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7

  問:阿彌陀佛!一、經過前幾天主七和尚開示,要多看經論,但以一個初學佛又愚癡的弟子,如何了解佛的叁藏十二部經論?請老和尚指點迷津。

  

  答:這個話,可以這樣說。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拜佛爲師,或者拜一個阿羅漢──叁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做師父,那當然是非常的吉祥了,你不須要去廣學佛法,就是由佛或者阿羅漢教授你四念處的法門,你就這樣修行就好了。隨時有問題可以請教佛,隨時也可以聽佛說法,聽阿羅漢說法,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那是最好了。

  

  按佛的意思,初發心學習佛法的人,的確不須要廣學佛法。你就是學一個法門,然後就是晝夜六時,除了睡覺吃飯,或者吃飯都在內,就是一心一意地修學這個法門,就是這樣。不像我們要上早晚殿,還有這個事情,你學什麼法門,那是另外的,還要另外上早晚課這個事。佛在世的比丘不是這樣子,修這個法門的時候,你隨時有問題就是隨時可以請教。那麼就假設的話,得初果了;得初果以後,也繼續修行得阿羅漢果;得阿羅漢果以後,可以廣學佛法;廣學佛法,然後你可以爲大衆僧服務,也可以到處地弘揚佛法,教化衆生,佛菩薩的意思是這樣的,和我們現在的人不同。我們現在的佛教徒,學了幾本經,就是受菩薩戒,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就是這樣子。當然這也是很應該贊歎的,是很好!但是佛在世那時候不是這樣子。

  

  可是,現在我們不是佛在世,現在佛不在世。我們肉眼凡夫,我們看不見佛,只可以看佛的像,只是這樣子了。那麼我們初學佛法又愚癡的人── 這位佛弟子說這句話說得對!自己承認自己愚癡,和我一樣,我是承認我是愚癡。那麼「如何了解佛的叁藏十二部經論呢?」這是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如何了解?那只有到佛學院去學習,只有這樣子,到佛學院去學習。

  

  到佛學院學習,當然也應該酌量自己的情形。如果自己比較聰明伶俐一點、記憶力強一點,當然也可以多學佛法。如果自己的這些條件不夠,你就得少學,不能學太多,不行!就少學。少學,怎麼叫做少學呢?就是佛法裏面的重要的經論,你至少要學一部、兩部、叁部,要這樣子。

  

  我說這話什麼意思呢?我說這話的意思就是:我們佛教裏面把人分成兩類,一個是凡夫、一個是聖人。聖人是完全可以信賴的!凡夫不是,凡夫不是啊!凡夫說的話要考慮考慮的。所以你要跟他學習佛法,他說的話,你也不要完全否認;但是,你初開始自己不能讀經論,還是得要跟人學。所以「依法不依人」這句話,是高程度的人才可以說的。初開始的人,你還是得要依賴人。依賴人,初開始就是過橋的,過河的時候,你要走這個橋,你不走這橋,這河過不去啊!所以初開始的時候聽聽法師、或者一位大居士講解佛法,你就是得要這樣學;但是,以經論爲最可信賴,應該是這樣子。初開始過橋的時候,你跟他學學,你還是依經論,經怎麼說,你怎麼做。所以你若是修淨土法門,淨土叁經一論,你要學習的。人說的話可以做參考,最後,修行,照經論上怎麼說、怎麼修行。

  

  你說:「我一切的經論我都不學!」那你怎麼能得到正知正見呢?如果那個人他是誠實的人,經上說:直心是道場;那個人是很誠實的人,那還好一點。如果他學佛法學得不夠,但是也冒充善知識,那就有問題。所以我主張:還要依靠人,但是以經論爲主,是多學、少學的問題,多、少的問題。一定要學習經論!不學習經論不行的,這是多、少的問題。

  

  所以,你說,你讓我指點迷津,我的想法就是這樣子:一定要多學習,要學習經論;不學習,你得不到佛法的正見,你的修行還是有問題的,修行就有問題。

  

  問:第二,如何才能做到直心是道場?

  

  答:這個直心,這句話是出在《維摩經》上,我今天還去查一查《維摩經》的。

  

  這個「直心是道場」,在鸠摩羅什法師他解釋,這個直心是什麼?什麼叫直心?就是誠實,就是這個人不說謊話。我不對,我承認我不對,我不要辯護:「我對,你才不對!」不要這樣子。誠實,誠心是道場,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實在的,實實在在的。

  

  實實在在的,怎麼是道場呢?這個場是場所,修道的地方。這個場,我在鄉村住過,我頭幾天我說過,我家是種田的,就是種這個田、種五谷,到秋天收回來,放在那個場裏邊,然後有些農作的那種器具,就在場裏面打,或者用棍子壓,就把那個谷收下來了,剩下來的一些就是當柴燒了,那麼那個場。

  

  現在這個場就是修道的地方。修道,就是把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身口意裏面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業障,這惑業苦都是垃圾。用這東西用聖道來鍛煉,鍛煉出來戒定慧── 無漏的智慧、無漏的功德出來,這叫做「道場」,就是修道的地方。

  

  我們從肉眼上看,說是有一個寂靜的地方遠離塵囂,很少人來幹擾,在那地方修行,這叫做道場。現在說「直心是道場」,就是誠實,用誠實做你修道的地方,你就能夠從這裏逐漸地逐漸地,就産生出來無漏的戒定慧了,在《維摩經》上是這樣意思。「直心」是誠實的,不說謊話,心裏面很誠實,這就叫「直心是道場」。

  

  「如何才能做到直心是道場? 」怎麼樣才能做到呢?這就是我們來說,就是你相信佛法的善惡果報。佛法說有善惡果報,不要說謊話。你對于師長說謊話,你罪過大一點;對一般人說謊話,如果對那個人沒有傷害,也是有罪過,罪過輕一點。如果說了謊話對對方有傷害,罪過還是很大。對師長說謊話,罪過是更大的!

