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

  當然這件事,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很容易覺悟到這裏,沒有學習佛法的人,能夠不去爭這個榮華富貴嗎?我看這種人很少。所以世間上的事情都是虛妄的,你認爲榮華富貴是很快樂的事情,你就是被欺騙了,榮華富貴是令人苦惱的事情,不是真實的。什麼是真實的呢?就是諸法實相是真實的。諸法實相爲什麼是真實的?它不欺騙你!你若在這裏用功修行,成就了,就是聖人、就是大菩薩、就是佛的境界,那個大安樂、大自在的境界,它真實的令你得到安樂、得到自在,而不苦惱,所以叫做「真實相」。

  

  這個「真實相」怎麼樣才能夠契入呢?你若是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這樣子就契入了這個諸法畢竟空相,就契入到這裏。契入到這裏呢,初開始契入的時候,那就是聖人,得無生法忍了。小乘佛教學者,就是初果須陀洹,初開始入諸法實相;大乘佛教學者,就是初歡喜地,得無生法忍,就是入諸法實相。

  

  「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這個「入諸法實相」,什麼叫做入諸法實相呢?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就是所說的,這就是佛常說的這句話,就是一切法無作、無起相。「作」就是能作、能生起的因緣,叫「能作」。「起相」就是所生起的一切相,就是能生和所生的意思。那麼,那個作就是因緣,這個起就是因緣所生法,就是觀一切法也沒有能生、也沒有所生,觀一切因緣所生法是畢竟空的,因緣也是畢竟空的,此中無有生,亦無有滅,這就叫做「諸法真實相」。

  

  那麼這是說能作如是觀的時候,就是不生布施想、也不生受者想,他就沒有這樣的分別心。但是這個地方可以這樣說,在真實相上來看呢,此中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沒有布施想,也沒有受者想。但是因緣所生法上看呢,那當然還有布施者,也有受者,這件事有,但是不真實,就是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是這樣意思。

  

  我們凡夫沒有修學聖道、或者修學聖道沒成功的人,都是執著是真實的,不管是看見的、聽見的,心裏面想的一切事情,都認爲是真實,而不知道是虛妄的,只有成就聖道以後的人,才知道世間上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水裏的月亮不是真實的,夢裏面的境界也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所以知道不真實,這是聖人的智慧才能達到這裏,聖人的智慧才能夠入諸法實相的。他能夠悟入諸法實相,實在是因爲經過長時期的修止觀的關系,長時期的修止觀,終究有一天他成功了,他就悟入諸法無作相、無起相了,能這樣子,才能有這樣的境界。你不作如是觀的時候,說我只是從文字上這樣學習,你不能悟入的。在文字上這樣講講也可以,但是你不能夠悟入諸法真實相,所以心裏面還執著都是真實的,不知道一切法是畢竟空的,所以煩惱還是照樣的活動,還是凡夫境界。

  

  「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菩薩修檀波羅蜜的時候,他作如是觀,這個事情實在來說,他沒有修檀波羅蜜的時候,他心裏面也作如是觀。你平常的時候,你常常靜坐修止觀,那麼有事情的時候,也就能作如是觀。如果是平常你不靜坐、不修止觀,你說事情來的時候作如是觀,那時候來不及,你修不來,你觀不來的。

  

  我們從文字上這樣學習,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然後你靜坐的時候,你作如是觀,你觀都未必能觀上來,你從文字上能過去了,但是你靜坐的時候,不一定能觀上來,何況有煩惱的時候,更不能觀的。現在這上面說,行檀波羅蜜的時候,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就是他事先也曾經作如是觀。觀的能有多少相應了,所以在事情出現的時候,他內心裏面也能夠修止觀的,應該是這樣說。

  

  「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前面須菩提尊者問:什麼叫做方便力?現在佛這樣回答了,這就叫做「方便力」。「方便」,這個方便來說,就是方法,你用這個方法去學習,你就會有力量,有什麼力量呢?能斷除一切煩惱、能見諸法真實相,有這個力量,叫做「方便力」。或者說方便力就是智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先是由聞所成慧,聽聞這樣的佛法,在心裏面有這樣的領悟,這是聞所成慧;然後你還得要在閑靜的地方專精思惟,專精思惟的時候,就能夠以前成就的聞所成慧,使令它繼續地進步,進一大步。然後在靜坐的時候作如是觀,又進了一大步,叫做聞、思、修,經過這叁個次第。

  

  成就了這樣的止觀的時候,有這樣的力量,叫做「方便力」。說是方法也可以,說是智慧的力量也可以,因爲你用這個方法,你常常作如是觀,你就有力量,就有這個調伏煩惱的力量,使令內心清淨,不起煩惱,叫做「方便力故」。

  

