。但是若「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的時候,這是大智慧,所以菩薩道就是大悲心和大智慧所成就的。

  

  不過這裏邊有一個問題,說我不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布施波羅蜜多,那麼我將來不能得到人天的福報了嗎?不是!你雖然沒有這樣的居心,將來一定還是得到人間的大富貴的,你還是能得到的。但是因爲你最初你的發心是爲得無上菩提、爲利益衆生,你這個功德就是更廣大,它不只于此。若是我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話呢,我們不能夠觀一切法自相空的話,我們爲了自己的利害關系而做功德,那個功德就這麼多,就是使令你將來在人間得大財富、得大富貴、或者生天,功德就到此爲止了。若是你能發大悲心利益衆生,觀一切法自相空的時候,你這個功德是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了。所以《金剛經》上不只一次,好多次的校量這個功德,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比財施的功德廣大無邊,是這樣意思。

  

  「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檀那波羅蜜」,這個菩薩修這個布施波羅蜜,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檀那波羅蜜,是這樣意思。那麼從這個文上看呢,我們應該這樣學習。應該這樣學習,一方面能使令自己轉凡成聖,一方面使令自己的菩薩道也成就了,一方面使令自己修布施波羅蜜多的功德,無窮無盡地延續下去,好過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功德,好過這樣子。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持戒時不墮淫、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縛及諸不善破道法,若悭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若聲聞心、若辟支佛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屍羅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持戒,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屍羅波羅蜜。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持戒時不墮淫、怒、癡中」,前邊這個布施波羅蜜這一段說完了,這是第二段。「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這昨天講過,從開始發無上菩提心。「行屍羅波羅蜜」,這個「屍羅」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就是戒,就是戒波羅蜜。這個戒剛才也提到,我們若能夠持戒的話,這個諸惡莫作,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也不要飲酒,這是五戒,或者受八關齋戒、或者十善戒、或者出家人的戒、或者菩薩戒,將來你沒有得無上菩提之前,你能得尊貴身,就是在人間得個人的身體,但是這個人的身體高貴,比一般人好得多;或者得到天上人的身體,那更是比人間更殊勝,那麼能夠得這樣的果報,那麼叫做戒。

  

  持戒這件事,也不是容易,比這個布施波羅蜜就難一點。我昨天說過,布施波羅蜜只是你拿到你所有權的財物去給別人解決困難,對于你本身的行爲,這件事沒有講,沒有提;但是戒波羅蜜可就提到,你能行布施波羅蜜,同時你自己的品德也要提高了,那就是戒波羅蜜。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爲,這件事是很難的,這件事不容易。你叫我拿多少錢做功德可以,你叫我這件事不要做,那不行,這是很難的事情。

  

  這個在《大智度論》上說到一件事,說是海裏面的龍,大力毒龍,這個龍是有毒的,它這個毒的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如果一個人若遇見這個毒龍的話,這個龍若用眼睛一看你,假設你身體不健康,你立刻就會死掉了,它的毒氣是這麼厲害。若是它用它的氣噴到你的身上的時候,就是你身體健康也會死掉了,這個毒龍的毒是這麼厲害。

  

  但是這個龍,它們的世界也很多的苦惱的事情,還羨慕人間的事情,羨慕做人的事情。所以這個龍,這一天受一日戒,受八關齋戒。這個龍受了八關齋戒的時候,它就離開了它的家,就到人間來,在樹林裏邊,在那兒靜坐。這個龍來到人間,到樹林裏面靜坐,龍有點神通的,它就變現一個端正人,在那裏樹下坐。坐就是思惟、作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個思惟。這個受八關齋戒,照理說呢,應該住在……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應該住在廟上,受了八關齋戒以後,你應該靜坐,思惟苦、空、無常、無我,應該有這樣的正憶念,應該這樣如理作意思惟,也應該就是修奢摩他的止、然後修觀、也可以拜佛、也可以念經,有個功課表。不應該受了八關齋戒,離開了寺院,跑到office就去做事情去。你那樣當然也是可以,但是得到的功德不是很多。

  

  那麼這位龍,它受了八關齋戒以後,它就來到人間在樹下坐,作這樣思惟。思惟時間久了,就睡著了,一睡著的時候,它就恢複原形,就變成蛇的樣子,在那裏。這個時候正趕上一個打獵的人來,這個打獵的人來一看見這有一個大蛇在這裏,看這個蛇的身體的顔色是七寶色,金銀財寶的顔色,非常的美。他一想,哎呀!這個皮非常的尊貴,我若是能夠拿到這個皮,我就發財了!于是乎,這個人的膽子是很大,就用一個杖,壓住它的頭,然後就剝它的皮。當然這樣用刀來剝皮,這個龍就醒過來了,這個龍它就心裏想:我的力量能把這個國家變成一個大海,你這個小人物能苦惱我嗎?它心裏這麼想:但是我今天受了佛戒,我要持戒,要安忍這件事!它就是閉上眼睛也不看他,閉氣不喘、閉眼不看,就忍受他這個剝皮的苦惱。但是皮剝完了,同時這個時候天氣熱,它就宛轉地在這土地上,就想要到大海去。可是這個時候,地面上很多的小蟲子、螞蟻很多,就來吃它的肉,它心裏想:我若到大海去,這些小動物都死掉了,我又犯戒了,好!就忍受著!我這個肉,我今天布施給你們吃,將來我做大菩薩,我說法來布施你們!將來是法布施,現在我這身肉布施你們。于是它忍受這個苦。逐漸、逐漸地,這個龍就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忉利天,它從畜生道到天道去享福去了,這《大智度論》上說到這麼一件事。

