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7▪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師的關于修禅的方法,再加上《大智度論》、加上《瑜伽師地論》,會合起來,成爲一個法門,中國佛教的人才會更多,會更多!因爲有了門戶之見:「我是禅宗,我是不立文字。」結果把自己閉塞,不容易栽培人材。阿彌陀佛!

  

  所以你說是《摸像記》裏面,印光大師說:「念佛久不得力時,可以參念佛是誰」,你再看一看《摸像記》,看看是不是這麼說的。

  

  問:請問法師,念佛欲進入諸法實相,是否須改參念佛是誰?

  

  答:不須要。你想要念佛入諸法實相── 實相念佛,你要看看《大智度論》,你就可以依據《大智度論》,從聞思修入諸法實相,可以辦到。參念佛是誰,不能入諸法實相。

  

  我們今天到圖書館去看黃忏華的《禅宗大意》,那上面說:「你參話頭得入無漏慧的時候。」這句話,我完全不同意。參話頭能入無漏慧?我不同意。我那天解釋了,除非這個人前生的般若的善根特別地深厚,那今生參話頭,有可能,有可能。就是沒有讀經論,就像那辟支佛似的,前生般若的善根特別的深厚,久種叁多,所以遇見了小小的因緣,就能得辟支佛道,這樣是可以。但這種人,現在末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有這種人?我看不多,不是很多。

  

  不過是禅宗上說是怎麼著?這一打一香板,有十八個人開悟?是怎麼地?不過我看,我這話說出來,當然有很多人不高興;不高興歸不高興,你讀一讀《中觀論疏》,是嘉祥大師的《中觀論疏》,再讀印順老法師的《中觀論頌》的講記,你可以知道,沒得正知正見的人能得聖道?有這種事情?下面:

  

  「你若欲入諸法實相,是否須改參念佛是誰?」若我看,不須要。

  

  問:亦或是一直念下去,自然水到渠成?

  

  答:因爲你這個人,就這麼念佛就好,沒有雜亂的妄想,一心不亂成就了,到壽命終的時候來接引你,到阿彌陀佛國你再學習《般若波羅蜜經》,可以得無生法忍。或者是你宿世的善根很強,見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以開示你般若波羅蜜的法門,那麼你現在就可以得無生法忍,那就由阿彌陀佛來安排這些事。你不要自己自作聰明:「我現在念佛怎麼怎麼……我可以開悟了吧?我參念佛是誰。」我看,不須要。

  

  所以,「亦或是一直念下去,自然水到渠成?」這就是看阿彌陀佛怎麼安排了啊!就是契入諸法實相,可以這樣子。

  

  問:叁、念佛念到一心時,是否會變得笨笨的?

  

  答:這話是這樣說:因爲有的人精進勇猛,他少睡覺,睡覺睡得特別少。但是,你特別精進少睡覺,你就少睡覺;但是你這個身體不容許你少睡覺,你還是要打瞌睡的。念念佛就打盹了,有的時候就是跌倒了,有時候就這樣子。但是有的人,他的心非常勇猛,他就不順著:「我偏不睡覺!」不睡覺,結果變成什麼?有的時候變成個懵懂,就是你說「笨笨的」,就會有這個境界出現。這笨笨的這種境界,是在精進勇猛,在生理上出現的一個現象。

  

  如果你說是念佛念到一心的時候,不應該有這種境界。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這一心不亂當然有深淺的不同。如果若是深了的話,他可能不需要睡覺,他的精神一直是明靜不動的,明明了了,而沒有一切雜念妄想,那裏說是笨笨的?沒有這回事情。而且他是特別的靈敏,但是表現于外的現象,他是很鈍。你和他說話,他老半天答複你一句。是的,他說話不快,但是那並不是笨的意思。所以你若說是他真若是笨笨的,那個人還沒得一心不亂。

  

  得了聖道,尤其是不要說得聖道,就是由外凡位進步到內凡,那是智慧越來越高明的境界,那裏說笨笨的?不過那個大智若愚的境界,也可以這麼解釋;但是決不是一般人,不可以和一般人相同的,不可以並論的,不可以那麼說的。

  

  問:連吃飯拉屎都不知道。

  

  答:不是的!這修行人他若有成就了,他內心裏面非常地清明,知道的事情是更多呀!不是笨笨的,什麼都不知道,沒有這回事的。如果是這些事情都不知道,那這個人有點問題了,這人有問題了。

  

  問:亦或是一切如常,而佛號不斷呢?