  

  所以,怎麼樣才能生出來誠實心、誠懇心?那就是要相信善惡果報,我不要說謊話,我說誠實話。我向師父告假出街去,做什麼事,就說做什麼事;說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我有了錯誤,是錯誤就忏悔,就說誠實話,不要說謊話掩飾自己。這就是從相信善惡果報,就會産生這個誠實心。

  

  其次就是恭敬心。你對佛菩薩有恭敬心、對同參道友也有恭敬心,也就會有直心。有慚愧心,也會生出來直心。隨便說謊話,非常地不對,非常地錯誤!你隨便說謊話,你可知道?隨便說謊話,你第一次說謊話,人家相信你;第二次人家不相信了。這樣情形,你以後還有沒有朋友啊?所以應該是直心是道場,要誠實才可以。

  

  問:請問主七和尚,念佛的時候是否能止觀雙運?何者爲止?何者爲觀?

  

  答:我們現在是打禅七。打禅七,你問我:念佛的時候是否止觀雙運呢?也是可以,也是符合的。因爲打禅七也可以念佛的。你靜坐那裏,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你在經行的時候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我認爲念佛就是禅,所以也沒有矛盾。

  

  那麼念佛的時候能不能止觀雙運?這就看你念佛那個人的能力了,你有這個能力,當然也可以止觀雙運嘛!

  

  我們淺一點解釋,什麼叫做止?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句一句地念,沒有一切雜亂的妄想,這就可以說是止,這就是止了。那麼何者爲觀?這可以多種解釋。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明明了了的,一句一句佛號,念得明明了了,而你心裏面也可以有一點觀想佛的相好光明,那麼就是觀了。這是淺一點,可以這麼解釋。這就可以說是止觀雙運,也是可以的。

  

  問:第二,有人說念佛的時候要注意四點:一、不貪勝境,二、不求一心,叁、不斷妄想,四、不參念佛是誰。

  

  答:一、不貪勝境:不貪求殊勝的境界,就是念佛的時候,見到佛來了,放大光明,你遇見這個境界,你不要生貪著心。不生貪著心是對的;但是有這種境界也是好,表示你的誠心與佛有感應了,也是好。

  

  二、不求一心。這個我不同意,這句話我不同意!念佛的時候要一心不亂,不能夠隨便打妄想的。這不求一心,我不同意。

  

  叁、不斷妄想。我也不同意。要斷妄想,就是不要打妄想,要心裏面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有了妄想就馬上停下來。

  

  四、不參念佛是誰。這我同意,不必參念佛是誰,就專心念佛,念它一心不亂,而能夠誠懇地願生阿彌陀佛國,這樣就好了。

  

  所以這四個問題,我只同意一個:就是不貪勝境,可以;有了勝境是好,但是不要貪著,這可以。中間兩個問題:不求一心,不斷妄想,我不同意。第四個,不參念佛是誰,可以不必參念佛是誰。

  

  問:但也有人念佛念到得力的時候,開始參念佛是誰。

  

  答:我認爲這個人少讀經論,所以會說出這種話來:要參念佛是誰。如果你念佛得力的時候,就繼續念佛好了嘛!爲什麼又去走另一條路,參念佛是誰呢?不須要嘛!不須要參念佛是誰。

  

  問:又印光大師《念佛摸像記》是否叫我們在念佛久不得力時,可以參念佛是誰?

  

  答:印光老法師的《念佛摸像記》我好像讀過,但是現在記不清楚。你說《摸像記》裏是否這樣?這我不能確定。但是我從印光大師的文鈔上看,印光大師很不同意參禅的人,很不同意參禅的人哪!

  

  這個念佛七禮祖的時候,我們通常禮祖:「頂禮天下弘宗演教善知識」是這樣子;但是靈岩山那個本子就改了,就是「頂禮天下弘揚佛法善知識」,他就不說「弘宗演教」,不說這句話。究竟怎麼回事呢?究竟來說,我完全同意。我說這話好像……。

  

  我在香港有遇見一個禅師,就是他在金山高旻住過幾十年的一個禅師。到了香港的時候,他就讀《大般若經》。他讀《大般若經》,我就問他,說是:「你現在讀《大般若經》,心裏很歡喜。」我有時候去看他,我請他開示:「你說佛法來聽聽。」他會說,說得不錯的。我說:「你現在回想你以前在金山高旻參禅,你回想,你的感想怎麼樣?」他說出一句話來,很不好聽,我不要說了。但是那意思就是貶斥,不同意那種辦法,我也有這種同感,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中國佛教沒有門戶之見,把天臺智者…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