  

  這個故事看出來,這個龍王有這種境界,能夠忍受、不惜生命而持戒清淨,不肯殺生,這件事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

  

  說我們人間的人,我們若是受了佛戒,受了戒的時候,一般的事情呢,當然我們沒有特別因緣的時候,我們持戒清淨,這事不難;有特別因緣的時候,要使令你犯殺戒、犯盜戒、犯淫戒、犯妄語戒,有特別因緣的時候,這個事不容易。譬如說這個時候,我若說一句謊話,我能賺十萬美鈔,我若說真話呢,十萬美鈔沒有了,那麼你是說謊話呢?你是說真實話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不容易,在利害關頭的時候,你能持戒,這事不容易的。

  

  但是現在說這龍王它持戒呢,它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所以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難,持戒是一個特別高尚的事情,但是也是比較難的事情。

  

  那麼怎麼樣辦法才能夠持戒清淨呢?要常常地靜坐修止觀。你常常靜坐修止觀的時候,「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常常作如是觀呢,就把你的貪瞋癡的煩惱逐漸地減輕,由重而輕,由有而無。犯戒就是因爲煩惱才犯戒的,我貪心犯戒、由瞋心而犯戒、由愚癡而犯戒,由煩惱而犯戒。現在修止觀的時候,使令煩惱輕微了,你就能持戒清淨了,就是它互相有關系。

  

  我們能持戒,所以能修止觀,所以能學習智慧,當然你修止觀、學智慧呢,所以使令戒也清淨,是互相支持的,這件事。說我們只是受了戒,我不修止觀、我不靜坐,你的問題就老是存在那裏,煩惱不能調伏,不能調伏就有困難,持戒清淨就有困難。所以我們這個佛教徒,我們今天的佛教徒,能發心靜坐的佛教徒,我看還是少數,是少數,不願意靜坐的還是多數。所以這樣情形就看出來,我們今天的佛教不興盛,不興盛的原因是在這裏,是這樣子。

  

  這上面說「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屍羅波羅蜜」,他修行屍羅波羅蜜,就是安住淨戒、持戒清淨,這樣子。「應薩婆若念」,昨天我們說過,爲什麼要持戒呢?爲得無上菩提,有這樣的菩提願。若是我持淨戒,將來我爲了得尊貴身,那就與無上菩提相違反了,所以「應薩婆若念」。

  

  「持戒時不墮淫、怒、癡中」,這個持戒的時候,我受了戒以後,我能夠保持清淨,不違犯戒。怎麼叫做不犯戒呢?不墮淫、怒、癡中,就是心裏面不要有這個淫欲心、不要有憤怒心、不要有愚癡心,你心裏面沒有這樣的思想,沒有這個淫、怒、癡的思想。「癡」,是愚癡。什麼叫做「愚癡」呢?就是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緣有的,不知道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不知道這樣的道理,叫做愚癡。所以不墮淫、怒、癡中,就是我這一念明了性的心,不入于淫、怒、癡裏面,淫、怒、癡是汙染的。我的心保持清淨,不入于汙染之中,這件事不容易。所以非要你靜坐、修止觀,才能使令淫、怒、癡不生起,才可以這樣子。

  

  「亦不墮諸煩惱纏縛」,這個淫、怒、癡在一切煩惱中,是一部份,還有很多其他的煩惱,就是亦不墮其他一切的煩惱的纏縛裏邊。煩惱出現的時候,就像纏縛,就像我們人的身體自由自在地活動,忽然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了,那麼叫「纏縛」。現在我們的明了性的心被煩惱所纏縛,就是出現了煩惱的時候,就是「不墮淫、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縛」。

  

  「及諸不善破道法」,前面只是煩惱,內心裏面有這個染汙的思想,這個諸不善呢,就是由染汙的煩惱,表現在行動上,有了罪過的行爲,叫做「諸不善」,譬如說殺盜淫妄這些事情。「破道法」,有淫、怒、癡,諸煩惱纏縛、不善,都是破道法,能破壞我們修學聖道的事情,我們修學戒定慧的時候,戒定慧是道,能向于無上菩提那裏去。現在你心裏面有了淫、怒、癡、有了諸煩惱纏縛、有種種不善的罪過的行爲,你的戒定慧被破壞了,你就不能夠由凡而聖、由因而果,得無上菩提了,就是這樣事情。

  

  現在說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修行戒波羅蜜的時候,是符合無上菩提的願,而沒有這麼多的煩惱、也沒有煩惱的罪過的事情,不破壞他內心的聖道,是這樣意思。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