  前面說是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還難得一切種智,什麼原因呢?「遠離方便力」的關系,你沒能作如是觀,所以你還不容易得無上菩提。這樣來看呢,這個方便力就是初開始轉凡成聖的智慧,你若用這個方便力,能夠轉凡成聖;你不用這個方便力,我們的心總是在有所得的境界上虛妄分別,這是我的!就是這樣子。這個沒有布施想,也沒有受者想,實在就是我空觀和法空觀的意思。沒有受者、沒有施者,就是我空觀;這個布施的財物也不可得,那麼就是法空觀,就是這樣意思。就是修這兩個空觀,慢慢地、慢慢地,就轉凡成聖了。轉凡成聖了,就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了,你不到這個程度,老是靠不住的。所以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你用這樣的方便的力量,就是修空,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的力量,「增益善根」,就是增長了你的善根,就是我們第一天講的那個勝義善,增長了勝義的善根。

  

  我們一般的做善法,你餓了,我給你一個面包吃,這也是善根,也是的;我用一杯清水供養佛,這也是種善根,或者做其他的善根,只要是你缺少了……,你沒有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你沒有這樣的方便力的時候,那麼善根是不圓滿的,不圓滿。

  

  現在是說有了這樣的力量的時候,你就是由凡而聖。雖然他還……若是在加行位的菩薩呢,他還不是聖人,但是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了,就不一樣了,他就有這個方便力的學習,使令他的程度超越了一切凡夫境界,有這個境界。「菩薩以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使令他增長了,增長了,就是由無而有、由少而多,所以叫做「增益」。增益善根,就是這個無所得的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成就了這樣的智慧,由這樣的智慧引發出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利益一切衆生的善法,就都是無漏的善法了,所以叫做「增益善根故」。若是我們沒有這樣的方便力的時候,我們也是做一切善法的時候呢,這個善法不圓滿,不能令你轉凡成聖。所以在這裏來說,就不算是善根,這裏要有這樣的方便力故,增益善根。

  

  「增益善根故,行檀那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因爲你逐漸地,這個無所得的智慧,觀一切法自相空的這個智慧,這個智慧逐漸地增長,用這個智慧再去修學檀波羅蜜的時候,將來會有更大的功德,什麼呢?「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淨佛國土」這句話,就是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將來他會成佛的,成佛的時候所居住的世界是清淨莊嚴的世界,所以叫做「淨佛國土」。那一個世界不是汙濁的世界,不是像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是汙濁的。這個清淨的世界,我們在《維摩诘所說經》〈佛國品〉上,曾經詳細地介紹這件事,《金剛經》也提到淨佛國土,但是沒有詳細說。「淨佛國土」是什麼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讀這個《佛說阿彌陀經》,說是阿彌陀佛國八功德水、有七寶池、七重行樹、七重欄楯,皆是金、銀、琉璃、車磲、瑪瑙所成就的,這是清淨的世界,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那個佛成佛的時候那個世界上的衆生都是有道德的人,那個世界,就叫做「淨佛國土」。這個菩薩在修因的時候,他在無量無邊的世界教化衆生,使令這些衆生都能轉惡爲善,轉凡成聖,等到菩薩成佛的時候,這些衆生都到這個世界來,這個世界就叫做「淨佛國土」。

  

  我們仔細說,仔細來思惟這件事,這個世界上的問題,倒不是因爲那個地方有個高山、有個大河,來決定世界上是安樂的世界、是苦惱的世界,不是!是衆生心來決定這個世界,是一個安樂的世界、是苦惱的世界,是衆生心來決定、就是衆生的思想來決定的。這個阿彌陀佛國都是有道德的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都是有道德的人在那裏,所以那是清淨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不道德,所以就有很多的糾紛、很多的問題。所以我們若是……佛菩薩來到這個世界,教化衆生的時候,當然也應該救苦救難,生活困難,沒有醫院,也應該做這件事。但是問題的根本是衆生的思想,說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上,他沒有做醫院,他也沒有做安老院,他就是宣揚真理,開發人類的智慧,就是做這件事,因爲這件事是根本的問題,能解決問題的根本的。所以這裏面說是淨佛國土,就是使令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就叫做「淨佛國土」。

  

  那麼有道德的人,他的品德清淨良好,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的身口也是清淨的,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他也不做……有道德的人當然不做種種有過失的事情,所以他居住的世界,也當然是清淨的。因爲在佛法的道理來講,世界是由衆生的心所變現的,衆生的心若清淨,心淨則國土淨,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人有道德,那個世界也自然是清淨莊嚴的,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淨佛國土」。

  

  淨佛國土是做什麼用的呢?「成就衆生」,就是佛……,菩薩在這裏成佛以後,在這淨佛國土成佛以後,還成就一切衆生的道業,就是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可以到這裏來,接受佛陀的教化,使令他們轉惡爲善、轉凡成聖,所以叫做「成就衆生」。像阿彌陀佛國就是這樣意思,他發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