  

  答:一切如常,反倒可能。他這個人得了一心不亂了,他還是保持正常,一切還是正常的,這反倒是表示這個人有點修行。如果有一點修行,就向人表示:「我了不起!」那就是有問題,有點兒問題了。

  

  所以他保持正常,而佛號不斷?這也不一定。他若是功夫高了的話,那他內心的世界你不知道。你看他坐著在念佛,其實他心已經到阿彌陀佛國去了啊!他在聽阿彌陀佛說法,你不知道的。你說這一定佛號不斷?不是的,那就不可思議!我們凡夫──肉眼凡夫,你不能隨便衡量的。

  

  問:四、何謂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其他佛是否也是法界藏身?

  

  答:法界藏身,這個「藏」字先不提。法界身,「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觀無量壽佛經》上這樣的話,我這一次在慈明寺講經講到這裏。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善導大師解釋,他說這個法界是什麼?就是一切衆生的世界,一切衆生,法界的一切的衆生,一切衆生是佛所度化的。這個「身」,是佛,是能度化的,他這麼講。

  

  天臺智者大師講這個法界身,法界身是什麼呢?就是佛的報身,就是法性身,這麼講。這個「界」,也有地方翻一個「性」,眼耳鼻舌身意這十八界,有的地方也翻個十八性。這個界也翻個性,那麼法界身就是法性身了。

  

  這個法性身是怎麼講呢?因爲佛的應化身,來到世間有父母的這個化身,也有老病的問題,有變化,也要入涅槃的這些事。這個法性身是不變的,萬德莊嚴,沒有老病死的,所以是性。這個性是不變的意思,是不變的意思,法性身。

  

  這個「藏」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藏,就是法性身裏面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做「藏」,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問:其他佛是否也是法界藏身?

  

  答:是的!佛佛道同,都是這樣的。

  

  問:又爲何「叁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

  

  答:這是有一個發願偈有這種話:「叁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這個居士是歡喜念佛的,這都是問念佛的問題。好!念佛好!

  

  「叁世一切佛,阿彌陀第一」這句話,當然,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的人,求生阿彌陀佛國,贊歎阿彌陀佛第一;那應該佛佛道同嘛!不能說誰第一、誰第二的呀!怎麼說出個第一來呢?這個是按我們凡夫的心情來說,那麼就是:我的父親就是最好的!我的母親也是最好的。其實別人的父母,我不知道,我的父母是最好!就是這種。這樣的心情也是合乎道理,也合乎人情。我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我就認爲阿彌陀佛第一,這樣也是可以。

  

  但是可以另外說出個理由來。這個「第一」,不是說佛與佛比較,他們的道德有多、有少,所以有個第一、第二、第叁,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念阿彌陀佛,栽培了很多的善根:我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慈悲護念,使令我很有進步,所以,阿彌陀佛對我來說是最殊勝了──這樣講這個第一,我看這樣講比較合乎情理。如果按佛與佛來比較,應該是平等的。

  

  問:五、參禅念佛的人會不會成自了漢?應如何防止?

  

  答:這個參禅念佛的人,在我們中國這漢人的佛教,參禅也好、念佛的人也好,倒不會成自了漢。因爲我們讀《阿彌陀經》也好,讀《法華經》、讀《華嚴經》、讀《金剛經》,讀這一切的經論,都是大乘佛法,都是勸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我們常常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不會成自了漢,不會的,多數都是能夠是大乘佛教的學者,都會這樣子。少數的人也可能會例外,這種人多數有多少經驗,就是他多少的和衆生接觸過,感覺到衆生難度,他就不想度衆生了,有可能有這種想法。

  

  但是這應如何防止?其實這件事,若是真是防止的話,自己就是常常發願,就會防止。我現在雖然我沒有能力度衆生,但是我願意我將來會度衆生,我的道力成就了,我會度衆生,還是可以常常發願,就可以防止了。

  

  問:這忏悔是忏悔惑呢?是業呢?或是苦呢?

  

  答:忏悔當然是忏悔惑、業、苦,都應該忏悔。但是,在人的事實上的情形,都是有了罪的時候就忏悔。或者是某一種煩惱障道,常常有這種煩惱障礙自己修行,于是乎就忏悔,是這樣子。所以,實際上應該這叁種都應該忏悔。

  

  問:忏悔以後,能否將煩惱種子消滅?

  

  答:如果你依《般若經》的道理去忏悔,就是無生忏,是有這個力量的,能消滅煩惱的種子的。如果你沒有般若的智慧,煩惱的種子不受影響,你很難影響它。

  

  問:亦或是暫時伏住?

  

  答:這個話是這樣:如果你造的這種罪,我們拿罪來說,造的罪造得很嚴重,你想要滅它還是不容易,是不容易!如果造了罪,而罪不是很嚴重,那有可能會滅,忏悔的時候有可能這罪是滅了,是這樣子。

  

  問:不使現行?

  

  答:暫時的這個忏悔,使令這個罪業伏住,不使令它活動,這是有可能的。你若誠心的忏悔,應該是長時期的忏悔,才能有這個作用,短時期多數有困難,短時期不容易;長時期的忏悔。但是你若受持大乘經論,像你能夠受持讀誦《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都能滅罪。這樣說,像你受持《金剛經》也是,就是要多讀誦。不要說:「受持語言文字的般若,沒有用。」不是,有用!還是有用的。

  

  問:但將來因緣會遇時,還是會起現行?

  

  答:是的。這個罪若是只是不活動,沒有滅它的種子,將來有因緣的話,它還會起作用,還是的,是的。

  

  問:但力量會減弱嗎?

  

  答:這也有可能,力量會減弱,也有可能,那就是影響了種子。這就看你長時期忏悔,有可能會減弱。

  

  問:佛已斷煩惱種子,即不會起現行,爲何還會有頭痛叁日及馬麥之報呢?

  

  答:是的,是有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年前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一共有九種煩惱,有九種的事情。有頭痛的事情、有馬麥之報的事情,是有這個事。是有這個事,這就是你說的這個道理,煩惱種子都已經滅了,不止是煩惱種子,連這罪業的種子,惑業苦的種子都已經清淨了,爲什麼還有頭痛、馬麥之報呢?這個是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有解釋。龍樹菩薩的意思:這是佛的慈悲,並不是佛還有罪沒有滅,佛還有罪業的種子在那裏。若有罪業種子在那裏,那他不能成佛的。所以就是佛的慈悲,示現這件事。爲什麼要示現這件事呢?《大智度論》上的解釋,就是爲了佛教徒,佛滅度以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佛教徒的問題。

  

  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教徒,就是一個出家的佛教徒,或是在家的佛教徒。出家佛教徒,或者說有病了,怎麼怎麼地呀,很苦惱。那麼在家的佛教徒:「你們出家這麼多年,修學佛法,又是戒、又是定、又是慧,爲什麼都不能滅你自己的罪,你還這樣苦惱呢?」就會這樣問這個問題。那麼這時候,這個比丘、這位大德就會說:「佛都有九惱,佛也有頭疼、佛有背痛,還有這些事情啊!還有到城市裏去托缽乞食,空缽而還,都沒有乞到食啊,還有這個事情啊!何況我們生死凡夫呢?」就這樣子,使令末法的佛教徒、或者非佛教徒,對于佛教的比丘、比丘尼──出家人,能夠原諒一點,就是這樣意思,這是這樣解釋。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警告衆生不要造惡事,惡事不可做;惡事若做,就要受報的呀!經上也倒說得很明白,我把這句話說完。經上說,什麼叫做定業?什麼叫做不定業?比如:做這件惡事叫做定業,就是:這件惡事,你造的時候明明白白地、你很歡喜的去做這種惡事,把這件惡事做成功了,做成了,心裏很歡喜,這就是定業。將來就是一定要受報,就是要受報的。如果做這惡事,你心裏也不是太明白,還不願意做,但是另外有個大的力量逼迫,你不做不行,勉勉強強地、不歡喜,勉勉強強做的,那麼這個不一定受報。

  

  但是在《涅槃經》上說,就是佛教徒,就是剛才也說了,如果你能修學這個戒定慧,般若波羅蜜,有可能罪還是能滅多少,也可能變成了不一定受報,可能轉重爲輕,可能是這樣子。

  

  所以這個地方你說:「煩惱種子都已經斷盡了,爲什麼佛還會頭疼、馬麥之報?」佛完全是沒有惑業苦的現行、種子,統統都清淨了,這爲的是可憐慈悲衆生,示現這件事,不是真實的。而且這是佛來到人間示現的化身,不是佛的那個真身──法身的境界;佛的真身,決定沒有這個事情。

  

  問:人死後有中陰身,七日一變;其他五道衆生死後是否也有中陰身?也是七日一變?

  

  答:是的,其他五道衆生也有中陰身,也是有的。不過有說四空天──就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沒有中陰身,他們沒有,也有這麼說。其他的一切衆生,都是有中陰身的,都是有。

  

  這個七日一變,其實就是七天一死,七天他就得死。死了,但是又化現出來,如果沒有因緣得果報,他再化現出來中陰身,中陰身是化生。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